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的中共為鍛鍊自己的空軍力量,派出司令員聶榮臻和參謀長劉亞樓親自帶隊,組成13個中隊的飛行人員和地勤1萬餘人來到歐洲。從9月份開始陸續混合編入李梅少將的第15航空隊。
美軍航空兵也樂得有人替他們去執行危險的飛行任務。
畢竟10%的戰損率,使每次出勤都有人不能回來。於是他們往往對中國空軍聯隊從各方麵給予保障和扶持,希望能夠越來越有效地替代自己。
已在美國陸航高層任職的杜利特中將,對這支曾與他並肩作戰的年輕空軍似乎刻意照料。
短短幾個月裏,他調配了數百架各型飛機--從教練機到偵察機、戰鬥機以及相關器械。加強了華北空軍聯隊的訓練,使其空勤和地勤水平日益提高。
進入1945年,即使李梅第15航空隊的轟炸機群裏,那些副駕駛、機槍手和投彈手崗位也多數由中國士兵擔任。機場後勤隊伍中充斥著東方麵孔。
黃皮膚、黑頭髮的飛機駕駛員也逐日增多。被選派來學習並實踐的飛行員,多數是東北、華北各大城市受過高中以上教育的青年,也有不少自願從南方投入華北民主聯軍的學生兵。
杜利特前來義大利盟軍基地視察時,對史迪威談到:"在技術人才的培養和選拔上,共產黨人可是並不落伍。這一點甚至好於國民黨人。"
幾個被選拔開飛機的士官,曾在當年納蘭基地草原上學會開車。對比那時和此時學習新技術的情景,他們感嘆地體會:
"幾年裏,從汽車到飛機,雖說是一個地下,一個天上,但都難不倒我們。別人能學會,我們也能學會!"
新年來臨之際,聶榮臻、劉亞樓興奮地向來訪的毛澤東匯報:
"主席嘞,來歐洲100天裏,我們已組建了自己的b-24解放者大隊、b-25米切爾大隊、a-26入侵者大隊和p-51野馬大隊喲!現在擁有298架各型作戰飛機,還不算運輸機。連上地勤和防空兵,空軍有16000多人啦。"
毛澤東麵有喜色,但並不激動。揮筆題了一幅字:
"人民空軍,任重道遠。"
歐洲大戰結束時,這支空軍發展到4萬人、作戰飛機750架、運輸機400架的規模。體係完整、管理正規,成為有獨立番號的完整航空隊--盟軍第33航空隊。
(453)
1944年11月美國大選,羅斯福總統贏得了第四任期。
按照日程表上的優先次序,處理了國內諸多問題後,他啟動了霍普金斯計劃。
為了他的戰後世界格局理想,總統感到,有必要協調中國國共兩黨的矛盾。而現在正是最恰當時機,更早和更晚,都會損害或減低效果。
霍普金斯的計劃就是:由新任、也是連任總統,向中國兩黨領袖發出邀請:
--歡迎前來美國,參加新總統就職典禮。這個邀請理由得體又充分,而且不顯得刻意和功利。
霍普金斯引用一句中國成語說:這叫及時"調虎離山"。
總統認可霍普金斯的觀點。但他不能那樣赤裸裸地說出來,委婉是必要的。
他強調:自己希望與他們親自見麵,以了解他們的意見分歧、研究美國用於支持中國戰後恢復的貸款如何使用、怎樣陸續到位;研究未來的中美關係,東方政治和世界格局理念;研究一個古老國家如何恢復她往日的尊嚴,和一個新興國家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定位……
為強調兩位客人應邀赴約的必要性,打消他們因故不肯前來的潛在可能,羅斯福在邀請中加上這樣的詞句:
"1945年,和我的下一任期中的一切事務,都將是如此地史無前例和富於挑戰,我不希望等我的健康惡化到使我無暇兼顧千頭萬緒的東方事務的時候……
"我期待著,在繁忙工作還沒有使我的身體衰弱下去之前,完成這次會見。"
(454)
此時的中國,民間上下湧動著"重建家園"的思潮。
百姓飽受戰亂之苦,對於內戰再起有一種本能的反感。
政治上對立的雙方,確實萌動著某種對抗的風險。然而由於誰都沒有以武力徹底解決對手的切實把握,也認識到對方軍事潛力不可低估,己方的軍需儲備遠遠談不上充足,所以一時都無從下手。
中國兩黨領導人無法謝絕美國總統的邀請。
於是紛紛安排手中的國內事務,準備他們各自繞過地球的旅行。
國民黨方麵略感勉強,私下認為,羅斯福總統的邀請不夠對等。但既然對手方麵已經欣然受邀,那麽自己不去也不行--不禮貌、造成被動不說,起碼不能讓對手專有這類機遇吧。
而共產黨方麵早就對此懷有期待,甚至曾經投石問路※。當然他們還不能設想自己這邊單獨受到邀請的場麵,但對羅斯福的好感,是順理成章的。
※史實:1944年10月,毛澤東、朱德曾通過美軍延安觀察組赫伯特·希契海軍中尉帶信給金上將並轉總統,表示希望訪美,探討聯合作戰意向。--卡蘿爾·卡特,《延安使命》,185頁。
(455)
1944年12月,毛澤東從旅順港啟程,乘坐"太行號"巡洋艦,向西進發。
他選擇的路線是途經印度洋、紅海和地中海。他想順便看望那裏的遠征部隊。並希望會晤他感興趣的另一位著名遊擊戰領導人:狄托將軍。
美軍航空兵也樂得有人替他們去執行危險的飛行任務。
畢竟10%的戰損率,使每次出勤都有人不能回來。於是他們往往對中國空軍聯隊從各方麵給予保障和扶持,希望能夠越來越有效地替代自己。
已在美國陸航高層任職的杜利特中將,對這支曾與他並肩作戰的年輕空軍似乎刻意照料。
短短幾個月裏,他調配了數百架各型飛機--從教練機到偵察機、戰鬥機以及相關器械。加強了華北空軍聯隊的訓練,使其空勤和地勤水平日益提高。
進入1945年,即使李梅第15航空隊的轟炸機群裏,那些副駕駛、機槍手和投彈手崗位也多數由中國士兵擔任。機場後勤隊伍中充斥著東方麵孔。
黃皮膚、黑頭髮的飛機駕駛員也逐日增多。被選派來學習並實踐的飛行員,多數是東北、華北各大城市受過高中以上教育的青年,也有不少自願從南方投入華北民主聯軍的學生兵。
杜利特前來義大利盟軍基地視察時,對史迪威談到:"在技術人才的培養和選拔上,共產黨人可是並不落伍。這一點甚至好於國民黨人。"
幾個被選拔開飛機的士官,曾在當年納蘭基地草原上學會開車。對比那時和此時學習新技術的情景,他們感嘆地體會:
"幾年裏,從汽車到飛機,雖說是一個地下,一個天上,但都難不倒我們。別人能學會,我們也能學會!"
新年來臨之際,聶榮臻、劉亞樓興奮地向來訪的毛澤東匯報:
"主席嘞,來歐洲100天裏,我們已組建了自己的b-24解放者大隊、b-25米切爾大隊、a-26入侵者大隊和p-51野馬大隊喲!現在擁有298架各型作戰飛機,還不算運輸機。連上地勤和防空兵,空軍有16000多人啦。"
毛澤東麵有喜色,但並不激動。揮筆題了一幅字:
"人民空軍,任重道遠。"
歐洲大戰結束時,這支空軍發展到4萬人、作戰飛機750架、運輸機400架的規模。體係完整、管理正規,成為有獨立番號的完整航空隊--盟軍第33航空隊。
(453)
1944年11月美國大選,羅斯福總統贏得了第四任期。
按照日程表上的優先次序,處理了國內諸多問題後,他啟動了霍普金斯計劃。
為了他的戰後世界格局理想,總統感到,有必要協調中國國共兩黨的矛盾。而現在正是最恰當時機,更早和更晚,都會損害或減低效果。
霍普金斯的計劃就是:由新任、也是連任總統,向中國兩黨領袖發出邀請:
--歡迎前來美國,參加新總統就職典禮。這個邀請理由得體又充分,而且不顯得刻意和功利。
霍普金斯引用一句中國成語說:這叫及時"調虎離山"。
總統認可霍普金斯的觀點。但他不能那樣赤裸裸地說出來,委婉是必要的。
他強調:自己希望與他們親自見麵,以了解他們的意見分歧、研究美國用於支持中國戰後恢復的貸款如何使用、怎樣陸續到位;研究未來的中美關係,東方政治和世界格局理念;研究一個古老國家如何恢復她往日的尊嚴,和一個新興國家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定位……
為強調兩位客人應邀赴約的必要性,打消他們因故不肯前來的潛在可能,羅斯福在邀請中加上這樣的詞句:
"1945年,和我的下一任期中的一切事務,都將是如此地史無前例和富於挑戰,我不希望等我的健康惡化到使我無暇兼顧千頭萬緒的東方事務的時候……
"我期待著,在繁忙工作還沒有使我的身體衰弱下去之前,完成這次會見。"
(454)
此時的中國,民間上下湧動著"重建家園"的思潮。
百姓飽受戰亂之苦,對於內戰再起有一種本能的反感。
政治上對立的雙方,確實萌動著某種對抗的風險。然而由於誰都沒有以武力徹底解決對手的切實把握,也認識到對方軍事潛力不可低估,己方的軍需儲備遠遠談不上充足,所以一時都無從下手。
中國兩黨領導人無法謝絕美國總統的邀請。
於是紛紛安排手中的國內事務,準備他們各自繞過地球的旅行。
國民黨方麵略感勉強,私下認為,羅斯福總統的邀請不夠對等。但既然對手方麵已經欣然受邀,那麽自己不去也不行--不禮貌、造成被動不說,起碼不能讓對手專有這類機遇吧。
而共產黨方麵早就對此懷有期待,甚至曾經投石問路※。當然他們還不能設想自己這邊單獨受到邀請的場麵,但對羅斯福的好感,是順理成章的。
※史實:1944年10月,毛澤東、朱德曾通過美軍延安觀察組赫伯特·希契海軍中尉帶信給金上將並轉總統,表示希望訪美,探討聯合作戰意向。--卡蘿爾·卡特,《延安使命》,185頁。
(455)
1944年12月,毛澤東從旅順港啟程,乘坐"太行號"巡洋艦,向西進發。
他選擇的路線是途經印度洋、紅海和地中海。他想順便看望那裏的遠征部隊。並希望會晤他感興趣的另一位著名遊擊戰領導人:狄托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