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沒作過多解釋,但心裏有種內疚。據裝甲兵教官傑克報告:操作簡單的蘇聯舊式坦克反而能讓中國新坦克手較快地熟悉掌握,也便於自己動手維修,泰勒的負疚感多少減輕一些。
裝甲大隊1100人,包括m-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28輛、m-8"靈提"(也叫灰狗)輪式裝甲車40輛、和蘇聯"替換"來的舊式裝備bt-7野戰坦克36輛,和十幾輛安裝了57毫米反坦克炮的美式"t48"(su-57)半履帶殲擊車等。等。
共編為五個中隊,另有反坦克炮兵和工兵中隊。史密斯中校任大隊長,八路軍方麵許光達上校任政委。
(177)
納蘭基地專門為史迪威中將組織了一次演習。
觀察了裝甲兵的訓練和裝備後,史迪威實話實說:狀況不能令人滿意。
火箭筒操作還基本合格,但坦克戰術使用上完全沒有章法,協同有問題,射擊不準確,整體力量的準備也遠遠不夠。
泰勒也不含糊,當即明確向史迪威請示:敵情嚴重,請求增援。並提出一項"特別"建議,兩人一拍即合。
史迪威隨即向留在印度的參謀長赫恩準將發電,要他火速分批空運那裏的美軍裝甲兵300人、60個車組趕到納蘭基地。並投入戰前緊急訓練。
史迪威還與泰勒親自飛赴赤塔,與蘇聯人交涉。
他用增運20架蘇聯人最喜歡的p-39"飛蛇"戰鬥攻擊機的承諾,交換了積壓在赤塔的16輛"格蘭特"中型坦克。
蘇聯人不喜歡"格蘭特"這種難以對抗德國戰車的高大笨重的美式坦克。因為它有6名乘員,所以給它起了個綽號--"六兄弟的墳墓"。
但泰勒認為,多炮塔的"格蘭特"在北非表現還不錯。在這裏,它足以對抗日本的薄皮坦克了。
在這時期美蘇中三方物資援助及運輸活動中,這是一次典型的"互利互惠"式交易--蘇聯享有著優先選擇權,但也作出必要妥協。
這一模式持續了相當時日。
史迪威還提出一項重要建議:
向駐在內蒙河套五原地區的傅作義部第7集團軍※、陝北榆林地區的鄧寶珊部第21集團軍,以及山西新軍續範亭等部,提供裝備援助,以爭取他們對"納蘭保衛戰"的支持,從側後對日軍予以牽製。
※為方便讀者,此處取1938年番號。
了解中國情況的史迪威,早在1935年就對傅作義發起的"綏遠抗戰"記憶猶新。那時他就認為傅是中國為數不多的既有膽量抗日、作戰又有章法的優秀將領之一。原籍山西的傅,又讓史迪威增加一份親切感--自己的漢語就在山西省練就。把他們這些抗日力量納入"租借法案"的受援對象,一直是他的願望。
納蘭基地隨即分別與之聯繫後,傅、鄧、續等各部紛紛作出響應;並統一由泰勒和徐向前擬訂了聯合作戰計劃。
當月,運輸機就開始向上述各部空投槍枝彈藥。
這是史迪威此行作出的一項意義深遠的舉措,顯示了這位老將軍的戰略眼光,並為日後華北抗日力量的大規模整合,作出了良好鋪墊。
同時,史迪威還向陸軍部和參謀長發出一項緊急建議:
"鑑於目前美軍和八路軍都嚴重缺乏裝甲實戰經驗,為此,可能的話,我們這次必須調去最好的坦克手--為了中國,也為了我們自己。"
他是有所指的。
視察持續一周。11月17日,敲定一係列作戰方針後,史迪威乘坐李梅上校親自駕駛的轟炸機,返回印度。
(178)
東京。千代田,總理府。
東條首相還在考慮封鎖千島地區航線,或者破壞蘇聯遠東的鐵路樞紐。
但反對意見是:這樣是徒勞的。
海軍軍令部長永野修身大將表示:
"時值冬季,由於結冰原因,蘇聯航運和鐵路運輸已大大縮減。而在日本南洋吃緊、德軍進攻蘇聯受阻之時,我看關東軍短期內無法實現北進的兵力需求!"
陸軍軍務局長、東條首相的顧問兼好友佐藤賢了中將附和地點頭:
"既然如此,那麽既要作出對蘇聯威脅的姿態、又不發動實際打擊,這是一種愚蠢的選擇。隻能使對方更加警惕和防範。蘇聯甚至無須參戰,隻要給米國提供空軍基地,日本就難以承受。"
於是大本營再次明確:盡快發動對察哈爾八路軍納蘭基地的剿滅作戰,是當前唯一可行的方案。
為此,參謀總長杉山元建議,將在緬甸作戰有功、剛剛升為大將的飯田祥二郎調來察蒙,擔任臨時組建的攻擊部隊--第13軍團司令長官。參戰的25師團正好是飯田曾擔任過師長的老部隊。
東條英機鑑於自己所器重的岡村寧次目前倍受指責的狼狽狀態,顧慮各方壓力,隻得同意。
大本營命令:三周後,12月上旬,察哈爾邊境"肅正"部隊兩師一旅3萬餘人,完成集結,兵分兩路從集寧和太僕寺出動。作戰代號"鐵鉗"。
(179)
北非。摩洛哥,卡薩布蘭卡。
完成了"火炬"計劃、占領並降伏這個海港城市之後的小喬治·巴頓少將,此時正在度過"一生中最無聊、無所事事的階段"※。
他所渴望的、圍剿隆美爾的戰鬥遠在1000英裏之外,輪不到他參與。
裝甲大隊1100人,包括m-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28輛、m-8"靈提"(也叫灰狗)輪式裝甲車40輛、和蘇聯"替換"來的舊式裝備bt-7野戰坦克36輛,和十幾輛安裝了57毫米反坦克炮的美式"t48"(su-57)半履帶殲擊車等。等。
共編為五個中隊,另有反坦克炮兵和工兵中隊。史密斯中校任大隊長,八路軍方麵許光達上校任政委。
(177)
納蘭基地專門為史迪威中將組織了一次演習。
觀察了裝甲兵的訓練和裝備後,史迪威實話實說:狀況不能令人滿意。
火箭筒操作還基本合格,但坦克戰術使用上完全沒有章法,協同有問題,射擊不準確,整體力量的準備也遠遠不夠。
泰勒也不含糊,當即明確向史迪威請示:敵情嚴重,請求增援。並提出一項"特別"建議,兩人一拍即合。
史迪威隨即向留在印度的參謀長赫恩準將發電,要他火速分批空運那裏的美軍裝甲兵300人、60個車組趕到納蘭基地。並投入戰前緊急訓練。
史迪威還與泰勒親自飛赴赤塔,與蘇聯人交涉。
他用增運20架蘇聯人最喜歡的p-39"飛蛇"戰鬥攻擊機的承諾,交換了積壓在赤塔的16輛"格蘭特"中型坦克。
蘇聯人不喜歡"格蘭特"這種難以對抗德國戰車的高大笨重的美式坦克。因為它有6名乘員,所以給它起了個綽號--"六兄弟的墳墓"。
但泰勒認為,多炮塔的"格蘭特"在北非表現還不錯。在這裏,它足以對抗日本的薄皮坦克了。
在這時期美蘇中三方物資援助及運輸活動中,這是一次典型的"互利互惠"式交易--蘇聯享有著優先選擇權,但也作出必要妥協。
這一模式持續了相當時日。
史迪威還提出一項重要建議:
向駐在內蒙河套五原地區的傅作義部第7集團軍※、陝北榆林地區的鄧寶珊部第21集團軍,以及山西新軍續範亭等部,提供裝備援助,以爭取他們對"納蘭保衛戰"的支持,從側後對日軍予以牽製。
※為方便讀者,此處取1938年番號。
了解中國情況的史迪威,早在1935年就對傅作義發起的"綏遠抗戰"記憶猶新。那時他就認為傅是中國為數不多的既有膽量抗日、作戰又有章法的優秀將領之一。原籍山西的傅,又讓史迪威增加一份親切感--自己的漢語就在山西省練就。把他們這些抗日力量納入"租借法案"的受援對象,一直是他的願望。
納蘭基地隨即分別與之聯繫後,傅、鄧、續等各部紛紛作出響應;並統一由泰勒和徐向前擬訂了聯合作戰計劃。
當月,運輸機就開始向上述各部空投槍枝彈藥。
這是史迪威此行作出的一項意義深遠的舉措,顯示了這位老將軍的戰略眼光,並為日後華北抗日力量的大規模整合,作出了良好鋪墊。
同時,史迪威還向陸軍部和參謀長發出一項緊急建議:
"鑑於目前美軍和八路軍都嚴重缺乏裝甲實戰經驗,為此,可能的話,我們這次必須調去最好的坦克手--為了中國,也為了我們自己。"
他是有所指的。
視察持續一周。11月17日,敲定一係列作戰方針後,史迪威乘坐李梅上校親自駕駛的轟炸機,返回印度。
(178)
東京。千代田,總理府。
東條首相還在考慮封鎖千島地區航線,或者破壞蘇聯遠東的鐵路樞紐。
但反對意見是:這樣是徒勞的。
海軍軍令部長永野修身大將表示:
"時值冬季,由於結冰原因,蘇聯航運和鐵路運輸已大大縮減。而在日本南洋吃緊、德軍進攻蘇聯受阻之時,我看關東軍短期內無法實現北進的兵力需求!"
陸軍軍務局長、東條首相的顧問兼好友佐藤賢了中將附和地點頭:
"既然如此,那麽既要作出對蘇聯威脅的姿態、又不發動實際打擊,這是一種愚蠢的選擇。隻能使對方更加警惕和防範。蘇聯甚至無須參戰,隻要給米國提供空軍基地,日本就難以承受。"
於是大本營再次明確:盡快發動對察哈爾八路軍納蘭基地的剿滅作戰,是當前唯一可行的方案。
為此,參謀總長杉山元建議,將在緬甸作戰有功、剛剛升為大將的飯田祥二郎調來察蒙,擔任臨時組建的攻擊部隊--第13軍團司令長官。參戰的25師團正好是飯田曾擔任過師長的老部隊。
東條英機鑑於自己所器重的岡村寧次目前倍受指責的狼狽狀態,顧慮各方壓力,隻得同意。
大本營命令:三周後,12月上旬,察哈爾邊境"肅正"部隊兩師一旅3萬餘人,完成集結,兵分兩路從集寧和太僕寺出動。作戰代號"鐵鉗"。
(179)
北非。摩洛哥,卡薩布蘭卡。
完成了"火炬"計劃、占領並降伏這個海港城市之後的小喬治·巴頓少將,此時正在度過"一生中最無聊、無所事事的階段"※。
他所渴望的、圍剿隆美爾的戰鬥遠在1000英裏之外,輪不到他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