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歐陽文忠公文集·奏議集》卷4,《再論置兵禦賊劄子》。
3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43,慶曆三年九月丙戌。(以下簡稱長編)。
4《長編》卷131,慶曆元年二月丙戌。
照。
北宋統治者在內憂外患日益嚴重,國家處於“體弱勢危,可憂可懼”
1的情況下,雖然先後推行過“慶曆新政”與王安石變法,但都以失敗而 告終。這種局勢,發展至徽、欽之時,隨著統治者的腐朽,階級矛盾與 民族矛盾更加激化,北宋王朝猶如一幢將傾的大廈,搖搖欲墜,岌岌可 危,終於在女真兵馬的沉重打擊下壽終正寢了。
遼是契丹族耶律氏建立的國家。其統治地盤,“東至於海,西至金 山,暨於流沙,北至臚朐河,南至白溝,幅員萬裏。”2 遼自耶律阿保機建國後,三傳至穆宗耶律述律(951—969年),明 顯開始了它的封建化,至道宗耶律洪基(1055—1101年)統治時期,大 體上完成了封建化。這從以下幾個方麵清楚地看出:從生產關係看,社 會上存在著地主與農民兩大階級對立。一方麵,農民的土地被封建地主 所占有;另方麵,農民逐漸變為農奴,封建土地所有製確立。從政治製 度看,統治者採用漢製,加強了中央集權,各種封建的典章製度日益完 備。從社會經濟看,畜牧業逐漸衰落,農業逐漸取得支配地位。統治者 完全採用封建的剝削方式,憑藉著政治權力強迫各族勞動人民,按照耕 地交納租稅,交納布帛、房錢、農器錢以及其他雜稅,並從事各種無償 勞役。而從事畜牧業者則要給統治者供應軍馬,交納丁口和牲口稅。這 一封建化過程的完成,是契丹族發展史上的界碑,對於我國北部邊疆地 區社會經濟的發展,無疑起了加速和促進的作用,其進步意義是顯而易 見的。
隨著遼王朝的封建化和國力的增強,宋遼之間也多次發生了激烈的 較量。公元1004年(宋景德元年,遼統和二十二年),遼聖宗為了緩和 國內矛盾,轉移人民視線,以及掠奪更多財富以鞏固其統治,主動揮師 南下侵宋,結果宋勝遼敗。在宋軍打了勝仗的情況下,雙方簽訂了和約, 史稱“澶淵之盟”。按照和約規定,宋每年要給遼贈納絹10萬匹,銀 萬兩。這對改善遼國的財政狀況,無疑起了重要的作用。
“澶淵之盟”簽訂後,遼宋關係形成了暫時的穩定局麵。遼統治者 為了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比較重視採納中原地區進步的生產技術和科 學文化,從而加速了農業和文化的發展,縮小了宋遼之間經濟和文化的 差距。
但到12世紀初期,隨著遼封建化的加深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其統治 者也日趨腐朽,他們對各族勞動人民進行著殘酷的剝削和奴役(如壟斷 土地,檢括戶口,等等),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民族起義不 斷,加之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愈演愈烈,從而使遼王朝的統治 迅速走向崩潰的深淵,至天祚帝時,終於經不住內憂(民族起義)、外 患(宋金聯合攻遼)的夾擊而滅亡了。
高昌在回鶻(今維族)人遷去之前,早已進入了封建社會,其農業 基礎較好,回鶻人遷去之後,他們進一步發展了農業,開始過著比較穩 定的定居生活。
由回鶻人所建立的高昌,其最高統治者稱亦都護,又稱阿薩蘭(意 1《長編》,卷142,慶曆三年七月辛亥。
2《遼史》卷37,《地理誌》4。
為幸福之王),推行封建中央集權統治,首都喀喇和卓(今新疆吐魯番 東),其極盛時的統治地盤,“南距於闐,西南距大食、波斯,西距西 天步路涉、雪山、蔥嶺,皆數千裏。”1境內有漢、回鶻、南突厥、北突 厥、大眾慰、小眾慰等民族。有的經營農業,有的經營畜牧業。無論農 業、畜牧業均頗發達。農業方麵,盛產五穀、棉花、葡萄、蠶桑等等。
水利灌溉也頗發達。“有水,源出金嶺,導之周圍國城,以灌田園,作 水磴”1。畜牧業方麵,其“地多馬,王及王後、太子各養馬,放牧平川 中,彌亙百餘裏,以毛色分別為群,莫知其數”。2手工業產冶金、琢玉、 絲棉紡織及釀酒技術,均達到了相當水平。
自10世紀至12世紀期間,高昌的使節和商人,絡繹往來於遼、宋 之間。他們用馬匹、藥物、香料,交換宋、遼的金銀和各種產品。遼在 上京(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設有“回鶻營”,作為回鶻人的住 宿區。宋在秦鳳路設“市易司”,專門管理包括高昌在內的西北少數民 族貿易。市易司的收入,每年達2000萬貫以上。
高昌地處東西陸路交通要衝,當時波斯、印度、阿拉伯及東羅馬商 品,通過高昌轉輸到中原地區,從而促進了中原王朝同這些國家的經濟 文化交流,起了中轉站的積極作用。
吐蕃於唐鹹平年間(869—877年)所爆發的奴隸和各族人民起義, 沉重打擊了吐蕃統治階級,結束了吐蕃奴隸主的統治,並進入了封建農 奴製時期。
世紀的吐蕃,雖然已經進入了封建農奴製時期,但其發展極為緩 慢,政治上處於四分五裂。封建主割據一方,稱王稱霸。吐蕃本部有拉 薩阿裏、亞澤及雅龍覺阿四個王係對立。在今青海東部至今甘肅甘南一 帶的漢藏地區,還建立了唃廝羅地方割據政權。
3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43,慶曆三年九月丙戌。(以下簡稱長編)。
4《長編》卷131,慶曆元年二月丙戌。
照。
北宋統治者在內憂外患日益嚴重,國家處於“體弱勢危,可憂可懼”
1的情況下,雖然先後推行過“慶曆新政”與王安石變法,但都以失敗而 告終。這種局勢,發展至徽、欽之時,隨著統治者的腐朽,階級矛盾與 民族矛盾更加激化,北宋王朝猶如一幢將傾的大廈,搖搖欲墜,岌岌可 危,終於在女真兵馬的沉重打擊下壽終正寢了。
遼是契丹族耶律氏建立的國家。其統治地盤,“東至於海,西至金 山,暨於流沙,北至臚朐河,南至白溝,幅員萬裏。”2 遼自耶律阿保機建國後,三傳至穆宗耶律述律(951—969年),明 顯開始了它的封建化,至道宗耶律洪基(1055—1101年)統治時期,大 體上完成了封建化。這從以下幾個方麵清楚地看出:從生產關係看,社 會上存在著地主與農民兩大階級對立。一方麵,農民的土地被封建地主 所占有;另方麵,農民逐漸變為農奴,封建土地所有製確立。從政治製 度看,統治者採用漢製,加強了中央集權,各種封建的典章製度日益完 備。從社會經濟看,畜牧業逐漸衰落,農業逐漸取得支配地位。統治者 完全採用封建的剝削方式,憑藉著政治權力強迫各族勞動人民,按照耕 地交納租稅,交納布帛、房錢、農器錢以及其他雜稅,並從事各種無償 勞役。而從事畜牧業者則要給統治者供應軍馬,交納丁口和牲口稅。這 一封建化過程的完成,是契丹族發展史上的界碑,對於我國北部邊疆地 區社會經濟的發展,無疑起了加速和促進的作用,其進步意義是顯而易 見的。
隨著遼王朝的封建化和國力的增強,宋遼之間也多次發生了激烈的 較量。公元1004年(宋景德元年,遼統和二十二年),遼聖宗為了緩和 國內矛盾,轉移人民視線,以及掠奪更多財富以鞏固其統治,主動揮師 南下侵宋,結果宋勝遼敗。在宋軍打了勝仗的情況下,雙方簽訂了和約, 史稱“澶淵之盟”。按照和約規定,宋每年要給遼贈納絹10萬匹,銀 萬兩。這對改善遼國的財政狀況,無疑起了重要的作用。
“澶淵之盟”簽訂後,遼宋關係形成了暫時的穩定局麵。遼統治者 為了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比較重視採納中原地區進步的生產技術和科 學文化,從而加速了農業和文化的發展,縮小了宋遼之間經濟和文化的 差距。
但到12世紀初期,隨著遼封建化的加深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其統治 者也日趨腐朽,他們對各族勞動人民進行著殘酷的剝削和奴役(如壟斷 土地,檢括戶口,等等),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民族起義不 斷,加之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愈演愈烈,從而使遼王朝的統治 迅速走向崩潰的深淵,至天祚帝時,終於經不住內憂(民族起義)、外 患(宋金聯合攻遼)的夾擊而滅亡了。
高昌在回鶻(今維族)人遷去之前,早已進入了封建社會,其農業 基礎較好,回鶻人遷去之後,他們進一步發展了農業,開始過著比較穩 定的定居生活。
由回鶻人所建立的高昌,其最高統治者稱亦都護,又稱阿薩蘭(意 1《長編》,卷142,慶曆三年七月辛亥。
2《遼史》卷37,《地理誌》4。
為幸福之王),推行封建中央集權統治,首都喀喇和卓(今新疆吐魯番 東),其極盛時的統治地盤,“南距於闐,西南距大食、波斯,西距西 天步路涉、雪山、蔥嶺,皆數千裏。”1境內有漢、回鶻、南突厥、北突 厥、大眾慰、小眾慰等民族。有的經營農業,有的經營畜牧業。無論農 業、畜牧業均頗發達。農業方麵,盛產五穀、棉花、葡萄、蠶桑等等。
水利灌溉也頗發達。“有水,源出金嶺,導之周圍國城,以灌田園,作 水磴”1。畜牧業方麵,其“地多馬,王及王後、太子各養馬,放牧平川 中,彌亙百餘裏,以毛色分別為群,莫知其數”。2手工業產冶金、琢玉、 絲棉紡織及釀酒技術,均達到了相當水平。
自10世紀至12世紀期間,高昌的使節和商人,絡繹往來於遼、宋 之間。他們用馬匹、藥物、香料,交換宋、遼的金銀和各種產品。遼在 上京(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設有“回鶻營”,作為回鶻人的住 宿區。宋在秦鳳路設“市易司”,專門管理包括高昌在內的西北少數民 族貿易。市易司的收入,每年達2000萬貫以上。
高昌地處東西陸路交通要衝,當時波斯、印度、阿拉伯及東羅馬商 品,通過高昌轉輸到中原地區,從而促進了中原王朝同這些國家的經濟 文化交流,起了中轉站的積極作用。
吐蕃於唐鹹平年間(869—877年)所爆發的奴隸和各族人民起義, 沉重打擊了吐蕃統治階級,結束了吐蕃奴隸主的統治,並進入了封建農 奴製時期。
世紀的吐蕃,雖然已經進入了封建農奴製時期,但其發展極為緩 慢,政治上處於四分五裂。封建主割據一方,稱王稱霸。吐蕃本部有拉 薩阿裏、亞澤及雅龍覺阿四個王係對立。在今青海東部至今甘肅甘南一 帶的漢藏地區,還建立了唃廝羅地方割據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