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二月十八日,籌謀已久的哱拜正式發難,夥同親信劉東洋、土文秀等人發動叛亂,先殺寧夏巡撫黨馨,又逼寧夏總兵張唯忠上吊。哱拜駐守在寧夏各地的親信們也趁機作亂,因事發倉促,明朝政府來不及反應,短短一個月間,寧夏境內隻有平擄城因城防堅固,未被攻克。與此同時,哱拜也接洽了韃靼扯力克部與土蠻部,以出讓寧夏北部草原為厚酬,換取了他們的支持。有人撐腰的哱拜更是有恃無恐,在寧夏倒行逆施。寧夏本地的漢民回民土地盡被他掠奪變成了牧場,大批百姓遭驅逐屠殺。最荒唐的是,哱拜想在寧夏自立為王,手下謀士紛紛給他想“王號”,可謂狂妄之至。
明王朝當然容不得他的狂妄,哱拜二月叛亂,三月四日明朝大軍就前來進剿,最早負責平叛的是寧夏總督魏學曾。明朝調度的軍隊,多來自河南、陝西內地,都是未經過大戰的“和平兵”,自然不是寧夏叛軍的對手。初戰受挫後,明王朝調已經退休的原大同總兵麻貴馳援,麻貴不負眾望,進展順利,很快擊敗了寧夏外圍的叛軍,明軍轉守為攻,將哱拜打得節節敗退,不得不潰退至老窩寧夏城(今銀川)。但就在這時意外發生了,哱拜的外援扯力克與土蠻相繼派兵救援,麻貴將重兵駐紮在賀蘭山,與蒙古援軍血戰,雖擊退敵援兵,攻打寧夏城卻力不從心,戰局一下子進入僵持。
久攻不下時,明王朝再出重手,調山西總兵李如鬆平叛,他是原遼東總兵李成梁的長子,可謂將門虎子。明王朝還開了一個先例,命李如鬆提督寧夏,這是明王朝第一次由武將提督軍隊。先前作戰不利的魏學曾也被撤換,由葉夢雄接任。在軍隊上,明王朝調集精銳,薊州的戚家軍,遼東的遼東鐵騎,宣府、大同的宣大精騎,盡皆調至寧夏,可謂誌在必得。
至七月,明軍已將寧夏城團團包圍,與此同時,在賀蘭山打援的麻貴也捷報頻傳。七月十二日,麻貴以戚家軍為先導,搗毀了蒙古援軍的大營,並一路追殺70裏,差不多全部消滅韃靼援軍。至此被明軍包圍的寧夏城,已然成了一座死城。哱拜的抵抗相當頑強,寧夏城是九邊重鎮,城防堅固,且配有數十門火炮,明軍強攻兩月,傷亡慘重卻始終無法破城。李如鬆想盡辦法,用麻袋堆積登城,被打退,命部隊挖掘地道,反被哱拜灌水,李如鬆幹脆鑄造堤壩,放水淹城,整個寧夏城成了一片澤國。彈盡糧絕之下,哱拜終於支撐不住了,九月十七日,明軍趁水發動總攻,哱拜倉皇逃竄,被明將楊登文阻截,哱拜之子孛承恩被生擒,明軍趁勢進入城內。哱拜走投無路下,在家中自焚而死。至此寧夏之亂平定,得勝的李如鬆以及遼東軍,也得以從寧夏抽身,開赴朝鮮戰場。
哱拜之亂,是明朝自建國以來發生的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一次“韃官”叛亂,明軍的勝利不但穩定了寧夏的局勢,更震懾了一直騷擾明朝邊境的蒙古部落。寧夏戰役之後,寧夏周邊的蒙古部落“求歸順者甚眾”,而明朝之所以能在第一次抗倭援朝戰爭中摧枯拉朽,打得日軍狼狽不堪,也是因為韓戰的參戰部隊,大多經受了寧夏戰役的洗禮,尤其是作為統帥的李如鬆,寧夏城頑強的抵抗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才有了他吃一塹長一智,在平壤戰役中聲東擊西,殲滅數萬日軍的妙筆。
【四】
比起上述耳熟能詳的“萬曆三大征”,16世紀最後10年的明王朝,其實還經歷了一場今天提及不多,卻絕對重要的戰爭——鄭洛平定青藏之戰。
說到這場戰役,其實和前麵的寧夏戰役也不無關係。哱拜生出反心的導火線,是萬曆十七年(公元1589年)的西征河洮之戰,這場戰爭在明朝史書裏有一個名字:河洮之變。
河洮之變的主角,是蒙古土默特部可汗扯力克。
這個人雖不太有名,但是他的祖父卻很有名——製造了“庚戍之變”的蒙古韃靼可汗阿勒坦。阿勒坦接受明朝冊封後,被明朝封為“順義王”,明蒙之間大規模的戰爭已告結束,此後雙方和平往來。阿勒坦死後,其子黃台吉也承襲了對明朝的友好政策,外加明蒙之間的互市貿易,給大部分蒙古人帶來的實惠,原本是戰場的山西、陝西等地,早已經是一片和平景象。作為阿勒坦的孫子,扯力克承襲了“順義王”的爵位,但他並不滿意,開始了不斷的擴張,一邊兼併周邊蒙古部落,一邊開始向漢地發展。此時明朝陝西、山西等地皆兵強馬壯,輕易惹不得,所以他的矛頭,就對準了明朝防禦相對薄弱的青海、甘肅地區。
明朝中期以後,青海草原地區漸成蒙古部落的活動區域,阿勒坦可汗受封“順義王”初期,因他在蒙古部落中的巨大影響力,尚能震懾各部,他死後,繼任的黃台吉無力約束青海蒙古部落,因此明朝西部邊患日重。扯力克受封順義王後,對青海蒙古部落採取聯合方式。這時候由於明蒙互市,許多青海蒙古部落皆經過甘肅參加互市,扯力克便時常縱兵搶掠,不斷吞併當地部落。萬曆十六年(公元1588年),扯力克進入青海,與當地部落聯合,攻打西部的瓦剌部落。次年又在西寧修築寺廟,與明朝甘肅總督梅友鬆發生衝突。除此以外,他們還時常打劫經絲綢之路進入中原的各國商旅,掠奪財物。對明朝而言最嚴重的事情是,這些蒙古部落進入青海地區後,大肆屠殺當地原本忠實於明王朝的藏族部落,迫使他們南遷,明朝甘肅禦史嚴振就在萬曆十二年(公元1584年)上奏說:“長此以往,邊境藩籬漸少,必為大患。”根據明朝兵部尚書鄭洛的統計,從阿勒坦去世的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開始,至萬曆十七年(公元1589年),蒙古部落多次進入甘肅劫掠,累積殺害邊民2000多人。從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起,明朝方麵要求對青海動武的呼聲甚高。但這時期西部的邊患,多是小打小鬧,直到萬曆十八年(公元1590年),一場大的變亂發生了。
明王朝當然容不得他的狂妄,哱拜二月叛亂,三月四日明朝大軍就前來進剿,最早負責平叛的是寧夏總督魏學曾。明朝調度的軍隊,多來自河南、陝西內地,都是未經過大戰的“和平兵”,自然不是寧夏叛軍的對手。初戰受挫後,明王朝調已經退休的原大同總兵麻貴馳援,麻貴不負眾望,進展順利,很快擊敗了寧夏外圍的叛軍,明軍轉守為攻,將哱拜打得節節敗退,不得不潰退至老窩寧夏城(今銀川)。但就在這時意外發生了,哱拜的外援扯力克與土蠻相繼派兵救援,麻貴將重兵駐紮在賀蘭山,與蒙古援軍血戰,雖擊退敵援兵,攻打寧夏城卻力不從心,戰局一下子進入僵持。
久攻不下時,明王朝再出重手,調山西總兵李如鬆平叛,他是原遼東總兵李成梁的長子,可謂將門虎子。明王朝還開了一個先例,命李如鬆提督寧夏,這是明王朝第一次由武將提督軍隊。先前作戰不利的魏學曾也被撤換,由葉夢雄接任。在軍隊上,明王朝調集精銳,薊州的戚家軍,遼東的遼東鐵騎,宣府、大同的宣大精騎,盡皆調至寧夏,可謂誌在必得。
至七月,明軍已將寧夏城團團包圍,與此同時,在賀蘭山打援的麻貴也捷報頻傳。七月十二日,麻貴以戚家軍為先導,搗毀了蒙古援軍的大營,並一路追殺70裏,差不多全部消滅韃靼援軍。至此被明軍包圍的寧夏城,已然成了一座死城。哱拜的抵抗相當頑強,寧夏城是九邊重鎮,城防堅固,且配有數十門火炮,明軍強攻兩月,傷亡慘重卻始終無法破城。李如鬆想盡辦法,用麻袋堆積登城,被打退,命部隊挖掘地道,反被哱拜灌水,李如鬆幹脆鑄造堤壩,放水淹城,整個寧夏城成了一片澤國。彈盡糧絕之下,哱拜終於支撐不住了,九月十七日,明軍趁水發動總攻,哱拜倉皇逃竄,被明將楊登文阻截,哱拜之子孛承恩被生擒,明軍趁勢進入城內。哱拜走投無路下,在家中自焚而死。至此寧夏之亂平定,得勝的李如鬆以及遼東軍,也得以從寧夏抽身,開赴朝鮮戰場。
哱拜之亂,是明朝自建國以來發生的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一次“韃官”叛亂,明軍的勝利不但穩定了寧夏的局勢,更震懾了一直騷擾明朝邊境的蒙古部落。寧夏戰役之後,寧夏周邊的蒙古部落“求歸順者甚眾”,而明朝之所以能在第一次抗倭援朝戰爭中摧枯拉朽,打得日軍狼狽不堪,也是因為韓戰的參戰部隊,大多經受了寧夏戰役的洗禮,尤其是作為統帥的李如鬆,寧夏城頑強的抵抗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才有了他吃一塹長一智,在平壤戰役中聲東擊西,殲滅數萬日軍的妙筆。
【四】
比起上述耳熟能詳的“萬曆三大征”,16世紀最後10年的明王朝,其實還經歷了一場今天提及不多,卻絕對重要的戰爭——鄭洛平定青藏之戰。
說到這場戰役,其實和前麵的寧夏戰役也不無關係。哱拜生出反心的導火線,是萬曆十七年(公元1589年)的西征河洮之戰,這場戰爭在明朝史書裏有一個名字:河洮之變。
河洮之變的主角,是蒙古土默特部可汗扯力克。
這個人雖不太有名,但是他的祖父卻很有名——製造了“庚戍之變”的蒙古韃靼可汗阿勒坦。阿勒坦接受明朝冊封後,被明朝封為“順義王”,明蒙之間大規模的戰爭已告結束,此後雙方和平往來。阿勒坦死後,其子黃台吉也承襲了對明朝的友好政策,外加明蒙之間的互市貿易,給大部分蒙古人帶來的實惠,原本是戰場的山西、陝西等地,早已經是一片和平景象。作為阿勒坦的孫子,扯力克承襲了“順義王”的爵位,但他並不滿意,開始了不斷的擴張,一邊兼併周邊蒙古部落,一邊開始向漢地發展。此時明朝陝西、山西等地皆兵強馬壯,輕易惹不得,所以他的矛頭,就對準了明朝防禦相對薄弱的青海、甘肅地區。
明朝中期以後,青海草原地區漸成蒙古部落的活動區域,阿勒坦可汗受封“順義王”初期,因他在蒙古部落中的巨大影響力,尚能震懾各部,他死後,繼任的黃台吉無力約束青海蒙古部落,因此明朝西部邊患日重。扯力克受封順義王後,對青海蒙古部落採取聯合方式。這時候由於明蒙互市,許多青海蒙古部落皆經過甘肅參加互市,扯力克便時常縱兵搶掠,不斷吞併當地部落。萬曆十六年(公元1588年),扯力克進入青海,與當地部落聯合,攻打西部的瓦剌部落。次年又在西寧修築寺廟,與明朝甘肅總督梅友鬆發生衝突。除此以外,他們還時常打劫經絲綢之路進入中原的各國商旅,掠奪財物。對明朝而言最嚴重的事情是,這些蒙古部落進入青海地區後,大肆屠殺當地原本忠實於明王朝的藏族部落,迫使他們南遷,明朝甘肅禦史嚴振就在萬曆十二年(公元1584年)上奏說:“長此以往,邊境藩籬漸少,必為大患。”根據明朝兵部尚書鄭洛的統計,從阿勒坦去世的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開始,至萬曆十七年(公元1589年),蒙古部落多次進入甘肅劫掠,累積殺害邊民2000多人。從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起,明朝方麵要求對青海動武的呼聲甚高。但這時期西部的邊患,多是小打小鬧,直到萬曆十八年(公元1590年),一場大的變亂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