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喬。那麽晚上見。"
史迪威環視遠處的山巒和公路上奔駛的卡車,又說:
"埃文思,這裏不久就要撤離。我需要盡早得知你的進展,以便安排策應。"
"是,將軍。我明早就起飛。"卡爾迅嚴肅回答。
(34)
同一天,4月14日。北太平洋。
阿留申群島和中途島之間的海域。
驚濤駭浪之中,來自舊金山的"大黃蜂號"航空母艦,與來自珍珠港的"企業號"匯合,在這一刻組成了聞名史冊的"邁克特遣艦隊"。
哈爾西中將向水兵們宣布使命。
播音器響過,引起一片歡呼。艦上沸騰了。本來那些"奇怪的客人"-80多名陸軍航空兵飛行員,由於陸海軍之間的傳統芥蒂,在船上頗受冷遇。霎時,他們成為最受歡迎的人。
廚師們拿出第一流餐飲,軍官們紛紛騰出自己稍好的艙室,隨艦醫生則慷慨開放了他有限的藥品儲備。
飛行員領隊--詹姆斯·杜利特中校,被一群激動的水兵抬起,拋向空中,一連三次。
半小時後,"邁克特遣艦隊"駛過國際日期變更線。
(35)
重慶。白市驛機場。
降落在淫雨霏霏的霧都,相當不容易,但難不住這個專門挑選的機組。
卡爾迅打了個噴嚏。從華氏95度的緬甸驟然來到雨中的重慶,寒意侵透了夏季軍裝。
這裏沒有陌生感。先後四次、加起來超過七年的閱歷,使他對中國足夠熟悉。上海、北平、香港、武漢、重慶這些大城市、河南河北、山東山西、察哈爾、綏遠、陝西、湖北、安徽、江西、四川這些土地,不誇張地說,他都曾親身涉足,甚或,曾用雙腳丈量。
卡爾迅在華北(1937)
多少次在那些山野裏徒步跋涉,他6英尺2寸的身軀常引來中國人驚異的目光。他也不明白自己這個挪威人的後代怎麽會對這個東方國家充滿如此興趣。
天黑他才能進城,這是必要的謹慎。
卡爾迅抓起墨鏡戴上,在狹小的機艙座位邊伸直一雙長腿,陷入沉思。
這次使命和以往任何一次不同,是如此艱難而富於挑戰。即使順利啟動,任何一個關隘的突破也都隻是下一個難題的前奏……惟其如此,他才感到命運的眷顧。總統選擇他,除了信任,也是由於他的無可替代。
後世的《回憶卡爾迅》中寫道:
"北歐人的探險精神,牧師之子的獻身意識,唐吉珂德式的理想,長期的軍旅生涯,使他不畏各種挑戰。象一頭機敏的獵豹,每當嗅到危機的氣味,總能迅猛地採取行動,他血液裏燃燒著這種元素。"
現在,使命還沒開始,成功的希望就瀕臨破滅。計劃中最重要的環節-武器通道,差不多斷絕了。失去這個前提,之後的事情就無從做起。換了別人,基本不需要進入中國,現在從緬甸打道回府就可以合理交差。
但是卡爾迅,和他所敬重的史迪威將軍不是這樣的人。
(36)
雨中的機艙裏,他又想起與史迪威的對話。離開緬甸前夜他們談到,在援助中國作戰上美國遇到巨大難題:
由於東部出海口都被日軍占領或封鎖,已經無法向中國運送軍備物資。而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經由中亞到新疆的路線也被放棄。這樣,由緬甸通往雲南的道路成為中國唯一的國際通道。
"喬,日軍切斷滇緬路,我們就要失去這唯一通道。那麽中國人得不到支持,還能否打下去?"卡爾迅口氣憂鬱。
史迪威皺眉沉思了片刻。
"不,埃文思。不要相信所謂唯一。一旦被唯一所禁錮,我們就會失去選擇。"
卡爾迅感到振作。他就喜歡史迪威這種從不言敗的性格。沒有這種堅忍不拔,就不要去奢望勝利。
"那麽,我們依賴那條--總統指示開闢的空中航線,飛越駝峰?"
"埃文思,總統怎麽想起這辦法的?"
"我想,大約是那本《失去的地平線》帶來的靈感吧。總統愛讀那本書,作者詹姆斯·希爾頓描述過這條航路。"
"噢,這樣。但那明顯不夠。我們必須另闢途徑。"
他們來到地圖前。史迪威打量一陣,手指上方一處大幅的灰綠色塊。
"看吧埃文思,這裏是蒙古。1923年6月我坐汽車三天三夜到這裏--庫侖(烏蘭巴托)考察。那之前北洋政府的徐樹錚將軍短期治理過蒙古,不過此時蘇俄已經開始插手了。"
卡爾迅無從知曉。他第一次來中國已是1927年。
"還有這裏,海參崴。我去那兒是1922年9月。那次任務是了解西伯利亞。"
"後來呢?"
"後來經日本、朝鮮,返回北平--那時叫北京--使館武官處。"
"你的意思是?"
史迪威結束短暫回憶:
"意思是,據我所知,根據《租借法案》,現在我們援助蘇聯的物資,其中三分之一甚至一半,是從美國西海岸經北太平洋運到蘇聯遠東港口。去年三個月就有20萬噸,主要是食品和車輛。"
"噢?然後呢?"
"然後再從海參崴,萬裏迢迢地運往莫斯科,用火車。"
史迪威環視遠處的山巒和公路上奔駛的卡車,又說:
"埃文思,這裏不久就要撤離。我需要盡早得知你的進展,以便安排策應。"
"是,將軍。我明早就起飛。"卡爾迅嚴肅回答。
(34)
同一天,4月14日。北太平洋。
阿留申群島和中途島之間的海域。
驚濤駭浪之中,來自舊金山的"大黃蜂號"航空母艦,與來自珍珠港的"企業號"匯合,在這一刻組成了聞名史冊的"邁克特遣艦隊"。
哈爾西中將向水兵們宣布使命。
播音器響過,引起一片歡呼。艦上沸騰了。本來那些"奇怪的客人"-80多名陸軍航空兵飛行員,由於陸海軍之間的傳統芥蒂,在船上頗受冷遇。霎時,他們成為最受歡迎的人。
廚師們拿出第一流餐飲,軍官們紛紛騰出自己稍好的艙室,隨艦醫生則慷慨開放了他有限的藥品儲備。
飛行員領隊--詹姆斯·杜利特中校,被一群激動的水兵抬起,拋向空中,一連三次。
半小時後,"邁克特遣艦隊"駛過國際日期變更線。
(35)
重慶。白市驛機場。
降落在淫雨霏霏的霧都,相當不容易,但難不住這個專門挑選的機組。
卡爾迅打了個噴嚏。從華氏95度的緬甸驟然來到雨中的重慶,寒意侵透了夏季軍裝。
這裏沒有陌生感。先後四次、加起來超過七年的閱歷,使他對中國足夠熟悉。上海、北平、香港、武漢、重慶這些大城市、河南河北、山東山西、察哈爾、綏遠、陝西、湖北、安徽、江西、四川這些土地,不誇張地說,他都曾親身涉足,甚或,曾用雙腳丈量。
卡爾迅在華北(1937)
多少次在那些山野裏徒步跋涉,他6英尺2寸的身軀常引來中國人驚異的目光。他也不明白自己這個挪威人的後代怎麽會對這個東方國家充滿如此興趣。
天黑他才能進城,這是必要的謹慎。
卡爾迅抓起墨鏡戴上,在狹小的機艙座位邊伸直一雙長腿,陷入沉思。
這次使命和以往任何一次不同,是如此艱難而富於挑戰。即使順利啟動,任何一個關隘的突破也都隻是下一個難題的前奏……惟其如此,他才感到命運的眷顧。總統選擇他,除了信任,也是由於他的無可替代。
後世的《回憶卡爾迅》中寫道:
"北歐人的探險精神,牧師之子的獻身意識,唐吉珂德式的理想,長期的軍旅生涯,使他不畏各種挑戰。象一頭機敏的獵豹,每當嗅到危機的氣味,總能迅猛地採取行動,他血液裏燃燒著這種元素。"
現在,使命還沒開始,成功的希望就瀕臨破滅。計劃中最重要的環節-武器通道,差不多斷絕了。失去這個前提,之後的事情就無從做起。換了別人,基本不需要進入中國,現在從緬甸打道回府就可以合理交差。
但是卡爾迅,和他所敬重的史迪威將軍不是這樣的人。
(36)
雨中的機艙裏,他又想起與史迪威的對話。離開緬甸前夜他們談到,在援助中國作戰上美國遇到巨大難題:
由於東部出海口都被日軍占領或封鎖,已經無法向中國運送軍備物資。而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經由中亞到新疆的路線也被放棄。這樣,由緬甸通往雲南的道路成為中國唯一的國際通道。
"喬,日軍切斷滇緬路,我們就要失去這唯一通道。那麽中國人得不到支持,還能否打下去?"卡爾迅口氣憂鬱。
史迪威皺眉沉思了片刻。
"不,埃文思。不要相信所謂唯一。一旦被唯一所禁錮,我們就會失去選擇。"
卡爾迅感到振作。他就喜歡史迪威這種從不言敗的性格。沒有這種堅忍不拔,就不要去奢望勝利。
"那麽,我們依賴那條--總統指示開闢的空中航線,飛越駝峰?"
"埃文思,總統怎麽想起這辦法的?"
"我想,大約是那本《失去的地平線》帶來的靈感吧。總統愛讀那本書,作者詹姆斯·希爾頓描述過這條航路。"
"噢,這樣。但那明顯不夠。我們必須另闢途徑。"
他們來到地圖前。史迪威打量一陣,手指上方一處大幅的灰綠色塊。
"看吧埃文思,這裏是蒙古。1923年6月我坐汽車三天三夜到這裏--庫侖(烏蘭巴托)考察。那之前北洋政府的徐樹錚將軍短期治理過蒙古,不過此時蘇俄已經開始插手了。"
卡爾迅無從知曉。他第一次來中國已是1927年。
"還有這裏,海參崴。我去那兒是1922年9月。那次任務是了解西伯利亞。"
"後來呢?"
"後來經日本、朝鮮,返回北平--那時叫北京--使館武官處。"
"你的意思是?"
史迪威結束短暫回憶:
"意思是,據我所知,根據《租借法案》,現在我們援助蘇聯的物資,其中三分之一甚至一半,是從美國西海岸經北太平洋運到蘇聯遠東港口。去年三個月就有20萬噸,主要是食品和車輛。"
"噢?然後呢?"
"然後再從海參崴,萬裏迢迢地運往莫斯科,用火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