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省製度的形成


    元朝的行政機構是同中央集權製相適應的。秦漢以來,中國就是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製國家。秦漢以後的歷代封建王朝,行政機構的設置基本上繼承了秦漢的製度,但都有一些改革和發展。元代的行省製度就是秦漢以來中央集權製度的一個重大發展。


    忽必烈即位前,蒙古政權的行政機構很不完善,還屬於“草創之初,未暇為經久之規”。忽必烈即位後,採用漢族地主知識分子的建議,考求前代的典章製度,行政機構開始按照漢族封建國家機器的規格,逐步完善起來。


    元朝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主要由總政務的中書省、掌兵權的樞密院和管監察的禦史台所組成。中書省始建於太宗窩闊台時,憲宗蒙哥時廢。忽必烈即位後,根據劉秉忠等人的建議重建,設有右丞相、左丞相、平章政事、右丞、左丞、參知政事等,並以太子為中書令,作為中書省的首腦。蒙古人尚右,故右丞相、右丞分別高於左丞相、左丞。中書令至參知政事都稱為丞相。中書省之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樞密院主要由院使、知院、同知等掌管。禦史台的最高長官為禦史大夫。此外,還有大司農掌管農桑水利,翰林兼國史院掌製誥文書、修國史,集賢院掌管學校、徵集人才,宣政院掌宗教、吐蕃事務,宣徽院掌諸王供應,太史院掌天文、曆法,操作院掌工藝,通政院掌驛傳。這些都是中央的專門機構。


    元朝把我國各地劃為若幹行省,建立了行省製度。“行省”的名稱,金朝就開始使用了。元朝的統一全國過程中,隨著統治區域的擴大,設立了不少行中書省,以代表中書省在地方上行使職權。1287年,忽必烈在全國範圍內設行中書省,作為地方一級的行政機構。行中書省的權力是很大的,它統轄路、府、州、縣的政務、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事等等。行省的最高長官一般是平章政事。另設有右左丞、參知政事等。這樣,就做到了“都省握天下之機,十省份天下之治”,中央和地方政體合一,行政機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元朝的疆域十分遼闊,所謂“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因此10個行省中就有4個行省涉及到邊遠地區。例如嶺北行省的治所設在和林,稱和寧路,管轄範圍除了蒙古高原外,北邊一直到北冰洋;東北地區主要由遼陽行省管轄,設開元路,管轄黑龍江中遊,設水達打路,管轄黑龍江下遊和烏蘇裏江流域,又在黑龍江口奴兒幹地方設征東元帥府,管理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元朝又在澎湖設巡檢司,管轄澎湖、台灣,所以,行省製度使這些地區和中原地區的聯繫進一步加強了,中央對這些地方的管轄無異於內地。


    為了加強行省與行省之間、行省與中央之間的聯繫,加強國內的交通,元朝政府在全國普遍設立了驛站,與驛站相輔而行的有急遞鋪,每10裏、15裏或20裏設以急遞鋪。因此,中央的文書或地方的公文,可以很快傳遞。驛站製度大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製和指揮。


    元代以後,“行省”這個名稱一直沿用下來。元代的行省劃分,也初步奠定了今天中國的省規模。


    紅巾軍起義


    元朝末年,吏治腐敗,財政破產,軍備廢弛。大批蒙古貴族、官僚通過受賜、占奪等方式轉變為大土地所有者,如權臣伯顏一次所受賜田即達5000頃之多。漢族地主也大肆兼併土地。官府則橫徵暴斂,苛捐雜稅名目繁多,全國稅額比元初增加20倍。廣大農民在沉重的封建負擔下日益喪失土地,破產流亡。而中原連年災荒,更使得百姓無計為生。元政府還推行嚴厲的民族壓迫政策,妄圖以此鎮壓以漢族為主體的反元鬥爭,伯顏甚至揚言要殺絕張、王、劉、李、趙5姓漢人,這些倒行逆施,更激起統治危機,終於導致了轟轟烈烈的元末農民大起義——紅巾軍起義。


    第42節:歷史上的那些事兒(42)


    這次起義的導火索是修治黃河事件。當時,黃河屢屢泛濫,給沿河中下遊的河南、山東等地的廣大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在這些災民中普遍流行著一個民謠:“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元順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元朝政府徵發對梁、大名等13路農民15萬人修治黃河,並派兵2萬沿河鎮壓。監督修河的官吏貪汙作弊,任意剋扣民工“食錢”,致使民工挨餓受凍,群情激憤。北方白蓮教首領韓山童及其教友劉福通等便決定抓住這一時機,發動武裝起義。韓山童的祖父,原來就是北方白蓮教的一個領袖人物。到了韓山童時,白蓮教在教義宣傳、群眾基礎、政治鬥爭目標上都有了很大的發展。韓山童以白蓮教主的身份宣稱:“明王出世”即“彌勒佛下生”。“明王”、“彌勒”是當時人民幻想中的救世主,隻要明王出世、彌勒下生,人民就可以翻身。這一通俗、簡明的號召,有力地吸引了當時陷於貧困絕境的農民。


    1351年五月,韓山童、劉福通等人在潁州潁上縣的白鹿莊聚集了3000多教徒,打出“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龍飛九五,重開大宋之天”的旗幟,宣誓起義。但立即遭到元地方政權的鎮壓,劉福通衝出包圍後,重新組織起義力量,一舉占領了潁州。義軍頭裹紅巾,人稱紅巾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歷史上的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何躍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何躍青並收藏歷史上的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