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直還信誓旦旦地保證:項忠落馬後,你就是新的兵部尚書。


    果然,經過汪直策劃,其爪牙揭發,王越旁證,項忠被革職受訓,不久後罷官回家。之後,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王越加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左都禦史,浴血奮戰十年沒能得到的職位,在一個太監的幫助下得到了。


    至此,王越的權位達到了官場生涯的最高點,不是靠政績、戰功、忍讓,而是攀附太監,羅織罪名,打擊陷害同僚。在當時,這很讓人不齒,敢怒不敢言的不齒。


    可是王越是為了什麽呢,僅僅是權位。


    他對汪直極其諂媚,每次見麵都要行叩拜禮,每次叩拜,都是在無人看見的地方,某日被同僚劉吉瞧見,當麵一陣嘲笑,登時羞慚得無地自容。可見,他是知羞的。


    攀附汪直後,除了項忠一事,他沒有為權力再陷害過誰,經濟上更是清白,家境清貧,不撈錢,不排斥異己。


    他少年氣盛過,受打擊,忍氣吞聲過,還是打擊,最後的抉擇——攀附權閹,最無恥卻最有效的一個選擇,生前的成功,後世的指摘。


    而在攀附汪直,成為兵部尚書後,到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汪直失寵被貶,5年來,他隻做一件事——打仗,或是在兵部籌劃防務,或是在前線領兵作戰。有汪直在,再無人敢彈劾,無人敢掣肘,無人敢說三道四。


    所以有了成化十六年的大捷,王越率兵,汪直監軍,從大同出發,殺至興寧海(內蒙古綏寧縣),打破韃靼軍主力,韃靼可汗隻身遠逃。北部邊陲的蒙古遊牧騎兵遭到致命打擊,戰後論功行賞,爵封鹹寧伯,成為明朝僅有的3位因軍功封爵的文臣之一。另一位邊臣餘子俊在王越打下的地盤上修築起邊牆,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現存於內蒙古地區的,佑護了無數邊關百姓的明長城。


    無論少年氣盛,無論攀附權閹,無論陷害忠良,不變的,依舊是那一個金戈鐵馬的夢想,這,或許就是他所做的所有的一切的,唯一的答案。


    可因為這最後的抉擇,為他迎來了生前身後的指摘。汪直權勢滔天時,宮廷裏的戲子阿醜,某日演戲,在明憲宗麵前扮小醜,模仿汪直的打扮,手裏提兩把斧子出場,大叫道:汪太監手裏兩把鉞,一把陳鉞,一把王越。此話一出,憲宗大樂,王越,也就永遠被釘在汪直走狗的定義上了。


    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汪直失寵被貶,王越受株連,貶官安陸,不停為自己上訴鳴冤。後來明憲宗的兒子孝宗即位,深知王越之才的當朝名臣馬文升出麵說情,方才解除流放,退職歸養。7年後,再次上書鳴冤,明孝宗下詔,恢復其左都禦史的職位。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大明邊陲再度吃緊,西北有吐魯番侵擾哈密,北部韃靼的達延可汗頻繁擾邊,明王朝先後選拔7人擔任邊關重任,全不合格,無奈之下,隻好又想到這位毀譽參半的老人。72歲的王越臨危受命,在賀蘭山會戰中再次大破韃靼大本營,繼而揮師西進,粉碎了吐魯番對哈密衛的圖謀。這時,打擊還是來了,言官們不放過他,翻出他勾結汪直的老帳,趁太監李廣之死,將他歪曲成李廣同黨,憂憤之下,王越病逝軍中。墓誌銘上寫得委婉“慮泄事機,焦勞過度,成疾而卒”,與《明史》的記錄大為出入。不光彩的帽子,一旦戴上,生前身後都摘不掉,無法辯護,不能辯護。


    都說一失足成千古恨,可為一個理想,值還是不值?


    這是他的故事,讀罷,是如王世貞一樣拍案叫“大奇”,還是如徐溥一樣感嘆“德行有虧”。值,還是不值,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評判,這樣的突擊道路,選,還是不選,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抉擇。


    一切歷史都是現代史,但一代人隻能做一代人的事。


    第十四章 弘治帝怎樣應對“極端天氣”


    在明朝為什麽會滅亡的問題上,現代歷史學家曾提出一個新觀點:明朝,滅亡於小冰河期。


    小冰河期,是自然科學上的一個名詞,意思是指一段時間內,一個地區乃至全球頻繁出現極端天氣的現象。放在國家發展上,就是指一個國家數年裏,水旱災害持續發生,瘟疫不斷,農業生產遭受巨大打擊,人民因天災死亡無數。對於靠天吃飯的封建王朝來說,這樣的打擊無疑是致命的。


    如果按照小冰河期的標準看,晚明崇禎末世,確是一個災難頻發的時期。崇禎登基後的17年裏,幾乎每年都有破壞力巨大的自然災害發生,從陝西大旱,到河南大旱,再到山西大旱,外加河北瘟疫,山東蝗災……持續不斷的自然災害激化了國內矛盾,導致暴亂四起,外加清朝不斷入侵,內憂外患下,最終亡國。


    但如果說崇禎時期是“小冰河期”的話,那麽明王朝不止經歷了一次小冰河期,至少,明朝弘治皇帝朱祐樘(公元1488年~1505年)在位的最初時段,也是一個極端天氣頻發的時段。


    但這時期的明王朝,非但沒有像崇禎時期那樣亡國,反而在朱祐樘的合理施治下浴火重生,不但抵抗住了自然災害,更開創了後人津津樂道的“弘治盛世”。後人對這一時期的讚美之詞,史料上可以查到很多。然而被忽略的,是一個鮮為人知的事實:明孝宗弘治帝登基早期的“大抗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不容青史盡成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嶔並收藏不容青史盡成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