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羅斯福刻意提高中國在世界舞台上地位的做法,使人懷疑。
那不光是為了戰爭。
他一再強調中國作為弱勢民族的代表性,在每一個公開場合把中國外交人員排在最前列,作出種種援助中國的許諾,並在國會麵前奮力爭取……
富蘭克林似乎在為戰後世界作打算。
可這不太早了一點麽?總統閣下想把戰後的大英帝國放在什麽位置?
天哪,那種對中國熱心嗬護、勉力提攜的態度,簡直就象在扶植一位來自村莊的副總統!就象他一定要遴選從窮鄉僻壤選區出來的華萊士作他的競選夥伴一樣。
羅斯福一定認為,戰後就是美國領導世界了。然後他要找一個馴順、忠實、依賴美國、重量級也還過得去的幫手。
這瞞不過我的眼睛。
在我這個年紀,對一切已經洞若觀火。邱吉爾有點悲哀地想:美國,他不想和我們平起平坐。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幾乎連上帝都想取得美國的國籍。
有什麽辦法?該死的戰爭中,我們也離不開美國的援助。
首相本人對阿卡迪亞會議上羅斯福一定要安排中國作為四大國之一,在《聯合國家宣言》上領銜簽字,十分不以為然。在寫給韋維爾的信中說:
"我該讓你明白美國的觀點:在許多美國人心目中,中國竟和大英帝國一樣重要……如果我把這些天在美國學到的東西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china!"
雪茄燒到手了。首相狠狠把它熄滅。
(17)
華盛頓。憲法大道。
陸軍參謀部臨時辦公所在地的原軍需大樓裏,以往那種忙亂不見了,代之以一種緊張有序的工作氣氛。
喬治·馬歇爾上將剛剛完成他的精兵簡政改革。原來臃腫的380個大小指揮機關,被清理掉四分之三。他委託鐵麵無情的麥克納尼將軍,領導一個委員會來執行這項徹底改組。高效率的工作使他沉鬱的心情感到幾許振作。
辦公檯上疊放著厚厚一羅軍事計劃。已實施的、未實施的;已決策的、待討論的……分別用藍、綠、黃、棕、灰等各種顏色標示著區別。
"磁鐵"、"圍殲"、"波萊羅"、"鐵錘"……是它們的名稱,代表著一個個在歐洲和北非採取行動的方案。馬歇爾望著它們出神。
是啊,歐洲。都是關於歐洲的。
去年聖誕節期間在華盛頓召開的"阿卡迪亞"會議上,總統、首相和美英兩國高級參謀人員一致確定"先歐後亞"的戰略方針,明確了希特勒德國是頭號敵人,這與他的戰略思考一致。為這一戰略的確立,他可說功不可沒。
但是見鬼!三個月來的形勢發展,德國除了潛艇戰對盟軍有一點威脅,還沒有什麽值得一提的戰略突破。歐洲局勢沒有想像中那麽令人擔憂。
可是亞洲卻四麵起火,處處被動。
太平洋艦隊被打成了殘廢。關島、威克島、馬紹爾群島、吉爾伯特群島陸續被占領。麥克阿瑟在科雷吉多小島地堡裏,叫喊著與陣地共存亡。但是巴丹半島上一萬多美國士兵、七八萬菲律賓士兵已瀕臨彈盡糧絕之境。
日本人四處揚言,要把麥克阿瑟作為戰利品鎖進囚籠,送到東京展覽,然後斬首示眾,以炫耀他們的赫赫武功。
這樣一位顯赫的高級將領被殺,或者被俘,都是美國尊嚴所承受不了的。
必須行動。不管有多少個人恩怨,馬歇爾及時建議總統和戰爭部長史汀生,迅速將麥克阿瑟調往澳大利亞。
昨天的消息是,他們的小隊人馬已經乘坐魚雷快艇逃出日本封鎖線,抵達棉蘭佬島的卡加延。那裏目前還保留了美國控製的飛機場……
高傲的麥克阿瑟將軍,在日本人麵前所體驗到的狼狽和屈辱,正是整個美國此刻在太平洋真實狀態的寫照。
(18)
另一件煩心事,就是隨著荷蘭王國在爪哇的抵抗被粉碎,剛組建不久的"abda" (美英荷澳)四國聯合司令部被迫解體。西南太平洋陷於癱瘓。
頭痛的還有緬甸。日軍僅兩個師的兵力,就把大不列顛數萬守備部隊沖了個七零八落。仰光已經丟了。
那是中國對外的最後通道。失去緬甸,就窒息了中國的輸血管。那麽剛成立的中國戰區、和那位蔣介石大元帥,還能不能堅持對日作戰?
如果中國不能打下去,此後來自太平洋上的壓力,甚至將大於歐洲的壓力。
畢竟還有兩個強國--英國和蘇聯抗衡著德國人。莫斯科嚴寒中紅軍發起的反擊,使希特勒不可戰勝的神話第一次破滅。英吉利海峽天塹和皇家空軍的出色表現,也在打消了希特勒跨海征服大不列顛群島的念頭。
歐洲形勢最令人擔心的時刻已經過去。但三個月以來幾乎所有抵禦日本侵略的努力,無不歸於失敗。
日本人在空前地擴張。可是看看吧,參謀長桌上這些印製精美、考慮周詳的作戰計劃,除了那個過時的"彩虹2號",卻沒有一份是關於亞洲的!
馬歇爾苦笑著搖搖頭。先歐後亞……
馬歇爾上將
(19)
難怪這幾天參謀長聯席會議上,那位被稱為"用火焰噴射器刮鬍子的倔老頭"--海軍作戰部長歐內斯特·金上將,反覆咆哮:必須在太平洋採取行動!甚至要求動用派往歐洲的部隊。
那不光是為了戰爭。
他一再強調中國作為弱勢民族的代表性,在每一個公開場合把中國外交人員排在最前列,作出種種援助中國的許諾,並在國會麵前奮力爭取……
富蘭克林似乎在為戰後世界作打算。
可這不太早了一點麽?總統閣下想把戰後的大英帝國放在什麽位置?
天哪,那種對中國熱心嗬護、勉力提攜的態度,簡直就象在扶植一位來自村莊的副總統!就象他一定要遴選從窮鄉僻壤選區出來的華萊士作他的競選夥伴一樣。
羅斯福一定認為,戰後就是美國領導世界了。然後他要找一個馴順、忠實、依賴美國、重量級也還過得去的幫手。
這瞞不過我的眼睛。
在我這個年紀,對一切已經洞若觀火。邱吉爾有點悲哀地想:美國,他不想和我們平起平坐。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幾乎連上帝都想取得美國的國籍。
有什麽辦法?該死的戰爭中,我們也離不開美國的援助。
首相本人對阿卡迪亞會議上羅斯福一定要安排中國作為四大國之一,在《聯合國家宣言》上領銜簽字,十分不以為然。在寫給韋維爾的信中說:
"我該讓你明白美國的觀點:在許多美國人心目中,中國竟和大英帝國一樣重要……如果我把這些天在美國學到的東西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china!"
雪茄燒到手了。首相狠狠把它熄滅。
(17)
華盛頓。憲法大道。
陸軍參謀部臨時辦公所在地的原軍需大樓裏,以往那種忙亂不見了,代之以一種緊張有序的工作氣氛。
喬治·馬歇爾上將剛剛完成他的精兵簡政改革。原來臃腫的380個大小指揮機關,被清理掉四分之三。他委託鐵麵無情的麥克納尼將軍,領導一個委員會來執行這項徹底改組。高效率的工作使他沉鬱的心情感到幾許振作。
辦公檯上疊放著厚厚一羅軍事計劃。已實施的、未實施的;已決策的、待討論的……分別用藍、綠、黃、棕、灰等各種顏色標示著區別。
"磁鐵"、"圍殲"、"波萊羅"、"鐵錘"……是它們的名稱,代表著一個個在歐洲和北非採取行動的方案。馬歇爾望著它們出神。
是啊,歐洲。都是關於歐洲的。
去年聖誕節期間在華盛頓召開的"阿卡迪亞"會議上,總統、首相和美英兩國高級參謀人員一致確定"先歐後亞"的戰略方針,明確了希特勒德國是頭號敵人,這與他的戰略思考一致。為這一戰略的確立,他可說功不可沒。
但是見鬼!三個月來的形勢發展,德國除了潛艇戰對盟軍有一點威脅,還沒有什麽值得一提的戰略突破。歐洲局勢沒有想像中那麽令人擔憂。
可是亞洲卻四麵起火,處處被動。
太平洋艦隊被打成了殘廢。關島、威克島、馬紹爾群島、吉爾伯特群島陸續被占領。麥克阿瑟在科雷吉多小島地堡裏,叫喊著與陣地共存亡。但是巴丹半島上一萬多美國士兵、七八萬菲律賓士兵已瀕臨彈盡糧絕之境。
日本人四處揚言,要把麥克阿瑟作為戰利品鎖進囚籠,送到東京展覽,然後斬首示眾,以炫耀他們的赫赫武功。
這樣一位顯赫的高級將領被殺,或者被俘,都是美國尊嚴所承受不了的。
必須行動。不管有多少個人恩怨,馬歇爾及時建議總統和戰爭部長史汀生,迅速將麥克阿瑟調往澳大利亞。
昨天的消息是,他們的小隊人馬已經乘坐魚雷快艇逃出日本封鎖線,抵達棉蘭佬島的卡加延。那裏目前還保留了美國控製的飛機場……
高傲的麥克阿瑟將軍,在日本人麵前所體驗到的狼狽和屈辱,正是整個美國此刻在太平洋真實狀態的寫照。
(18)
另一件煩心事,就是隨著荷蘭王國在爪哇的抵抗被粉碎,剛組建不久的"abda" (美英荷澳)四國聯合司令部被迫解體。西南太平洋陷於癱瘓。
頭痛的還有緬甸。日軍僅兩個師的兵力,就把大不列顛數萬守備部隊沖了個七零八落。仰光已經丟了。
那是中國對外的最後通道。失去緬甸,就窒息了中國的輸血管。那麽剛成立的中國戰區、和那位蔣介石大元帥,還能不能堅持對日作戰?
如果中國不能打下去,此後來自太平洋上的壓力,甚至將大於歐洲的壓力。
畢竟還有兩個強國--英國和蘇聯抗衡著德國人。莫斯科嚴寒中紅軍發起的反擊,使希特勒不可戰勝的神話第一次破滅。英吉利海峽天塹和皇家空軍的出色表現,也在打消了希特勒跨海征服大不列顛群島的念頭。
歐洲形勢最令人擔心的時刻已經過去。但三個月以來幾乎所有抵禦日本侵略的努力,無不歸於失敗。
日本人在空前地擴張。可是看看吧,參謀長桌上這些印製精美、考慮周詳的作戰計劃,除了那個過時的"彩虹2號",卻沒有一份是關於亞洲的!
馬歇爾苦笑著搖搖頭。先歐後亞……
馬歇爾上將
(19)
難怪這幾天參謀長聯席會議上,那位被稱為"用火焰噴射器刮鬍子的倔老頭"--海軍作戰部長歐內斯特·金上將,反覆咆哮:必須在太平洋採取行動!甚至要求動用派往歐洲的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