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要得天下,這些還遠遠不夠。作為一個“農民起義領袖”,戰勝“九惡”,化“九惡”為“九不惡”,是需要有與其出身,乃至劣行,勇敢決裂的勇氣,戰勝自己的勇氣。


    【四】


    “九惡”中有幾條是朱元璋註定無法避免的!


    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此義軍與彼義軍之間,相互猜疑,互相攻伐”。擺在朱元璋麵前的事實是:一統天下的最大障礙,並非苟延殘喘的北方元王朝,而是身邊同為“義軍”的陳友諒、張士誠兩大強敵,兩強中陳友諒兵最強,張士誠財最富,“互相攻伐”,是免不了的。


    不可避免,就要繼續講策略,絕不可“攻伐無度”,先打陳友諒,這之間拚命結好張士誠以及北方元王朝。即使張士誠在陳朱交兵時,屢屢發動侵擾,也極力隱忍,按兵不動。直到鄱陽湖一戰殲滅陳友諒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對張士誠下手,卻不急於一口吃個胖子,先奪張士誠江北領土,繼而迂迴湖州、杭州,吞併張士誠南方領土,對坐鎮蘇州的張士誠形成包圍之勢,最終發起總攻。從公元1365年十月舉兵,至公元1366年十二月平滅張士誠,拿下北伐中原一統天下的最大本錢,可謂步步為營。之後的北伐滅元之戰,方略更是穩妥。先取山東河南,最後匯攻元大都,水陸並進穩打穩紮,兵不血刃收復中原,再集中力量,徹底摧毀西北王保保的有生力量,終於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大明王朝在戰火中屹立而起。


    在這之間,朱元璋除了做到的事關爭天下的“九不惡”,還做了另外幾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


    還是回到“不敬孔孟,褻瀆聖人之道,敗壞天理人倫”這條,設禮賢館,招納賢才,遠遠不夠。他還要在轄區內遍開學館,修繕宗廟,尊孔敬儒。所謂“賢才”,不是“招”出來的,而是養出來的。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其於南京設“國學館”,以大文士宋濂為“經師”,這就是大明開國後“國子監”的前身。各州府亦遍設學館,此為明建國後地方“府學”“縣學”的前身。當然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自開館以來,連下嚴令,敢有騷擾學館者,無論何人,嚴懲不貸。次年,發生了傅友德部亂兵勒索亳州學館,毆打教習的事,朱元璋懲一儆百,參與滋擾的亂兵各領軍棍五十,主將傅友德扣俸半年,重典頻施,才算讓眾將領教了“聖人之道”的分量。


    對“攻伐無度,形同流寇”“勝時聚集,敗時作鳥獸散”“掠人妻女財產,隻知取之於民,而不知養於民”這幾條則是從根子上根治。還是至正二十一年,設大都督府,統轄各兵將,設軍政獎懲製度,定各級軍官俸祿,立軍規83條,嚴肅軍紀。恰如海外學者黃仁宇所指出:“朱元璋之勝利,在於其軍隊相比於諸路‘義軍’,最具國家軍隊的形態。”可這更難辦,嚴令初下時,不少軍將置若罔聞,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璋於南京玄武湖畔設刑台,公斬32名違紀軍將,其中大部是跟隨他從鳳陽出來打天下的“老班底”。事後,朱元璋著孝服,親往弔祭,聲淚俱下一番,恩威並施煞費苦心,從此“綱紀一新”。


    有了軍隊,當然要有國家政府。文官的建製也與大都督府同時建起,邀各地士紳出仕為官,安撫地方。李善長為“大都事”,也就是未來的大明帝國“宰相”。“糧餉自足”“養於民”兩條,有了“政府”自然做得好,自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起,凡軍隊征戰過處,即在當地計丁給田,招募流民墾荒,進而編訂戶籍,保甲連環。賦稅方麵則輕徭薄賦,在至正二十四年決戰陳友諒,至正二十五年平滅張士誠的兩次關鍵時刻,連續兩次下令減免稅賦,招募墾荒,元朝派往朱元璋處的使節楊思義,是當時出名的“農業專家”,朱元璋聞知後將其硬留下來,成為後來大明王朝的第一任戶部尚書。


    建“政府”,定“兵製”,肅“軍紀”,興“儒學”,敬“大戶”,點點滴滴微不足道的事,讓一個脫胎於農民起義的朱元璋的“吳”政權,破繭化蝶,漸具“封建國家”雛形。劉伯溫的斷言,實則該補充一句:九惡者,若盡數做成“九不惡”,所謂義軍,實則“封建國家”。


    恰如海外明史學家黎東方先生所說:“元末各類割據政權,多徒有‘國家’之表,卻無‘國家’之實,唯朱元璋,先立其形,再行其實,逐鹿天下之根基,由此而定。”


    既是“國家”當然就要與“紅巾軍”決裂了。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十二月十二日,平滅陳友諒的朱元璋命部將廖永忠將依附於他的紅巾軍“名義領袖”小明王從滁州接至南京,途經江蘇六合時,鑿船將其溺死。這場謀殺不僅意味著元末農民大起義的徹底終結,更意味著,一個叫朱元璋的“農民起義領袖”,從今天起成功“洗底”。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平滅南方群雄的朱元璋在百官擁戴下稱帝,建國號為大明,年號洪武。同年八月,明北伐大軍兵不血刃攻入元大都,元朝末代皇帝元順帝北逃大漠,元朝滅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不容青史盡成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嶔並收藏不容青史盡成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