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趙以後,秦兵臨易水,就下令攻打燕國。燕國太子丹帶領兵馬出去迎戰,哪裏是秦軍的對手,被秦軍打敗。燕王喜和太子丹隻好逃到遼東。秦王政不肯罷休,非要抓住太子丹不可。燕王喜被逼無奈,隻得殺了太子丹,向秦王政謝罪求和。
公元前225年,秦國滅了魏國,接著又準備出兵攻打楚國。後王翦滅了楚國。這樣,秦國兼併了韓、魏、楚、燕、趙五國,隻剩下一個齊國了。
齊國國王建一向不敢得罪秦國,死心塌地地聽秦國的話,他以為這樣秦國就不會進攻齊國了。等到五國一一被秦國吞併,他才清醒過來,連忙派兵去守西邊的邊界,可是已經太遲了。
公元前221年,王翦之子王賁率領幾十萬秦軍攻打齊國,齊國根本就沒有抵抗的能力。沒有幾天的功夫,秦軍就占領了臨淄,齊王建投降了。
秦國在不到十年的時間把六國吞併,結束了長期諸侯割據的局麵,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這就是秦王朝。
秦修長城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廢除了分封諸侯的辦法,採用郡縣製度,把全國分為三十六個郡,郡下麵再分縣。每個郡都由朝廷直接任命郡守、郡尉和郡監。
原先六國的車輛大小不一樣,因此道路有寬有窄。秦始皇下令,規定車軸上兩個輪子間的距離,一律為六尺,道路五十步(秦以六尺為一步),路的兩旁每隔三丈種上一棵青杉。
原先六國的文字也不統一。從那時候起,採用了比較方便的書法,規定了統一的文字。還規定了全國統一的度量衡製,這樣,各地的買賣交換方便公正了。
這就是秦始皇廢分封、建郡縣、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的改革。
秦始皇正在進行國內改革的時候,北方的匈奴來侵犯。匈奴本來是我國北部的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他們趁著燕、趙衰落的時候,一步步向南侵犯,把黃河河套一帶大片土地奪了過去。秦始皇派大將軍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伐匈奴,把河套一帶地區收了回來,設置四十四個縣。
第12節:歷史上的那些事兒(12)
為了防禦北方匈奴來犯,秦始皇決定派幾十萬民夫修築長城。長城本是以前許多諸侯國家修築的防禦工事。其中燕國有兩條長城,一條西起造陽(今河北省獨石口)、東至遼東,為防胡人修築的北長城;另一條是防備齊國和趙國的南長城。趙國也有兩條長城,北長城西起高闕(今內蒙古臨河),東至代地(今河北省蔚縣)用來防禦匈奴;南長城是為了防備齊國和魏國修築的。秦國也有一條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黃河的北長城;一條防禦趙國、魏國的南長城。秦始皇下令把秦、燕、趙三國長城連接起來。
經過多年的艱苦勞動,長城才修建成功。長城的建築主要有關隘、城牆、城台、烽火台四部分組成。關隘又叫關城,設立於高山峽穀等險要之處,或交通要塞,起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作用。烽火台設立於高山之巔,或平地轉折處,如果遇到敵情,立刻發出警報,白天點燃柴草冒出濃煙,晚上火光通明,及時傳遞緊急軍情。
長城的建成,在抵禦北方匈奴侵擾,保護中原地區穩定方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萬裏長城是中國人民勞動與智慧的結晶,是歷史上一項最偉大的建築工程,被人們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焚書坑儒
焚書、坑儒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統一思想文化而採取的兩項重大措施。在諸侯割據稱雄的戰國時代,製度混亂不已。秦統一以後,採取種種措施在政治、經濟上鞏固統一。但是,僅僅實行政治上和經濟上的統一,對於鞏固中國上的第一個龐大的封建專製帝國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實行思想上的統一。這一措施強化了封建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統治,給中國思想文化史帶來了第一場重大災難。
公元前213年,也就是秦始皇統一中原後的第九年。一天,秦始皇召集文武百官及有名望有地位的博士一起討論分封製利弊。在場的文武百官無不頌揚秦始皇的功德。秦始皇聽了,心花怒放,得意萬分。有一個叫淳於越的博士卻說:“陛下,我聽說殷周兩代的國王傳了一千多年,他們分封子弟功臣做諸侯,諸侯輔助中央朝廷,那個製度本來很好。如今陛下統一了中原,子弟卻毫無地位和實權,他們無法輔助朝廷,一旦發生賊臣謀反的事情,誰又能挽救得了局麵呢?凡事不按照老規矩去辦,就不能夠長久。請陛下還是重新考慮分封子弟的事情才好。”
這時,已升任丞相的李斯對淳於越以古非今的論調進行了激烈的駁斥。他說:“古今時代不同,情況也隨著時代而變化,各朝代採用自己的方法治理國家,絕不能再拿古代的製度到今天來實行。如今天下已安定,法令統一,老百姓應當努力生產,讀書人應當努力學習現行的法令製度。可現在一些讀書人,不學習當代的東西,總是死抱著老一套東西不肯放棄。他們根據古書上的記載來攻擊當前的政治製度,擾亂人心。像這樣下去,不加以禁止,對於陛下的統治是很不利的。”
李斯向秦始皇提出焚書的建議,他認為社會上流傳各種各樣的書籍,是造成思想分歧的根源。秦始皇覺得李斯說得有理,於是就下令焚書。
凡不是秦國的歷史,一律燒掉;不是政府任命的博士官收藏的《詩經》、《尚書》、百家語,都集中到郡,由郡守、尉監督燒掉;醫藥、卜筮、種樹一類書籍不在禁止之列;以後有人敢議論《詩》、《書》的,處以死刑;以古非今的將被滅族;官吏或其他人見到而不舉報的,與犯人同罪。命令下達後三十天不焚書的,臉上刺字,罰服勞役。
公元前225年,秦國滅了魏國,接著又準備出兵攻打楚國。後王翦滅了楚國。這樣,秦國兼併了韓、魏、楚、燕、趙五國,隻剩下一個齊國了。
齊國國王建一向不敢得罪秦國,死心塌地地聽秦國的話,他以為這樣秦國就不會進攻齊國了。等到五國一一被秦國吞併,他才清醒過來,連忙派兵去守西邊的邊界,可是已經太遲了。
公元前221年,王翦之子王賁率領幾十萬秦軍攻打齊國,齊國根本就沒有抵抗的能力。沒有幾天的功夫,秦軍就占領了臨淄,齊王建投降了。
秦國在不到十年的時間把六國吞併,結束了長期諸侯割據的局麵,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這就是秦王朝。
秦修長城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廢除了分封諸侯的辦法,採用郡縣製度,把全國分為三十六個郡,郡下麵再分縣。每個郡都由朝廷直接任命郡守、郡尉和郡監。
原先六國的車輛大小不一樣,因此道路有寬有窄。秦始皇下令,規定車軸上兩個輪子間的距離,一律為六尺,道路五十步(秦以六尺為一步),路的兩旁每隔三丈種上一棵青杉。
原先六國的文字也不統一。從那時候起,採用了比較方便的書法,規定了統一的文字。還規定了全國統一的度量衡製,這樣,各地的買賣交換方便公正了。
這就是秦始皇廢分封、建郡縣、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的改革。
秦始皇正在進行國內改革的時候,北方的匈奴來侵犯。匈奴本來是我國北部的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他們趁著燕、趙衰落的時候,一步步向南侵犯,把黃河河套一帶大片土地奪了過去。秦始皇派大將軍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伐匈奴,把河套一帶地區收了回來,設置四十四個縣。
第12節:歷史上的那些事兒(12)
為了防禦北方匈奴來犯,秦始皇決定派幾十萬民夫修築長城。長城本是以前許多諸侯國家修築的防禦工事。其中燕國有兩條長城,一條西起造陽(今河北省獨石口)、東至遼東,為防胡人修築的北長城;另一條是防備齊國和趙國的南長城。趙國也有兩條長城,北長城西起高闕(今內蒙古臨河),東至代地(今河北省蔚縣)用來防禦匈奴;南長城是為了防備齊國和魏國修築的。秦國也有一條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黃河的北長城;一條防禦趙國、魏國的南長城。秦始皇下令把秦、燕、趙三國長城連接起來。
經過多年的艱苦勞動,長城才修建成功。長城的建築主要有關隘、城牆、城台、烽火台四部分組成。關隘又叫關城,設立於高山峽穀等險要之處,或交通要塞,起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作用。烽火台設立於高山之巔,或平地轉折處,如果遇到敵情,立刻發出警報,白天點燃柴草冒出濃煙,晚上火光通明,及時傳遞緊急軍情。
長城的建成,在抵禦北方匈奴侵擾,保護中原地區穩定方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萬裏長城是中國人民勞動與智慧的結晶,是歷史上一項最偉大的建築工程,被人們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焚書坑儒
焚書、坑儒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統一思想文化而採取的兩項重大措施。在諸侯割據稱雄的戰國時代,製度混亂不已。秦統一以後,採取種種措施在政治、經濟上鞏固統一。但是,僅僅實行政治上和經濟上的統一,對於鞏固中國上的第一個龐大的封建專製帝國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實行思想上的統一。這一措施強化了封建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統治,給中國思想文化史帶來了第一場重大災難。
公元前213年,也就是秦始皇統一中原後的第九年。一天,秦始皇召集文武百官及有名望有地位的博士一起討論分封製利弊。在場的文武百官無不頌揚秦始皇的功德。秦始皇聽了,心花怒放,得意萬分。有一個叫淳於越的博士卻說:“陛下,我聽說殷周兩代的國王傳了一千多年,他們分封子弟功臣做諸侯,諸侯輔助中央朝廷,那個製度本來很好。如今陛下統一了中原,子弟卻毫無地位和實權,他們無法輔助朝廷,一旦發生賊臣謀反的事情,誰又能挽救得了局麵呢?凡事不按照老規矩去辦,就不能夠長久。請陛下還是重新考慮分封子弟的事情才好。”
這時,已升任丞相的李斯對淳於越以古非今的論調進行了激烈的駁斥。他說:“古今時代不同,情況也隨著時代而變化,各朝代採用自己的方法治理國家,絕不能再拿古代的製度到今天來實行。如今天下已安定,法令統一,老百姓應當努力生產,讀書人應當努力學習現行的法令製度。可現在一些讀書人,不學習當代的東西,總是死抱著老一套東西不肯放棄。他們根據古書上的記載來攻擊當前的政治製度,擾亂人心。像這樣下去,不加以禁止,對於陛下的統治是很不利的。”
李斯向秦始皇提出焚書的建議,他認為社會上流傳各種各樣的書籍,是造成思想分歧的根源。秦始皇覺得李斯說得有理,於是就下令焚書。
凡不是秦國的歷史,一律燒掉;不是政府任命的博士官收藏的《詩經》、《尚書》、百家語,都集中到郡,由郡守、尉監督燒掉;醫藥、卜筮、種樹一類書籍不在禁止之列;以後有人敢議論《詩》、《書》的,處以死刑;以古非今的將被滅族;官吏或其他人見到而不舉報的,與犯人同罪。命令下達後三十天不焚書的,臉上刺字,罰服勞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