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元帥同誌。分化敵人。從當地獲得補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什捷緬科從公文包裏取出一份計劃書。"貝利亞同誌作過一份完整的方案。具體由阿巴庫莫夫(國家安全部長)同誌負責。他把提綱交給我們,以便我們了解情況,加以配合。"
科涅夫接過,戴上眼鏡看了幾分鍾。
"陳紹禹同誌?以及……啊呀,這些人我都不認識。他們可靠嗎?"
"這個,不是我的工作範圍,元帥同誌。那位阿巴庫莫夫上將向貝利亞同誌負責。"
(562)
同一個6月。魁北克。金剛石海角。
懸崖峭壁頂端那個七角形的堡壘,就是魁北克軍事要塞。也是加拿大總督的夏宮所在地。更是邱吉爾與羅斯福兩次重要秘密會晤的地點。
25英尺高的古城牆上長滿了苔蘚。座落在武器廣場上的傳教士紀念碑頂端的哥德式噴泉,水花在不知疲倦地濺落。夕陽下閃閃發光的青銅古炮和那迷宮似的炮台,引人遐思。
卸任的邱吉爾前首相,正在要塞的練兵場上緩緩散步。
這個夏天他應邀來加拿大消暑,再次選擇了這個令他產生縷縷懷舊思緒的法蘭西風格的古城。
不同的是,另一位偉人夥伴已經永遠不會再來。
就是在那個覆蓋著青苔的城牆窗口,他曾和羅斯福討論著戰後安排,對未來世界作出種種描繪和憧憬。
從聖勞倫斯河邊遠眺弗朗坦納克城堡(魁北克)
邱吉爾注意到,羅斯福的戰後世界安排,除了他那些著名的"國際社會"理念之外,還廣泛地涉及到殖民地問題。
羅斯福預見到戰後民族獨立浪潮的高漲。認定老牌殖民帝國難以維持下去。他相信可以用"開明而仁慈的美國式滲透"取代舊殖民主義的殘酷掠奪,而對當地人民、對美國商業互利。
羅斯福忌恨大英帝國特惠製。指責殖民帝國的銀行家們把世界貿易"牢牢地裝在自己口袋裏的時間太久了"。他呼籲邱吉爾為"健康競爭"開放市場,並廢除各種英帝國貿易協定。
提起英國的殖民地,羅斯福就氣不打一處來,兩人多次在這個問題上衝突。首相曾憤憤不平地對總統說:"我認為您在試圖搞垮大英帝國。"
羅斯福毫不客氣地回擊道:"你們開發印度、緬甸、爪哇的資源,掠奪這些國家的財富,而又不給當地居民以教育、像樣的生活和最低的衛生條件。你們做的一切,正是在否定和平的價值。"
他甚至對兒子埃利奧特說:"殖民體係就意味著戰爭。"
前首相記得,那位評論家理察·霍夫施塔特寫道:
羅斯福為反對殖民主義所作的"一切,似乎都富於特色--非常同情受壓迫的殖民地、開明和提供福利的理想以及為促進美國利益的老謀深算……美國對世界市場新的征服也完全可以在國際繁榮的旗幟下進行"。
對此,自己當時可是寸步不讓。當美國代表提出"託管製"方案時,勃然大怒的邱吉爾指出:在任何情況下,決不允許聯合國插手幹涉不列顛帝國的命脈!
(563)
而今,走在這個當年傳出陣陣聲浪的窗口下,回顧那些已成往事的瞬間,邱吉爾愁腸百結,甚至眼眶有些濕潤。
不會再有那些令人振奮或是絞盡腦汁的時刻了。
沒有人會為了人類或國家的命運而再次與他發生激烈爭執……他所奮力維護的大英帝國已經無情地把他拋棄。
懷念著羅斯福、欽佩著他的那些遠見和洞察力的同時,邱吉爾也深知這位老夥計和戰略夥伴的一些弱點,和看得不那麽準的地方。
……例如他對自己能夠搞好同史達林的私人關係方麵的那種盲目的、"像個小男孩一樣的"自信心,例如他對戴高樂,也包括對狄托、毛澤東這類人物的明顯缺乏重視--前首相憑直覺感到,這幾個人都將對戰後世界發生重大影響。而那位前總統卻不知為什麽沒有看出這一點。
……前首相在這裏,正口述寫作他的六卷本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的第三卷。他翻閱書籍,順便選擇一些打算引用在篇頭的話;其中一句來自希臘作家普魯塔克,恰當地表達了他心中的感觸:
"對自己的偉人不懷感恩之情,是強大民族的一個特點。"
速記秘書萊絲麗小姐對此疑惑道:
"閣下,難道隻有弱小民族,才迷信和崇拜他們的偉人麽?那麽史達林的蘇聯--怎麽解釋?表示他們還不夠強大?"
邱吉爾不置可否。懷舊的惆悵卻被打斷,轉到國際時勢的思路上來。
他拿起一份平時並不常看的美國《時代》周刊,翻到其中一頁,象往常一樣,要萊絲麗念給他聽。
這是一篇署名"白休德"※的周刊評論員文章,題目是《是誰將失去中國?》
……正在東方的亞細亞腹地如同烈火一般進行的中蘇戰爭,在西方世界卻沒能引起應有的反響。
是前線記者冒著彈雨發回的報導不夠引人入勝嗎?還是經歷了大戰的美國人和歐洲人厭倦了戰爭,沉湎於表麵和平,在自家溫飽的麻木中,漸漸滑向使世界再次失去平衡的深淵?
科涅夫接過,戴上眼鏡看了幾分鍾。
"陳紹禹同誌?以及……啊呀,這些人我都不認識。他們可靠嗎?"
"這個,不是我的工作範圍,元帥同誌。那位阿巴庫莫夫上將向貝利亞同誌負責。"
(562)
同一個6月。魁北克。金剛石海角。
懸崖峭壁頂端那個七角形的堡壘,就是魁北克軍事要塞。也是加拿大總督的夏宮所在地。更是邱吉爾與羅斯福兩次重要秘密會晤的地點。
25英尺高的古城牆上長滿了苔蘚。座落在武器廣場上的傳教士紀念碑頂端的哥德式噴泉,水花在不知疲倦地濺落。夕陽下閃閃發光的青銅古炮和那迷宮似的炮台,引人遐思。
卸任的邱吉爾前首相,正在要塞的練兵場上緩緩散步。
這個夏天他應邀來加拿大消暑,再次選擇了這個令他產生縷縷懷舊思緒的法蘭西風格的古城。
不同的是,另一位偉人夥伴已經永遠不會再來。
就是在那個覆蓋著青苔的城牆窗口,他曾和羅斯福討論著戰後安排,對未來世界作出種種描繪和憧憬。
從聖勞倫斯河邊遠眺弗朗坦納克城堡(魁北克)
邱吉爾注意到,羅斯福的戰後世界安排,除了他那些著名的"國際社會"理念之外,還廣泛地涉及到殖民地問題。
羅斯福預見到戰後民族獨立浪潮的高漲。認定老牌殖民帝國難以維持下去。他相信可以用"開明而仁慈的美國式滲透"取代舊殖民主義的殘酷掠奪,而對當地人民、對美國商業互利。
羅斯福忌恨大英帝國特惠製。指責殖民帝國的銀行家們把世界貿易"牢牢地裝在自己口袋裏的時間太久了"。他呼籲邱吉爾為"健康競爭"開放市場,並廢除各種英帝國貿易協定。
提起英國的殖民地,羅斯福就氣不打一處來,兩人多次在這個問題上衝突。首相曾憤憤不平地對總統說:"我認為您在試圖搞垮大英帝國。"
羅斯福毫不客氣地回擊道:"你們開發印度、緬甸、爪哇的資源,掠奪這些國家的財富,而又不給當地居民以教育、像樣的生活和最低的衛生條件。你們做的一切,正是在否定和平的價值。"
他甚至對兒子埃利奧特說:"殖民體係就意味著戰爭。"
前首相記得,那位評論家理察·霍夫施塔特寫道:
羅斯福為反對殖民主義所作的"一切,似乎都富於特色--非常同情受壓迫的殖民地、開明和提供福利的理想以及為促進美國利益的老謀深算……美國對世界市場新的征服也完全可以在國際繁榮的旗幟下進行"。
對此,自己當時可是寸步不讓。當美國代表提出"託管製"方案時,勃然大怒的邱吉爾指出:在任何情況下,決不允許聯合國插手幹涉不列顛帝國的命脈!
(563)
而今,走在這個當年傳出陣陣聲浪的窗口下,回顧那些已成往事的瞬間,邱吉爾愁腸百結,甚至眼眶有些濕潤。
不會再有那些令人振奮或是絞盡腦汁的時刻了。
沒有人會為了人類或國家的命運而再次與他發生激烈爭執……他所奮力維護的大英帝國已經無情地把他拋棄。
懷念著羅斯福、欽佩著他的那些遠見和洞察力的同時,邱吉爾也深知這位老夥計和戰略夥伴的一些弱點,和看得不那麽準的地方。
……例如他對自己能夠搞好同史達林的私人關係方麵的那種盲目的、"像個小男孩一樣的"自信心,例如他對戴高樂,也包括對狄托、毛澤東這類人物的明顯缺乏重視--前首相憑直覺感到,這幾個人都將對戰後世界發生重大影響。而那位前總統卻不知為什麽沒有看出這一點。
……前首相在這裏,正口述寫作他的六卷本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的第三卷。他翻閱書籍,順便選擇一些打算引用在篇頭的話;其中一句來自希臘作家普魯塔克,恰當地表達了他心中的感觸:
"對自己的偉人不懷感恩之情,是強大民族的一個特點。"
速記秘書萊絲麗小姐對此疑惑道:
"閣下,難道隻有弱小民族,才迷信和崇拜他們的偉人麽?那麽史達林的蘇聯--怎麽解釋?表示他們還不夠強大?"
邱吉爾不置可否。懷舊的惆悵卻被打斷,轉到國際時勢的思路上來。
他拿起一份平時並不常看的美國《時代》周刊,翻到其中一頁,象往常一樣,要萊絲麗念給他聽。
這是一篇署名"白休德"※的周刊評論員文章,題目是《是誰將失去中國?》
……正在東方的亞細亞腹地如同烈火一般進行的中蘇戰爭,在西方世界卻沒能引起應有的反響。
是前線記者冒著彈雨發回的報導不夠引人入勝嗎?還是經歷了大戰的美國人和歐洲人厭倦了戰爭,沉湎於表麵和平,在自家溫飽的麻木中,漸漸滑向使世界再次失去平衡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