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偉思說:"共產主義者"的名稱使某些美國實業家不放心。
毛澤東笑起來說,他考慮過:換一換名稱。但如果人們了解他們,就不會感到害怕。"即使是最保守的美國實業家也不能從我們的綱領中找到可反對的東西。"
"美國會發現我們比國民黨更加容易合作。我們並不害怕民主的美國影響,我們歡迎它。我們所關心的是在建設方針上,使國家有可能獲得最迅速的發展。首先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請看我們這兒--以有限的資源已經做了些什麽--其次,我們才能談到國防工業"。
"美國不必擔心我們不合作。我們應該合作。我們必須得到美國的幫助。所以我們認為十分重要的是需要了解你們美國人的想法和打算。我們不會貿然反對你們--不會貿然和你們發生任何衝突。" ※
※以上,載於《黨史通訊》1983年第20-21期.
毛澤東的談話涉及中美關係的許多方麵。由包瑞德和謝偉思及時報回給美國政府。其要點是:
1.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對美國人民懷有十分友好的感情。
2.中共不僅願意加強和美國在對日作戰中的合作,而且期盼在戰後重建國家時得到美國的支持。中共無意損害美國的政治和經濟利益。
3.美國如果採取隻支持蔣介石的政策,隻會增強蔣壓製民主,以及在戰後發動內戰的決心。
4.中美兩國人民長期相互同情,將來無論在戰略上和經濟上均不會有衝突。中共不會反美。相反,卻認為美國是當代世界上惟一有條件、有能力幫助中國戰後重建並實現工業化的國家。
謝偉思還根據自己在延安的所見所聞,在報告中如此描寫:"美軍觀察人員幾乎訪問了華北所有重要的中共控製區。所見所聞,證實了中共所聲稱的對敵占區廣大農村地區的有效控製。"
根據兩人記錄,主席閣下反覆向他們闡述黨的現階段綱領--就是要"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謝偉思提出疑問:為什麽不是"建立共產主義的中國"?
主席回答:現在還遠遠沒有達到那個歷史階段。
據此,雙方達成坦率共識--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段裏,我們是同路人。
這時期已經有了美式咖啡罐。
(243)
北非。阿爾及爾,盟軍總部。
馬歇爾將軍結束了華盛頓的"三叉戟"會議,在陪同邱吉爾首相來北非視察的空中旅途上,用他自己的話說,"成功地辦了一件失敗的事情"。
緬甸運輸線重新開通後,使原來印度洋-波斯灣-伊朗過境運往蘇聯的物資,有相當一批被分流。不少貨輪就此直航仰光,送向中國戰場。
蘇聯近來深為不滿。美英控製了地中海,援助力度卻沒有明顯加大。
莫洛托夫在一份備忘錄中指出:你們既不開闢第二戰場,又不大力增加對蘇援助,那麽盟國義務何在?
同時他質疑美國兵力部署:歐洲和亞洲,到底誰是優先?
認真分析美軍這一時期的兵力分布,在歐洲和太平洋戰場,美軍確實是一種大致相等的平衡狀態,因此蘇聯的指責並非無的放矢※。
※ 據【美】阿倫·米利特-彼得·馬斯洛斯金《美國軍事史》p435-436:"1943年12月美軍在海外軍事部署",可清楚看出這一態勢。
美國略感內疚。為了給蘇聯方麵一個合理答覆,馬歇爾將軍承擔了這個讓美英兩位首腦都頗感為難的差使--起草一封給史達林元帥的電報。※
他力求以完美的措辭取得史達林的諒解。邱吉爾看了後,對文稿拍手叫絕,以致多年後在回憶錄中還讚嘆:"此前我以為馬歇爾隻是一個粗獷的軍人、優秀的組織者和陸軍建設者。現在我才看出他是一位目光銳利、掌握全局的政治家"。此後,首相開始刻意對這位盟軍的幕後主帥施加影響。※
電文經羅斯福總統審閱,一字未動,發往莫斯科。
但史達林同樣是一位非凡的政治家。
他沒有被馬歇爾那些巧妙的措辭所打動。他"勃然大怒"。幾天後,6月初,蘇聯召回了駐倫敦和華盛頓的大使,將雙邊關係降為代辦級。※
※史實。相關記載見於馬歇爾傳記。
雙方關係的疏遠期出現了。邱吉爾不為所動,繼續謀劃他的巴爾幹戰略。
羅斯福感到不安,主張在登陸法國、開闢"第二戰場"的準備尚不充足之前,保證對蘇物資供應。
總統指令,必要時,甚至應該不惜代價,重新開通援蘇太平洋航線。
(244)
重慶。曾家岩,委員長官邸。
第二次從緬甸視察歸來後的蔣委員長,感到身心舒泰。
物資供應幾個月裏成倍增加,原來蒼白的血管裏重新注入了活力。中國戰區有了自己的專屬航空隊,第一批更新裝備的30個美械師,完成進度超過計劃。
當然,這裏有那個"醋性子喬"的功勞,已向他頒發了雲麾勳章。
但功勞歸功勞,功勞不能掩蓋危機。
是時候了。軍事委員長決心不再讓這位政治傾向十分可疑、深通近代中國掌故、獨斷獨行又脾氣火爆的老將軍,繼續控製援華租借物資的分配了。趁他此際回國述職,我這裏必須當機立斷!
毛澤東笑起來說,他考慮過:換一換名稱。但如果人們了解他們,就不會感到害怕。"即使是最保守的美國實業家也不能從我們的綱領中找到可反對的東西。"
"美國會發現我們比國民黨更加容易合作。我們並不害怕民主的美國影響,我們歡迎它。我們所關心的是在建設方針上,使國家有可能獲得最迅速的發展。首先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請看我們這兒--以有限的資源已經做了些什麽--其次,我們才能談到國防工業"。
"美國不必擔心我們不合作。我們應該合作。我們必須得到美國的幫助。所以我們認為十分重要的是需要了解你們美國人的想法和打算。我們不會貿然反對你們--不會貿然和你們發生任何衝突。" ※
※以上,載於《黨史通訊》1983年第20-21期.
毛澤東的談話涉及中美關係的許多方麵。由包瑞德和謝偉思及時報回給美國政府。其要點是:
1.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對美國人民懷有十分友好的感情。
2.中共不僅願意加強和美國在對日作戰中的合作,而且期盼在戰後重建國家時得到美國的支持。中共無意損害美國的政治和經濟利益。
3.美國如果採取隻支持蔣介石的政策,隻會增強蔣壓製民主,以及在戰後發動內戰的決心。
4.中美兩國人民長期相互同情,將來無論在戰略上和經濟上均不會有衝突。中共不會反美。相反,卻認為美國是當代世界上惟一有條件、有能力幫助中國戰後重建並實現工業化的國家。
謝偉思還根據自己在延安的所見所聞,在報告中如此描寫:"美軍觀察人員幾乎訪問了華北所有重要的中共控製區。所見所聞,證實了中共所聲稱的對敵占區廣大農村地區的有效控製。"
根據兩人記錄,主席閣下反覆向他們闡述黨的現階段綱領--就是要"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謝偉思提出疑問:為什麽不是"建立共產主義的中國"?
主席回答:現在還遠遠沒有達到那個歷史階段。
據此,雙方達成坦率共識--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段裏,我們是同路人。
這時期已經有了美式咖啡罐。
(243)
北非。阿爾及爾,盟軍總部。
馬歇爾將軍結束了華盛頓的"三叉戟"會議,在陪同邱吉爾首相來北非視察的空中旅途上,用他自己的話說,"成功地辦了一件失敗的事情"。
緬甸運輸線重新開通後,使原來印度洋-波斯灣-伊朗過境運往蘇聯的物資,有相當一批被分流。不少貨輪就此直航仰光,送向中國戰場。
蘇聯近來深為不滿。美英控製了地中海,援助力度卻沒有明顯加大。
莫洛托夫在一份備忘錄中指出:你們既不開闢第二戰場,又不大力增加對蘇援助,那麽盟國義務何在?
同時他質疑美國兵力部署:歐洲和亞洲,到底誰是優先?
認真分析美軍這一時期的兵力分布,在歐洲和太平洋戰場,美軍確實是一種大致相等的平衡狀態,因此蘇聯的指責並非無的放矢※。
※ 據【美】阿倫·米利特-彼得·馬斯洛斯金《美國軍事史》p435-436:"1943年12月美軍在海外軍事部署",可清楚看出這一態勢。
美國略感內疚。為了給蘇聯方麵一個合理答覆,馬歇爾將軍承擔了這個讓美英兩位首腦都頗感為難的差使--起草一封給史達林元帥的電報。※
他力求以完美的措辭取得史達林的諒解。邱吉爾看了後,對文稿拍手叫絕,以致多年後在回憶錄中還讚嘆:"此前我以為馬歇爾隻是一個粗獷的軍人、優秀的組織者和陸軍建設者。現在我才看出他是一位目光銳利、掌握全局的政治家"。此後,首相開始刻意對這位盟軍的幕後主帥施加影響。※
電文經羅斯福總統審閱,一字未動,發往莫斯科。
但史達林同樣是一位非凡的政治家。
他沒有被馬歇爾那些巧妙的措辭所打動。他"勃然大怒"。幾天後,6月初,蘇聯召回了駐倫敦和華盛頓的大使,將雙邊關係降為代辦級。※
※史實。相關記載見於馬歇爾傳記。
雙方關係的疏遠期出現了。邱吉爾不為所動,繼續謀劃他的巴爾幹戰略。
羅斯福感到不安,主張在登陸法國、開闢"第二戰場"的準備尚不充足之前,保證對蘇物資供應。
總統指令,必要時,甚至應該不惜代價,重新開通援蘇太平洋航線。
(244)
重慶。曾家岩,委員長官邸。
第二次從緬甸視察歸來後的蔣委員長,感到身心舒泰。
物資供應幾個月裏成倍增加,原來蒼白的血管裏重新注入了活力。中國戰區有了自己的專屬航空隊,第一批更新裝備的30個美械師,完成進度超過計劃。
當然,這裏有那個"醋性子喬"的功勞,已向他頒發了雲麾勳章。
但功勞歸功勞,功勞不能掩蓋危機。
是時候了。軍事委員長決心不再讓這位政治傾向十分可疑、深通近代中國掌故、獨斷獨行又脾氣火爆的老將軍,繼續控製援華租借物資的分配了。趁他此際回國述職,我這裏必須當機立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