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務運動是一批開明的封建官僚士大夫倡導發動的,以向西方學習、謀求富國強兵為主要內容的改革運動,也是中國的早期近代化運動。然而,它又是由封建官僚倡導的一場停留在經濟層麵上的改革運動,這種改革不僅受到了外國侵略者的幹擾,也受到了清廷中央權力的製約。清廷中央始終沒有把洋務政策上升為國策。同時由於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洋務派一些決策人物思想上崇洋媚外和外交上的妥協求和,也是導致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之一。洋務運動的實踐表明,在半殖民地的舊中國,依靠封建官僚士大夫實行的改革,是不可能把中國引向資本主義近代化的。
戊戌變法
中法戰爭是由於法國資產階級推行殖民擴張政策,侵略越南,並以越南為跳板,進而侵略中國而引起的。這次戰爭,是中國人民為反對帝國主義侵略而進行的正義的民族戰爭。
法軍侵越戰爭爆發於19世紀下半葉,法國金融資本迅速發展,促使其加緊推行殖民政策。1862年,法軍大舉入侵越南。1873年法軍又侵占河內等地,越南國王請求被迫流寓越南保勝的中國廣西天地會起義軍別支黑旗軍幫助抗法。12月21日,黑旗軍統領劉永福率部大敗法軍於河內近郊,迫使法國侵略者退出河內。1882年法軍再次入侵越南北圻,先後占領河內、南定等地。劉永福又一次應邀援越抗法,1883年5月19日於河內近郊紙橋再敗法軍,擊斃北圻法軍司令李威利等數十人。8月,法軍攻占越南都城順化,強迫越南政府簽訂《順化條約》,變越南為法國的保護國。
其後,法國加快侵華步伐,威逼清政府承認法國對越南的殖民占領,並要求與其簽訂不平等的商務協定及國境條約。遭拒絕後,法軍即於同年12月中旬向應邀紮於北圻的中國軍隊發動進攻,清軍被迫應戰,戰爭爆發。
法軍與清軍對峙於越南北圻戰爭爆發前,清政府雖應越南政府的要求增強了原駐北圻的廣西清軍兵力,又命雲南方麵派兵出境,並派人聯絡黑旗軍援越抗法。1883年12月14日,由河內出發的法軍6000餘人在海軍少將孤拔率領下,分水陸兩路,向紅河中遊戰略要地山西發動進攻。駐守該城的黑旗軍和清軍奮起還擊,鏖戰3日,終以孤立無援、傷亡過重而西撤興化。1884年5月11日,北洋大臣李鴻章在天津與法國代表福祿諾簽訂《中法會議簡明條款》,承認法國完全占領越南,同意撤回全部駐越清軍。
《中法會議簡明條款》簽約不足十日,法軍即迫不及待地要求進據諒山、保勝等地。6月下旬,向諒山推進的法軍一部炮擊駐守觀音橋的中國軍隊,挑起“觀音橋事件”。清軍被迫還擊,將法軍擊退。法國政府隨即以此為藉口,要求清政府立即撤軍,並賠款2.5億法郎;與此同時,電令孤拔率艦駛入中國東南沿海,準備直接進攻中國本土。在法國政府威逼下,清政府一麵下令撤回全部駐越清軍,一麵以署兩江總督曾國荃為全權代表,與法使巴德諾於上海舉行談判。
23日下午,事先駛進福州馬尾軍港的法國遠東艦隊主力突襲泊於港內的中國福建海軍。福建海軍倉促應戰,福建海軍馬尾慘敗,戰爭擴大至中國東南沿海,朝野震驚。在主戰輿論的壓力下,清政府被迫於8月26日正式對法宣戰。
10月初,法國遠東艦隊主力撲向台灣北部的基隆、滬尾,守將劉銘傳撤出基隆之兵,使法軍輕易占領基隆;但進犯滬尾的法軍受挫,敗回海上。1885年1月,為打破法艦對台灣海峽的封鎖,南洋海軍派出軍艦援台。2月底3月初,法艦為追殲中國援台艦隻,侵入鎮海海麵,浙江提督歐陽利見督率守軍利用預設海防工事頑強抗擊,擊退入侵之敵,取得鎮海之戰的勝利。
第52節:歷史上的那些事兒(52)
中法戰爭中,雙方逐次增加兵力,法軍總兵力最多時約2萬餘人,武器裝備先進,特別在水麵艦船方麵居明顯優勢;清軍參戰兵力則達10餘萬人,但主要以陸軍為主,武器拙劣,冷兵器仍占相當比重。中國軍隊取得了數次作戰的勝利,特別是鎮南關大捷,沉重打擊了法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發動此次戰爭的茹費理內閣被迫於3月31日辭職。然清政府未能充分利用當時的有利條件,發展大好形勢,反而採納李鴻章等人“乘勝即收”的主張,於4月4日與法國簽訂《停戰協定》,隨即強令前敵將領限期停戰撤兵。
6月9日,李鴻章與法國公使巴德諾於天津簽訂屈辱的《中法新約》(即《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十款》)。戰後,清政府鑑於中法戰爭中海軍失敗的教訓,成立海軍衙門,大力加速海軍建設,於1888年正式建成北洋艦隊,軍事實力有所加強。
中日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是公元1894年至1895年,中國軍民抗擊日本侵略的戰爭。因戰爭爆發於舊曆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公元1894年,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請求清政府出兵協助鎮壓,清政府派直隸提督葉誌超率軍赴朝鮮。此時,日本以保護本國使館和僑民為藉口,出兵侵占朝鮮。7月下旬,日本軍艦不宣而戰,襲擊了中國駛往朝鮮的運兵船“高升”號,中國士兵700多人殉難。8月1日,中日兩國同時宣戰,中日戰爭爆發。
8月初,日軍進攻平壤。葉誌超既不派兵偵察敵情,又沒有部署戰局,而是把平壤以南的地區棄置不顧,在城內外防守。9月16日,日軍四路同時向清軍發起猛攻。清軍將領拚死奮戰,然而,葉誌超見形勢危機,在城頭豎起白旗。當天晚上,他率領部下放棄平壤,向鴨綠江方向逃走。
戊戌變法
中法戰爭是由於法國資產階級推行殖民擴張政策,侵略越南,並以越南為跳板,進而侵略中國而引起的。這次戰爭,是中國人民為反對帝國主義侵略而進行的正義的民族戰爭。
法軍侵越戰爭爆發於19世紀下半葉,法國金融資本迅速發展,促使其加緊推行殖民政策。1862年,法軍大舉入侵越南。1873年法軍又侵占河內等地,越南國王請求被迫流寓越南保勝的中國廣西天地會起義軍別支黑旗軍幫助抗法。12月21日,黑旗軍統領劉永福率部大敗法軍於河內近郊,迫使法國侵略者退出河內。1882年法軍再次入侵越南北圻,先後占領河內、南定等地。劉永福又一次應邀援越抗法,1883年5月19日於河內近郊紙橋再敗法軍,擊斃北圻法軍司令李威利等數十人。8月,法軍攻占越南都城順化,強迫越南政府簽訂《順化條約》,變越南為法國的保護國。
其後,法國加快侵華步伐,威逼清政府承認法國對越南的殖民占領,並要求與其簽訂不平等的商務協定及國境條約。遭拒絕後,法軍即於同年12月中旬向應邀紮於北圻的中國軍隊發動進攻,清軍被迫應戰,戰爭爆發。
法軍與清軍對峙於越南北圻戰爭爆發前,清政府雖應越南政府的要求增強了原駐北圻的廣西清軍兵力,又命雲南方麵派兵出境,並派人聯絡黑旗軍援越抗法。1883年12月14日,由河內出發的法軍6000餘人在海軍少將孤拔率領下,分水陸兩路,向紅河中遊戰略要地山西發動進攻。駐守該城的黑旗軍和清軍奮起還擊,鏖戰3日,終以孤立無援、傷亡過重而西撤興化。1884年5月11日,北洋大臣李鴻章在天津與法國代表福祿諾簽訂《中法會議簡明條款》,承認法國完全占領越南,同意撤回全部駐越清軍。
《中法會議簡明條款》簽約不足十日,法軍即迫不及待地要求進據諒山、保勝等地。6月下旬,向諒山推進的法軍一部炮擊駐守觀音橋的中國軍隊,挑起“觀音橋事件”。清軍被迫還擊,將法軍擊退。法國政府隨即以此為藉口,要求清政府立即撤軍,並賠款2.5億法郎;與此同時,電令孤拔率艦駛入中國東南沿海,準備直接進攻中國本土。在法國政府威逼下,清政府一麵下令撤回全部駐越清軍,一麵以署兩江總督曾國荃為全權代表,與法使巴德諾於上海舉行談判。
23日下午,事先駛進福州馬尾軍港的法國遠東艦隊主力突襲泊於港內的中國福建海軍。福建海軍倉促應戰,福建海軍馬尾慘敗,戰爭擴大至中國東南沿海,朝野震驚。在主戰輿論的壓力下,清政府被迫於8月26日正式對法宣戰。
10月初,法國遠東艦隊主力撲向台灣北部的基隆、滬尾,守將劉銘傳撤出基隆之兵,使法軍輕易占領基隆;但進犯滬尾的法軍受挫,敗回海上。1885年1月,為打破法艦對台灣海峽的封鎖,南洋海軍派出軍艦援台。2月底3月初,法艦為追殲中國援台艦隻,侵入鎮海海麵,浙江提督歐陽利見督率守軍利用預設海防工事頑強抗擊,擊退入侵之敵,取得鎮海之戰的勝利。
第52節:歷史上的那些事兒(52)
中法戰爭中,雙方逐次增加兵力,法軍總兵力最多時約2萬餘人,武器裝備先進,特別在水麵艦船方麵居明顯優勢;清軍參戰兵力則達10餘萬人,但主要以陸軍為主,武器拙劣,冷兵器仍占相當比重。中國軍隊取得了數次作戰的勝利,特別是鎮南關大捷,沉重打擊了法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發動此次戰爭的茹費理內閣被迫於3月31日辭職。然清政府未能充分利用當時的有利條件,發展大好形勢,反而採納李鴻章等人“乘勝即收”的主張,於4月4日與法國簽訂《停戰協定》,隨即強令前敵將領限期停戰撤兵。
6月9日,李鴻章與法國公使巴德諾於天津簽訂屈辱的《中法新約》(即《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十款》)。戰後,清政府鑑於中法戰爭中海軍失敗的教訓,成立海軍衙門,大力加速海軍建設,於1888年正式建成北洋艦隊,軍事實力有所加強。
中日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是公元1894年至1895年,中國軍民抗擊日本侵略的戰爭。因戰爭爆發於舊曆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公元1894年,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請求清政府出兵協助鎮壓,清政府派直隸提督葉誌超率軍赴朝鮮。此時,日本以保護本國使館和僑民為藉口,出兵侵占朝鮮。7月下旬,日本軍艦不宣而戰,襲擊了中國駛往朝鮮的運兵船“高升”號,中國士兵700多人殉難。8月1日,中日兩國同時宣戰,中日戰爭爆發。
8月初,日軍進攻平壤。葉誌超既不派兵偵察敵情,又沒有部署戰局,而是把平壤以南的地區棄置不顧,在城內外防守。9月16日,日軍四路同時向清軍發起猛攻。清軍將領拚死奮戰,然而,葉誌超見形勢危機,在城頭豎起白旗。當天晚上,他率領部下放棄平壤,向鴨綠江方向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