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明朝的“思想”,這是明朝文化中令後人感到分外陌生的事物,傳統史學觀念裏,明王朝尊崇程朱理學,開八股取士,嚴格劃定“考試範圍”和“答題思路”,字字句句都要從程朱理學中“引經據典”,甚至立國之初大興文字獄,實行高度恐怖的文化專製政策。然而“恐怖”“專製”之後,卻是明朝中後期新思潮的勃興,陽明心學欣欣向榮,晚明“三先生”振聾發聵,“西學東漸”紅紅火火,恰如台灣歷史學家蕭一山所說“專製的明王朝,締造了屬於中華民族自己的文藝復興時代”。而這“文藝復興”的先驅者,便是白沙先生陳獻章。


    陳獻章,字公甫,號石齋,又號碧玉老人,南海樵人,玉台居士等,因少年時隨祖父遷居廣東江門白沙鄉,因此別號“白沙先生”。對比同時代的“文化英傑”,“三原學派”掌門人王恕的進士出身,沉浮宦海30年;“茶陵詩派”的開創者李東陽,自小即是“神童”,後又科場高中,一度入主內閣,皆是當時天下的“風雲人物”;唯獨“白沙先生”陳獻章,雖也少年成名,身負奇才,21歲即考入國子監,但此後科場屢遭失敗,仕途無門,終其一生,也不過是個“白丁”。然而歷經歲月大浪淘沙,當同時代的“英傑”們紛紛隱沒入歷史的塵煙,“白沙先生”卻屹立不倒,在風雲變幻裏終成“旗幟”。了解他的功業,還要從明王朝建國後的“精神文明建設”說起。


    【二】


    同中國自漢以後的歷代封建王朝一樣,明王朝同樣把儒家思想作為“精神旗幟”,早在“爭天下”時期,朱元璋即廣納各方儒士,設“禮賢館”招攬文化英傑。明初著名文臣宋濂、劉伯溫,皆為當時儒家理學名臣。劉伯溫在向朱元璋論述“建國大業”時,提出了“以孔孟之書為經典,以程朱理學為註解”,程朱理學傳人、元朝理學大師許衡被“陪祀孔廟”。明太祖朱元璋一度欲認程朱理學宗師朱熹為“先祖”,雖“攀親戚”不成,但明王朝立國後,以“八股文”開科取士,考試內容“遵從聖人訓導,以程朱之解為準”,從此“非朱氏之言不尊”,從考試體製到答題方式皆嚴格規定,全國各地縣學、府學,乃至中央的國子監,更要“傳授聖人之教,但有私自妄議評論者,一律重懲之”。甚至朝臣奏報,也需“依八股體例行文,引聖人之教立論”,但有“違製”者,輕則丟官下獄,重責斬首甚至抄斬。至永樂皇帝朱棣在位的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文淵閣大學士解縉以程朱理學為標準,彙輯經傳、集注,編為《五經大全》《四書大全》《性理大全》,由朱棣“詔頒天下”,從此“合眾途於一軌,會萬理於一原”,正式奠定了朱明王朝建國的“主體思想”——程朱理學。


    為捍衛“主題思想”,明王朝在文化上厲行專製。明初文化專製,不但有嚴格“體例限製”,連咬文嚼字也到“雞蛋挑骨頭”的地步。朱元璋在位30年,大興“文字獄”,北平趙伯寧有“垂子孫而作則”,朱元璋懷疑“則”通“賊”,殺!常州蔣鎮有“睿性生知”,朱元璋懷疑“生”通“僧”,殺!懷慶李睿有“遙瞻帝扉”,朱元璋懷疑“扉”通“非”,殺!與之類似的“文化案件”,僅明史記錄就有30餘起,皆血雨腥風。朱元璋甚至連“鄒國亞聖公孟子”也敢整肅。一日宋濂為朱元璋講《孟子》,讀到“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一段,朱元璋當場拍案大怒,喝斥道:“使此老在今日,寧得免乎?”隨即頒旨,刪去《孟子》一書中“違禁言論”共85處,剩餘175節,編成《孟子節文》,於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發行全國作為“欽定教材”。次年,朱元璋又下詔書,大罵孟子言論“非臣子所宜言”,宣布罷免孟子在孔廟中的“配享地位”,將孟子牌位逐出孔廟,又明告群臣,凡有勸阻者,一律以“大不敬”論罪處死。煞費苦心,終建成了明王朝的“高度文化專製”。


    這段“文化專製”,後世史家褒貶不一,比如明朝正德年間名臣楊廷和就曾讚嘆道“倘太祖(朱元璋)在位,豈容時下妖言禍國”?萬曆時期工部尚書朱衡稱讚朱元璋此舉“正人心,明綱常,天下從此大安”。說“天下大安”的確不假,在明初內憂外患,“物質文明”極度落後的“爛攤子”下,朱元璋的“高度專製”,著實起到了“團結全國人民”的作用。洪武、永樂時代“府庫充盈,官民皆富”的盛景,確與之大有關聯,但“消極影響”同樣流毒深遠。明初思想家方孝孺就曾抨擊道“因言論罪,人人自危,非盛世之相也”,明末思想家顧炎武更直言不諱,認為八股文“敗壞人才”“禁錮思想”,近代學者康有為更是“一棍子打死”,痛斥“我中華之保守衰敗,起於明初也”。而縱覽歷史,我們會發現,從朱元璋建立明朝至明宣德年間,半個多世紀裏,明王朝雖有《永樂大典》《皇明祖訓》等“文化建設成果”,卻未有一位石破天驚的思想家,未有一部足可流芳百世的“文化作品”,引領詩詞潮流的,竟然是教條死板的“閣體詩”,足見“文化禁錮”之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不容青史盡成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嶔並收藏不容青史盡成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