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正籠罩在“藍玉案”血雨腥風中的明王朝,迎來了其三年一度的科舉會試,在這個藍玉案株連甚眾,無數官員落馬的非常時期,此次科舉的結果,也無疑將對朝局產生微妙的影響。正因其重要性,在主考官的選擇上,朱元璋煞費苦心,經反覆斟酌,終圈定了78歲高齡的翰林學士劉三吾為主考。


    劉三吾在當時可謂大儒,此人是元朝舊臣,元末時就曾擔任過廣西提學(相當於教育廳廳長),明朝建立後更是多有建樹。明王朝的科舉製度條例就是由他製訂,明初的刑法《大誥》也是由他作序,此外他還主編過《寰宇通誌》,這是今天中國人了解當時中國周邊國家的百科全書。他與汪睿、朱善三人並稱為“三老”,《明史》上更說他“為人慷慨,胸中無城府,自號坦坦翁”,可謂是人品才學俱佳的士林領袖。選擇他為主考,既是朱元璋對他本人的認可,也是朱元璋對這次科舉的期望。


    然而劉三吾不會想到,他的一世英明乃至身家性命,都會因為這次科舉而葬送,一切,都源於一個誰都不曾想到的“低概率事件”。


    洪武三十年二月,會試開始,經一月考核,選出貢士51名,又經三月初一殿式,點中陳安邸為狀元,尹昌隆為榜眼,劉鶚為探花。然而僅僅6天過後,明朝禮部的大門就差點被告狀的砸破,大批落榜考生跑到明朝禮部鳴冤告狀,南京街頭上,更有數十名考生沿路喊冤,甚至攔住官員轎子上訪告狀,短短幾日裏,整個南京城沸反盈天,一片喧囂。“科場舞弊”,成了南京百姓街頭巷尾津津樂道的話題。


    喊冤的原因,很簡單,也很奇特。當年會試中榜的51名貢生,清一色的來自南方各省,竟然沒有一名北方人。因此街頭巷尾各式傳言紛飛,有說主考收了錢的,有說主考搞“地域歧視”的,種種說法,皆是有鼻子有眼,直讓主考們渾身是嘴也說不清楚。


    消息傳來,明王朝上下震撼,先後有10多名監察禦史上書,要求朱元璋徹查,朱元璋的侍讀張信等人,也懷疑此次科舉考試有鬼。朱元璋本人自然惱怒,窮人出身的他,一生最痛恨的就是“貪汙腐敗,營私舞弊”。事件發生僅幾天,三月初十,朱元璋正式下詔,成立了12人的“調查小組”,這其中有曾經懷疑此次科舉舞弊的張信等人,也有以學問著稱的嚴叔載、董貫,還有以“忠直敢言”聞名的周衡、黃章等人。成員的選擇上,可謂是做到了公平公正。


    然而調查小組經過數日的覆核,到該年四月末做出的調查結論,再次讓朱元璋瞠目結舌:劉三吾等人的閱卷公平公正,以考生水平判斷,所錄取51人皆是憑才學錄取,無任何問題。


    結論出來,再次引起各界譁然。落榜的北方學子們自然不幹,朝中許多北方籍的官員們更紛紛抨擊,要求再次選派得力官員,對考卷進行重新覆核,並嚴查所有涉案官員。然而震怒下的朱元璋,卻做出了一個更加極端的決定。


    是年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詔,指斥本次科舉的主考劉三吾和副主考紀善、白信3人為“藍玉餘黨”,尤其是抓住了劉三吾10多年前曾上書為胡惟庸鳴冤的舊帳,認定劉三吾為“反賊”,結果涉案諸官員皆遭到嚴懲,劉三吾被發配西北。曾質疑劉三吾的張信更慘,因他被告發說曾得到劉三吾授意,落了個淩遲處死的下場。其餘諸人也被發配流放,隻有戴彝、尹昌隆二人免罪。此二人得免的原因,是他們在覆核試卷後,開列出的中榜名單上有北方士子。六月份,朱元璋親自覆核試卷,開出了一個更令人瞠目結舌的錄取名單:51名中榜貢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無一名南方人。


    該事件以後,明王朝的科舉製度,發生了一次重大的變革。從此明朝的科舉錄取,不再是“全國統一劃線”,相反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學子,按照其所處的地域進行排名,分別錄取出貢生後,再統一參加殿式。這個製度不但此後沿用於整個明清兩朝,與今天高考中的“分區劃線”,也有異曲同工之意。


    朱元璋用“搞平衡”的辦法處理了這次震撼明王朝的科舉大案,但案件背後的謎團,依然值得深究。


    【二】


    深究南北榜案,第一個疑團是:為什麽經過兩次複查,中榜的依然清一色是南方人,究竟是舞弊,還是“巧合”?


    解答這個問題,就不得不麵對一個現象——中國經濟文化中心的南移。


    這個現象,從唐王朝安史之亂時就已開始,到南宋時期則進一步擴大。北宋滅亡後,大批的北方文化精英南逃,使南方文化開始了長足發展。南宋滅亡後,元王朝一度廢除了科舉製,雖然在後期重開科舉,但漢人的錄取比例極其少,科舉出身的官員,在元王朝政府中的地位也極低。長江以北的中原地區,在歷經了金朝、元朝幾百年的異族統治後,無論經濟還是文化,早已大大落後於南方。在元王朝的科舉中,中榜的漢人,也多來自安徽與江南地區。朱元璋起兵平天下的年代裏,彼時中國文化界最富盛名的人物,更是來自於浙江的“浙東四才子”——吳征、劉基、章溢、宋濂。早期創業的朱元璋,也正是因為籠絡到了大量的江南文化界名人,才得以迅速壯大實力。朱元璋的謀士朱升、李善長等人,同樣都是來自安徽與江南等地的才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不容青史盡成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嶔並收藏不容青史盡成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