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人從這些車裏跳出來,向著炮兵弟兄們開火。


    他們頭上戴著的是納粹式帽子,鋼盔也和我們的完全不一樣!……


    年輕的中尉因為驚訝、憤怒和無奈而哭泣起來。


    他拚命搖動電話機,把這驚人的情況告知要塞值班參謀。


    (796)


    穿插旅曾克林上校在改裝的t34"野豬"步兵戰車中,用步話機頻繁地指揮著各個營、連,調動混入敵後的裝甲兵,向這些隻顧防空的高射炮群,肆意發動攻擊。


    伴隨攻擊的步兵跳下載車,向每門炮座上投擲炸藥,以求破壞得徹底。


    曾克林


    半小時後,電波裏紛紛傳來報捷聲,曾旅長明白,這就是撤出戰鬥的信號。報復馬上會來到--陸地的,空中的。


    要塞排炮向他們射擊了。四架"黑死神"伊爾也出現在天邊。


    曾克林留下一個t60"刺蝟"對空炮連作掩護,其餘突襲部隊象是一群剛剛幹完打家劫舍勾當的綠林人物,一路揚長,向西北林地竄回。


    海參崴北側的高炮陣地按計劃剷除後,協調緊湊的空襲開始了。


    主管轟炸航空兵的徐深吉準將派出他最得力的b-25聯隊,裝載著用日本203毫米艦炮穿甲彈--加上定向尾翼改裝的航空炸彈,對海參崴堅固的要塞和築壘地域實施空中打擊。


    這些原來準備穿透戰艦裝甲的大鐵疙瘩,在四國島山地倉庫裏沉睡幾年,現在派上了用場。雖然也有受潮失靈的啞彈,可是總體效果相當可觀。


    漸漸地,更大的356毫米炮彈的改裝試驗也得到拓展--使用土辦法改裝,簡單到彈尾套上一條麻袋,就有定向作用。


    穿甲炸彈似乎滾滾而來……


    穆拉維約夫半島北端的一係列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炮台和碉堡,在隆隆的爆炸聲中坍塌四散。溝壑縱橫的戰壕和掩體也被凝固汽油彈燒得一片狼藉,麵目全非。


    缺少地麵反擊火力的海參崴北側外層要塞群,麵對空襲,處於任憑宰割的被動狀態。由於本地機場尚未修復完工,從哈巴羅夫斯克趕來的那些"短腿"雅克戰鬥機防空十分不力,往往來不及巡邏、迎戰,就要考慮返程問題……


    海參崴上空的製空權在傾斜。


    雖然地麵戰鬥尚未開始,守軍司令克雷洛夫中將已經暗自預測,他所麵臨的這場要塞攻堅和守衛戰,決不比40年前的旅順口、和4年前的塞瓦斯托波爾來得輕鬆。


    (797)


    長春。史迪威廣場,華軍前敵指揮部。


    朱德總司令簽發了幾道命令之後,正在親筆起草一份《關於情況的通報(1946年9月30日)》※:


    ……總計我軍南北兩線3個主力兵團,正規兵力已達33個縱隊。每縱隊編製約4萬人(大於國軍整編師),158個旅,平均每旅人數7000左右,總人數110萬人。


    此外,尚有海空軍、非正規地方部隊、遊擊隊、後方工程運輸部隊、軍事機關、學校等在內,共86萬餘人。全軍總計為196萬餘人。


    而今年3月以前,我們隻有27個縱隊,122個旅,73萬人,平均每旅人數不足5000;加上非正規軍52萬餘人,總計不過125萬人。


    可以看出,半年來我軍正在壯大。旅的數目雖然增加不多,每旅人數卻大為增加。戰鬥力亦大為增加。


    此漲彼消。4個月作戰中,我軍共消滅敵軍36萬4千人,即是說,遠東蘇軍已消耗了它原有兵力的半數。


    ※原文參見毛澤東《關於情況的通報(1948年3月20日)》


    (798)


    加拿大。多倫多。


    當地出版的一份軍事發燒友暢銷雜誌《漢胡評論》,發表了小有名氣的專欄作家皮克吳的最新分析文章:


    《介紹中國!華北民主聯軍陸軍甲等主力某部--連級新編製與裝備》:


    一般在山地的一次進攻戰,他們投入一個加強連的兵力。負責提供火力準備的通常是旅榴彈炮兵營和81迫擊炮連。


    加強兵力一般為營屬無後坐力炮的一個排(4門75無後坐力炮)和營屬機槍排(6挺重機槍)有時加強兵力還會有旅噴火連的一個噴火器班。


    步兵連下轄4個步兵排,1個火力排。


    連隊通常擁有90支卡爾迅衝鋒鎗,60支春田步槍或卡賓槍,手榴彈560枚,攜帶步機槍彈20000發,另外還攜帶75kg炸藥。


    通信器材是6具步談機,由連長控製一部,每個排長各控製一部。


    火器排下轄3個火箭筒班,每班3具發射器,每具發射器備彈10發),2個迫擊炮班(每班2門60炮,每門備彈30發);一個指揮支援班。


    指揮支援班6人:少尉排長、上士軍士、四名炮手(2支擲彈筒或一門迫擊炮)其中一人兼衛生員。


    幾位發燒友讀者,興沖沖買來最新一期的《漢胡評論》,泡在咖啡館裏,先睹為快。象往常一樣,對著每期必上的"皮克吳"軍文,評頭論足,將信將疑。


    發燒友們歡呼著,唾棄著,吶喊著,嘆息著……這成了他們一種有規律的生活方式。


    (799)


    蘇聯遠東。共青城。


    30年代建立的這座新興城市,此刻擁有6萬多人口。


    市中心小廣場上,擺起的長條桌前樹立了一塊大型牌匾:


    "徵兵站"。


    背景牆上張貼著那副人們熟悉的巨幅招貼畫。一個戴著尖頂棉帽、身穿大衣的紅軍士兵,用他那使人無可遁形的碩大手指,指著每個向他張望的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另一種歷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鐵血熊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鐵血熊貓並收藏另一種歷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