首先,李繼遷所處的時代是原始公社製直接向封建製迅速過渡的時 期。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其發動對宋戰爭的目的,決不是什麽為了反對 趙宋統治者的民族壓迫而進行的自衛戰爭,而是代表黨項封建農牧主貴 族的利益,為了達到某種政治目的而進行的戰爭。其具體目的有二:其 一,為了“興復故土”,“成霸王之業”。前者表現在向太宗上表:“乞 取殘破夏州,奉拓跋氏祭氏”3。後者表現在繼遷攻占靈州之後,立即改 州為府,作為夏州地方政權的都城,並以此為根據地,然後統一河西, 向東發展,同宋爭霸。“其人習華風,尚禮好學,我將藉此為進取之資, 成王霸之業”4,表明李繼遷對宋戰爭的主要目的,在於擴大已經感覺不 夠的領土,同宋、遼爭霸天下。其鬥爭實質是宋夏兩個統治集團為爭奪 河套及河西走廊地區剝削權益而進行的鬥爭。
第二,區別戰爭的正義性與非正義性的一個重要標準,要看它是掠 奪性的戰爭還是非掠奪性的戰爭。“凡是掠奪性的戰爭都是非正義的, 凡是反掠奪性的戰爭都是正義的”1。在李繼遷對宋的長期鬥爭中,我們 2《朔方道誌》卷2,《輿地誌·總論》。
3《西夏書事》卷7。
4《長編》卷51,鹹平五年三月癸亥。
5《宋史》卷324,《石普傳》。
6《宋史》卷210,《段思恭傳》。
1王忠:《論西夏的興起》,載《歷史研究》1962年第5期。
2徐莊:《試論李繼遷的歷史作用》,載《寧夏大學學報》1981年第4期。
3《長編》卷42,至道三年十二月甲寅。
4《西夏書事》卷7。
1毛澤東:《第二次帝國主義講演提綱》,載《八路軍軍政雜誌》1卷9期。
一方麵看到了宋朝統治者血洗黨項族帳的掠奪壓迫情況。如環慶路部署 張凝領兵自白豹鎮入蕃界,“焚帳族二百餘,斬首五千級,降九百餘人, 毀芻糧八萬,獲牛、羊、器甲二萬”2;但另方麵,李繼遷對宋同樣奉行 了一條“寇掠”的錯誤政策。“靈州及通遠軍皆言趙保吉攻圍諸堡寨, 侵掠諸民,焚積聚”3。在近20年中,繼遷擄去宋朝沿邊人口、牛羊以 萬計。既然李繼遷所進行的戰爭是一場掠奪性的戰爭,當然談不上有什 麽正義性,而是一場屬於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性質的鬥爭。
第三,區別戰爭的正義性和非正義性,還要看其對社會發展起過什 麽樣的作用。“一切進步的戰爭都是正義的,一切阻礙進步的戰爭都是 非正義的”4。李繼遷領導的對宋戰爭,不僅使宋沿邊人民損失慘重,而 且還直接損害了黨項人民的利益,對黨項社會的發展是不利的。“饋餉 勞擾,民不堪命”5,“蕃部被役者怨”6,“死亡創痍者相半”7,“銀、 夏州民衣食稍豐者並西徙。蕃落數年薦饑,道■相望,下多谘怨”8。這 些,充分說明李繼遷所領導的對宋戰爭,盡管對於恢復和鞏固夏州地方 政權,使黨項族自立於民族之林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就其性質而言,則 並不具有正義性,更談不上是一場具有農牧民起義性質的戰爭。
四、發展社會經濟 李繼遷在積極用武力擴張已經不夠的領土的同時,對社會經濟的發 展,也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在李繼遷統治時期,其社會經濟的發展,首 先,表現在對農業生產的十分重視。李繼遷在攻取靈州時,就注意“繕 城浚濠,練兵積粟”1。他一麵集中優勢兵力圍困靈州,一麵命令士兵就 地屯種。“擇靈武山川之險而分據之,侵河外膏腴之地辟之”2。其具體 的屯田情況是: “(繼遷)以五萬騎攻城(指靈州城),城中兵不出戰,據其 山川險要,凡四旁膏腴之地,使部族萬山等率蕃卒,駐榆林、大定 間,為屯田計,墾闢耕耘,騷擾日甚”3。
據此可知,其屯田性質為軍屯,目的在於長期圍困靈州,並最終奪取靈 州。
其次,對水利灌溉也很重視。靈州舊有秦家、漢延、唐律三渠,繼 遷鑑於“去歲(指公元1002年)傷旱,禾麥不登”,下令修築黃河堤壩, “引河水溉田,功畢而防決”4。
2《長編》卷51,鹹平五年正月丁酉。
3《長編》卷35,淳化五年正月甲寅。
4《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138頁,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
5《西夏書事》卷1。
6《西夏書事》,卷5。
7《宋史》卷485,《夏國傳上》。
8《長編》卷54,鹹平六年五月壬子。
1《宋史》卷279,《周仁美傳》。
2《長編》卷44,鹹平二年六月戊午。
3《西夏書事》卷7。
4《長編》卷54,鹹平六年五月壬子。
此外,李繼遷為了滿足其統治境內以黨項族為主體的各族人民物質 生活的需要,在未經宋朝政府同意的情況下,單方麵於赤沙(今寧夏鹽 池縣西北)、駱駝路(今陝西神木縣北),“各置會貿易”5,這裏的“會”
是一種定期市場。赤沙、駱駝路(一作口)“為靈夏二州蕃族屯聚處”。
李繼遷置“會”的作用有二:其一,可以引誘宋朝沿邊熟戶歸服自己。
第二,區別戰爭的正義性與非正義性的一個重要標準,要看它是掠 奪性的戰爭還是非掠奪性的戰爭。“凡是掠奪性的戰爭都是非正義的, 凡是反掠奪性的戰爭都是正義的”1。在李繼遷對宋的長期鬥爭中,我們 2《朔方道誌》卷2,《輿地誌·總論》。
3《西夏書事》卷7。
4《長編》卷51,鹹平五年三月癸亥。
5《宋史》卷324,《石普傳》。
6《宋史》卷210,《段思恭傳》。
1王忠:《論西夏的興起》,載《歷史研究》1962年第5期。
2徐莊:《試論李繼遷的歷史作用》,載《寧夏大學學報》1981年第4期。
3《長編》卷42,至道三年十二月甲寅。
4《西夏書事》卷7。
1毛澤東:《第二次帝國主義講演提綱》,載《八路軍軍政雜誌》1卷9期。
一方麵看到了宋朝統治者血洗黨項族帳的掠奪壓迫情況。如環慶路部署 張凝領兵自白豹鎮入蕃界,“焚帳族二百餘,斬首五千級,降九百餘人, 毀芻糧八萬,獲牛、羊、器甲二萬”2;但另方麵,李繼遷對宋同樣奉行 了一條“寇掠”的錯誤政策。“靈州及通遠軍皆言趙保吉攻圍諸堡寨, 侵掠諸民,焚積聚”3。在近20年中,繼遷擄去宋朝沿邊人口、牛羊以 萬計。既然李繼遷所進行的戰爭是一場掠奪性的戰爭,當然談不上有什 麽正義性,而是一場屬於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性質的鬥爭。
第三,區別戰爭的正義性和非正義性,還要看其對社會發展起過什 麽樣的作用。“一切進步的戰爭都是正義的,一切阻礙進步的戰爭都是 非正義的”4。李繼遷領導的對宋戰爭,不僅使宋沿邊人民損失慘重,而 且還直接損害了黨項人民的利益,對黨項社會的發展是不利的。“饋餉 勞擾,民不堪命”5,“蕃部被役者怨”6,“死亡創痍者相半”7,“銀、 夏州民衣食稍豐者並西徙。蕃落數年薦饑,道■相望,下多谘怨”8。這 些,充分說明李繼遷所領導的對宋戰爭,盡管對於恢復和鞏固夏州地方 政權,使黨項族自立於民族之林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就其性質而言,則 並不具有正義性,更談不上是一場具有農牧民起義性質的戰爭。
四、發展社會經濟 李繼遷在積極用武力擴張已經不夠的領土的同時,對社會經濟的發 展,也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在李繼遷統治時期,其社會經濟的發展,首 先,表現在對農業生產的十分重視。李繼遷在攻取靈州時,就注意“繕 城浚濠,練兵積粟”1。他一麵集中優勢兵力圍困靈州,一麵命令士兵就 地屯種。“擇靈武山川之險而分據之,侵河外膏腴之地辟之”2。其具體 的屯田情況是: “(繼遷)以五萬騎攻城(指靈州城),城中兵不出戰,據其 山川險要,凡四旁膏腴之地,使部族萬山等率蕃卒,駐榆林、大定 間,為屯田計,墾闢耕耘,騷擾日甚”3。
據此可知,其屯田性質為軍屯,目的在於長期圍困靈州,並最終奪取靈 州。
其次,對水利灌溉也很重視。靈州舊有秦家、漢延、唐律三渠,繼 遷鑑於“去歲(指公元1002年)傷旱,禾麥不登”,下令修築黃河堤壩, “引河水溉田,功畢而防決”4。
2《長編》卷51,鹹平五年正月丁酉。
3《長編》卷35,淳化五年正月甲寅。
4《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138頁,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
5《西夏書事》卷1。
6《西夏書事》,卷5。
7《宋史》卷485,《夏國傳上》。
8《長編》卷54,鹹平六年五月壬子。
1《宋史》卷279,《周仁美傳》。
2《長編》卷44,鹹平二年六月戊午。
3《西夏書事》卷7。
4《長編》卷54,鹹平六年五月壬子。
此外,李繼遷為了滿足其統治境內以黨項族為主體的各族人民物質 生活的需要,在未經宋朝政府同意的情況下,單方麵於赤沙(今寧夏鹽 池縣西北)、駱駝路(今陝西神木縣北),“各置會貿易”5,這裏的“會”
是一種定期市場。赤沙、駱駝路(一作口)“為靈夏二州蕃族屯聚處”。
李繼遷置“會”的作用有二:其一,可以引誘宋朝沿邊熟戶歸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