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底,滇軍遠徵兵團興高采烈地準備入城式。忽然接到義大利戰區盟軍司令部通知:入城式暫緩,在元旦日舉行。
通知似乎很有道理。於是龍雲命令:休息待命。--但從此就沒了下文。
直到元旦下午,滇軍遠徵兵團才得到召喚。進入城區時,得知英軍部隊已通過完畢,法國和波蘭軍團也在通過。這才輪到第一個打開羅馬大門的滇軍起步。
頓感沮喪的滇軍低頭走過羅馬國王廣場和君士坦丁門。
他們聽到某些不懷好意的嘲笑聲:
"看看這些排在末尾、無精打采的中國人吧!怎麽有點象俘虜?"
消息傳到埃及中國遠征軍司令部,李宗仁氣炸了肺。
(459)
蔣委員長出訪之前,對國內一係列問題作出了安排。
點檢手中軍力,國內還保留著44個美械師。駐日本的6個師當中,有三個是裝備良好的標準美械部隊,已指示他們替換回國。駐日司令官也改為徐永昌將軍。
雖然著手一批老弱病殘士兵的復員,國軍總數還是達到390萬人,其中"中央軍"序列超過250萬人。
美中不足的是,國內缺少重型裝備。
4個155毫米"長腿湯姆"重型榴彈炮團都在歐洲。關麟征的52裝甲軍倒是美式標準重裝戰車部隊,可是目前全部控製在史迪威手上,回不來的--本來說好,遠征軍是由英國人指揮,沒想到怎麽又被史迪威鑽了空子!真不知道這個"喬老醋"還會在命運的哪個十字路口上等著我哦……不過他倒挺有辦法,也把更多的共軍調到歐洲去了。
為熟悉和掌握更多技術裝備,第二個裝甲軍--杜聿明的第5軍也派到開羅,集訓換裝。原來駕駛m3斯圖亞特輕戰車的坦克兵,現在開上了m4"謝爾曼"。以前中國不曾見過的m10、甚至m18坦克殲擊車也不陌生了。
美國佬對參戰部隊確是大方,除了奢侈品,該給的都給。這也理所當然,畢竟要這些軍人賣命流血麽。
這一手確實牽製住了華軍。美式後勤,已使他們逐漸習慣了痛快淋漓的發射,和大手大腳的消耗。
有些部隊大叫大嚷"缺乏彈藥"的時候,實地檢查的結果,他們的彈藥比對抗日本時期要多出好幾倍!過去非常能夠忍飢挨餓的中國士兵,現在不同了,常常挑剔本部隊與外部隊之間的夥食差別……
據說共產黨那邊也出現類似情景:某次演練強行軍時,一批戰士眼巴巴望著汽車,不肯走路;傷愈後出掌共軍後勤的賀龍,在《民主日報》上撰文,批評底下部隊作戰時"不必要地使用連發射擊"的壞習慣;為此他主張減少"卡爾迅式"衝鋒鎗的配備數量……
蔣公苦笑:依賴美國,誤人不淺啊!
(460)
建立自己的兵工、後勤無疑是當務之急。可惜自己和整個國府過去對滿洲--東北一貫不重視。先總理孫中山時代就有這麽個不正確的習慣性思維……
滿洲,保存著日本留下的一套完整的工業基礎啊。接管的那些共黨土包子,不知用多久時間發揮它的作用?弄不好這是他們爭天下的資本。
何應欽曾獻計:釋放張學良,任命為東北行政長官,向那裏插上一根釘子。
委座審時度勢,果斷批示:暫不考慮!
此時釋放張學良,他出來後成為誰的"釘子"都很難說。在依靠實力獲得發言權的今天,有幾個人跟張學良跑呢?
解決東北問題必須另覓良策。
得意門生戴笠,曾向他提示一條清晰的思路。隻可惜天不與壽--那次雨中的飛行失事,把這位戴雨農葬送在太湖邊的戴山之麓……
雨農之死,痛失一臂。未能實施的計劃也就成了"遺計"。
熟讀《三國》的蔣公嘆息:或許這就是"郭嘉遺計定遼東"?……哀哉奉孝!惜哉雨農!
蔣公於是布下一枚著意深遠的棋子。
年底出訪前,他利用在南京頒授一級上將軍銜的有利時機,召見了第七集團軍司令傅作義。表彰他為黨國建立赫赫功績的同時,明確授予他蒙綏察三省"總督"--綏靖區最高行政長官的職責,同時足量調撥給傅部一批武器、彈藥、車輛,並就此理順傅部的後勤保障體係,明確了摩托化第七集團軍的歸屬。
挖掉這支"七路半",委員長感到幾許寬慰。未來的鬥爭,不僅僅是軍事上的。相對來講,蔣公或許更擅長軍事背後的那些謀略領域。
(461)
毛澤東出訪前當然也不會忽略作出布置。12月,軍委重新編製了"華北民主聯軍"戰鬥序列:
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
總參謀長:周恩來(兼)。
華北民主聯軍總司令:朱德。
副總司令:賀龍(兼後勤部長)。
裝備部長:黃克誠。
總政治部主任:陳毅。副主任:譚政。
第一兵團司令員:葉挺;政委:羅榮桓;副司令兼參謀長:粟裕。
第二兵團(遠征軍)司令員:劉伯承;政委:鄧小平。
第三兵團司令員兼政委:徐向前;參謀長:王樹聲。
第四兵團司令員兼政委:林彪;參謀長:程子華。
軍委直屬戰略機動部隊司令員:陳庚;政委:謝富治。
通知似乎很有道理。於是龍雲命令:休息待命。--但從此就沒了下文。
直到元旦下午,滇軍遠徵兵團才得到召喚。進入城區時,得知英軍部隊已通過完畢,法國和波蘭軍團也在通過。這才輪到第一個打開羅馬大門的滇軍起步。
頓感沮喪的滇軍低頭走過羅馬國王廣場和君士坦丁門。
他們聽到某些不懷好意的嘲笑聲:
"看看這些排在末尾、無精打采的中國人吧!怎麽有點象俘虜?"
消息傳到埃及中國遠征軍司令部,李宗仁氣炸了肺。
(459)
蔣委員長出訪之前,對國內一係列問題作出了安排。
點檢手中軍力,國內還保留著44個美械師。駐日本的6個師當中,有三個是裝備良好的標準美械部隊,已指示他們替換回國。駐日司令官也改為徐永昌將軍。
雖然著手一批老弱病殘士兵的復員,國軍總數還是達到390萬人,其中"中央軍"序列超過250萬人。
美中不足的是,國內缺少重型裝備。
4個155毫米"長腿湯姆"重型榴彈炮團都在歐洲。關麟征的52裝甲軍倒是美式標準重裝戰車部隊,可是目前全部控製在史迪威手上,回不來的--本來說好,遠征軍是由英國人指揮,沒想到怎麽又被史迪威鑽了空子!真不知道這個"喬老醋"還會在命運的哪個十字路口上等著我哦……不過他倒挺有辦法,也把更多的共軍調到歐洲去了。
為熟悉和掌握更多技術裝備,第二個裝甲軍--杜聿明的第5軍也派到開羅,集訓換裝。原來駕駛m3斯圖亞特輕戰車的坦克兵,現在開上了m4"謝爾曼"。以前中國不曾見過的m10、甚至m18坦克殲擊車也不陌生了。
美國佬對參戰部隊確是大方,除了奢侈品,該給的都給。這也理所當然,畢竟要這些軍人賣命流血麽。
這一手確實牽製住了華軍。美式後勤,已使他們逐漸習慣了痛快淋漓的發射,和大手大腳的消耗。
有些部隊大叫大嚷"缺乏彈藥"的時候,實地檢查的結果,他們的彈藥比對抗日本時期要多出好幾倍!過去非常能夠忍飢挨餓的中國士兵,現在不同了,常常挑剔本部隊與外部隊之間的夥食差別……
據說共產黨那邊也出現類似情景:某次演練強行軍時,一批戰士眼巴巴望著汽車,不肯走路;傷愈後出掌共軍後勤的賀龍,在《民主日報》上撰文,批評底下部隊作戰時"不必要地使用連發射擊"的壞習慣;為此他主張減少"卡爾迅式"衝鋒鎗的配備數量……
蔣公苦笑:依賴美國,誤人不淺啊!
(460)
建立自己的兵工、後勤無疑是當務之急。可惜自己和整個國府過去對滿洲--東北一貫不重視。先總理孫中山時代就有這麽個不正確的習慣性思維……
滿洲,保存著日本留下的一套完整的工業基礎啊。接管的那些共黨土包子,不知用多久時間發揮它的作用?弄不好這是他們爭天下的資本。
何應欽曾獻計:釋放張學良,任命為東北行政長官,向那裏插上一根釘子。
委座審時度勢,果斷批示:暫不考慮!
此時釋放張學良,他出來後成為誰的"釘子"都很難說。在依靠實力獲得發言權的今天,有幾個人跟張學良跑呢?
解決東北問題必須另覓良策。
得意門生戴笠,曾向他提示一條清晰的思路。隻可惜天不與壽--那次雨中的飛行失事,把這位戴雨農葬送在太湖邊的戴山之麓……
雨農之死,痛失一臂。未能實施的計劃也就成了"遺計"。
熟讀《三國》的蔣公嘆息:或許這就是"郭嘉遺計定遼東"?……哀哉奉孝!惜哉雨農!
蔣公於是布下一枚著意深遠的棋子。
年底出訪前,他利用在南京頒授一級上將軍銜的有利時機,召見了第七集團軍司令傅作義。表彰他為黨國建立赫赫功績的同時,明確授予他蒙綏察三省"總督"--綏靖區最高行政長官的職責,同時足量調撥給傅部一批武器、彈藥、車輛,並就此理順傅部的後勤保障體係,明確了摩托化第七集團軍的歸屬。
挖掉這支"七路半",委員長感到幾許寬慰。未來的鬥爭,不僅僅是軍事上的。相對來講,蔣公或許更擅長軍事背後的那些謀略領域。
(461)
毛澤東出訪前當然也不會忽略作出布置。12月,軍委重新編製了"華北民主聯軍"戰鬥序列:
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
總參謀長:周恩來(兼)。
華北民主聯軍總司令:朱德。
副總司令:賀龍(兼後勤部長)。
裝備部長:黃克誠。
總政治部主任:陳毅。副主任:譚政。
第一兵團司令員:葉挺;政委:羅榮桓;副司令兼參謀長:粟裕。
第二兵團(遠征軍)司令員:劉伯承;政委:鄧小平。
第三兵團司令員兼政委:徐向前;參謀長:王樹聲。
第四兵團司令員兼政委:林彪;參謀長:程子華。
軍委直屬戰略機動部隊司令員:陳庚;政委:謝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