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王越很快發現,貪占行動雖然部分叫停,可是他重點彈劾的幾位違法官員,卻最終不了了之。倒是他高談闊論的一些話,被人當成“證據”,列進了彈劾他的黑材料裏。
當地的同僚也開始排擠他,處處“不合作”,表麵上對你客客氣氣的,其實卻沒人理。折騰半天,給受冤者的許諾,大多數都打了水漂,而京城要好的同年也捎話來了:下次京察小心了……
可王越是倔脾氣,不讓幹,偏要幹。
頂著壓力,憋悶的幹了一年,雖然有重重反對,他卻知難而上,硬頂壓力,總算懲處了幾個貪官,平反了幾個小冤案,有了一點小工作成績,就在這時,一聲晴天霹靂硬生生砸下來——父親去世了。
王越對父親有深厚的感情,誰知自己剛剛小有所成,父親卻魂歸西去。王越悲痛萬分,悲痛以後,毅然做了一個決定:扔下工作,歸家服喪。
在當時,身為朝廷命官,這種事情理當先通報上級,等到上級派來了新官,交接完工作後方可歸家,王越的行為在當時,等於“瀆職”。
這件事,或許還有另一個原因,浙江的事情,幹得憋屈。
王越這一走,招來了官場生涯裏第一次要命的彈劾,彈劾的罪名是“身為禦史,擅離職守,目無國法綱常,視朝廷法度如草芥”。罪名還不是最要命的,要命的是彈劾他的人——頂頭上司,大明朝都察院左都禦史——陳循。
在明朝的官場上,禦史彈劾官員,是司空見慣的,然而禦史中的最高領導——左都禦史,彈劾自己下屬卻是罕見。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信號:你的直接領導都看不慣你,哪裏還有你的容身之地。
陳循在歷史上名聲不錯,是有口碑的清官,開始對王越很賞識,可他是景泰皇帝的親信,清算一事,本來他是堅決的執行者,派王越去,是讓他推波助瀾的,誰知他唱反調,現在彈一把,順便向皇帝表忠心,這才是重要的。
景泰三年,王越父親去世,歸家丁憂,27歲的年紀,在官場的第一步,抬腿濺了一腳泥之後,黯然離去。
留在浙江的,是一段史書上有口皆碑的稱讚:警懾貪汙,激濁揚清,意氣風發,見事風生,眾皆佩服。這是一個曾經壯誌滿懷的青年,官場青春歲月的見證。
【三】
河南濬縣的田園風光間,丁憂的王越習武、讀書、奉養老母,與同年書信往來,打發時光。當然,做的最多的還是寫文,《王襄敏公集》的多部詩篇都寫於這3年,“落日青山暮,西風百草新”,壯年之歲,倒有了幾分垂垂老人的哀嘆。
可這百草怎麽才能新呢,西風在哪裏呢?不到30歲的年紀,卻已經暮了?
就在王越苦苦思索的這幾年,大明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發生了一件震撼朝野的大事——奪門之變。
被瓦剌放回並遭幽禁的太上皇朱祁鎮,趁景泰帝朱祁鈺病重之際發動政變重奪皇位,次年改年號為“天順”,同時大清洗。景泰帝時期的重臣統統遭到排斥甚至治罪,北京保衛戰的功臣於謙等人慘遭殺害……
這是王越丁憂的第三年,大明王朝發生了驚天動地的政治地震,這場地震,卻為王越的前途震開了一扇門。
多年前,王越在浙江得罪的重臣們,這一下統統被清理了,當年彈劾王越的陳循,被發配遼東充軍了。王越沒有“清算”的前科,當年的“站錯隊”,現在倒成了“站對隊”,前途大著呢。
果然,到天順元年,王越被重新啟用了,這次的官職是京城監察禦史,遇見了新上司,都察院左都禦史寇深。
寇深在歷史上的口碑並不好,善於打擊陷害,於謙被殺,陳循被貶,都是他在羅織罪名。這樣一個上司,自然要難相處得多。
然後他見到了王越,一個聽話的禦史,在他麵前俯首貼耳極其恭順的人,他判斷,這是一個聽話的人。
4年丁憂的生活,讓王越改變了很多,他是一個不甘心現狀的人,4年的時間,他一直在苦苦思索改變的辦法,而思索的結果,就是這個。
所以寇深看到了一個這樣的王越,工作踏實認真,從不亂說話,事事都先請示領導,甚至有同僚們說自己壞話的,他也會第一時間向上反映,為人處事方麵,雖聽人說很桀驁不馴,恃才傲物,但是在他麵前,卻是很老實。這更加堅定了寇深的判斷,從此堅定地把王越看成自己人。
所以,王越得到一項看似不起眼,實則非常重要的工作:起掌諸道奏牘,就是審定各地禦史送交中央的彈劾奏章,官不大,權不小。
因為地方禦史的彈劾,都要經由都察院向上報告,而都察院的處理意見,對皇帝批覆奏章有著重要影響,王越做得很認真,每道彈章都認真審核,拿出最完整的處理意見,他過目不忘的本事也發揮了作用,辦事效率高得很,前任幾天才能審完的奏章,他1天就能審完。既有效率又有質量,寇深很滿意。
更重要的是,這項工作使王越有了官場最重要的東西——人脈。
起掌奏牘,肩負審核禦史彈章的工作,因此,提前知道誰彈劾你,彈劾的什麽內容,這寶貴的“信息資源”,早一分遲一秒,都是決定勝敗的關鍵。
當地的同僚也開始排擠他,處處“不合作”,表麵上對你客客氣氣的,其實卻沒人理。折騰半天,給受冤者的許諾,大多數都打了水漂,而京城要好的同年也捎話來了:下次京察小心了……
可王越是倔脾氣,不讓幹,偏要幹。
頂著壓力,憋悶的幹了一年,雖然有重重反對,他卻知難而上,硬頂壓力,總算懲處了幾個貪官,平反了幾個小冤案,有了一點小工作成績,就在這時,一聲晴天霹靂硬生生砸下來——父親去世了。
王越對父親有深厚的感情,誰知自己剛剛小有所成,父親卻魂歸西去。王越悲痛萬分,悲痛以後,毅然做了一個決定:扔下工作,歸家服喪。
在當時,身為朝廷命官,這種事情理當先通報上級,等到上級派來了新官,交接完工作後方可歸家,王越的行為在當時,等於“瀆職”。
這件事,或許還有另一個原因,浙江的事情,幹得憋屈。
王越這一走,招來了官場生涯裏第一次要命的彈劾,彈劾的罪名是“身為禦史,擅離職守,目無國法綱常,視朝廷法度如草芥”。罪名還不是最要命的,要命的是彈劾他的人——頂頭上司,大明朝都察院左都禦史——陳循。
在明朝的官場上,禦史彈劾官員,是司空見慣的,然而禦史中的最高領導——左都禦史,彈劾自己下屬卻是罕見。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信號:你的直接領導都看不慣你,哪裏還有你的容身之地。
陳循在歷史上名聲不錯,是有口碑的清官,開始對王越很賞識,可他是景泰皇帝的親信,清算一事,本來他是堅決的執行者,派王越去,是讓他推波助瀾的,誰知他唱反調,現在彈一把,順便向皇帝表忠心,這才是重要的。
景泰三年,王越父親去世,歸家丁憂,27歲的年紀,在官場的第一步,抬腿濺了一腳泥之後,黯然離去。
留在浙江的,是一段史書上有口皆碑的稱讚:警懾貪汙,激濁揚清,意氣風發,見事風生,眾皆佩服。這是一個曾經壯誌滿懷的青年,官場青春歲月的見證。
【三】
河南濬縣的田園風光間,丁憂的王越習武、讀書、奉養老母,與同年書信往來,打發時光。當然,做的最多的還是寫文,《王襄敏公集》的多部詩篇都寫於這3年,“落日青山暮,西風百草新”,壯年之歲,倒有了幾分垂垂老人的哀嘆。
可這百草怎麽才能新呢,西風在哪裏呢?不到30歲的年紀,卻已經暮了?
就在王越苦苦思索的這幾年,大明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發生了一件震撼朝野的大事——奪門之變。
被瓦剌放回並遭幽禁的太上皇朱祁鎮,趁景泰帝朱祁鈺病重之際發動政變重奪皇位,次年改年號為“天順”,同時大清洗。景泰帝時期的重臣統統遭到排斥甚至治罪,北京保衛戰的功臣於謙等人慘遭殺害……
這是王越丁憂的第三年,大明王朝發生了驚天動地的政治地震,這場地震,卻為王越的前途震開了一扇門。
多年前,王越在浙江得罪的重臣們,這一下統統被清理了,當年彈劾王越的陳循,被發配遼東充軍了。王越沒有“清算”的前科,當年的“站錯隊”,現在倒成了“站對隊”,前途大著呢。
果然,到天順元年,王越被重新啟用了,這次的官職是京城監察禦史,遇見了新上司,都察院左都禦史寇深。
寇深在歷史上的口碑並不好,善於打擊陷害,於謙被殺,陳循被貶,都是他在羅織罪名。這樣一個上司,自然要難相處得多。
然後他見到了王越,一個聽話的禦史,在他麵前俯首貼耳極其恭順的人,他判斷,這是一個聽話的人。
4年丁憂的生活,讓王越改變了很多,他是一個不甘心現狀的人,4年的時間,他一直在苦苦思索改變的辦法,而思索的結果,就是這個。
所以寇深看到了一個這樣的王越,工作踏實認真,從不亂說話,事事都先請示領導,甚至有同僚們說自己壞話的,他也會第一時間向上反映,為人處事方麵,雖聽人說很桀驁不馴,恃才傲物,但是在他麵前,卻是很老實。這更加堅定了寇深的判斷,從此堅定地把王越看成自己人。
所以,王越得到一項看似不起眼,實則非常重要的工作:起掌諸道奏牘,就是審定各地禦史送交中央的彈劾奏章,官不大,權不小。
因為地方禦史的彈劾,都要經由都察院向上報告,而都察院的處理意見,對皇帝批覆奏章有著重要影響,王越做得很認真,每道彈章都認真審核,拿出最完整的處理意見,他過目不忘的本事也發揮了作用,辦事效率高得很,前任幾天才能審完的奏章,他1天就能審完。既有效率又有質量,寇深很滿意。
更重要的是,這項工作使王越有了官場最重要的東西——人脈。
起掌奏牘,肩負審核禦史彈章的工作,因此,提前知道誰彈劾你,彈劾的什麽內容,這寶貴的“信息資源”,早一分遲一秒,都是決定勝敗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