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軍自然不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辛苦打下來的地盤落到吐蕃手裏。經過8年精心準備,唐軍再次在河西走廊發動了反擊,這次由唐朝中書令李敬玄直接掛帥,率18萬大軍出擊。和大非川一樣,唐軍又是初戰告捷,接著在進兵到青海湖時,再次陷入了吐蕃軍隊的重重包圍。幸虧唐將黑齒常之率領敢死隊殿後,奮勇阻擊下,唐朝主力部隊方才突出重圍,逃出生天。經過這3場大戰,唐軍徹底認識到了吐蕃的厲害。這以後,唐王朝在河西地區採取守勢,在當地屯田駐軍,穩打穩紮,輕易不主動進攻。
唐朝在對吐蕃戰爭初期之所以連遭慘敗,一個原因是對吐蕃的作戰方式不熟悉。生於青藏高原的吐蕃戰士,其吃苦耐勞程度極強,吐蕃戰馬雖不如蒙古戰馬高大,也同樣是以耐力好著稱的。唐軍在大非川和青海湖的兩次大敗,共同的特點是吐蕃誘敵深入,唐軍緊緊追擊,很想像當年打突厥那樣窮追猛打,結果等到了埋伏地點,吐蕃的戰馬依然有耐力發起衝鋒,唐軍卻已經人困馬乏,騎兵優勢蕩然無存。當然,更重要的原因是這時期處於武則天全力“抓權”時期,軍隊裏也搞大清洗,許多戰功卓著的名將,因為政治上站錯了隊而遭貶斥。如此一來,此消彼長,唐軍自然毫無優勢。
雖然在河西戰場連遭敗績,但是在西域戰線上,唐軍還是挽回了一些麵子,畢竟唐軍在西域地區根子紮得深,當地諸國大多服從於唐軍的統治,遠非勞師襲遠的吐蕃可比。因此在公元672年和公元694年,唐朝名將王孝傑兩次聯合西域諸國軍隊,擊敗進犯的吐蕃軍,更在公元694年的會戰中,成功收復了淪陷的安西四鎮。這時候的吐蕃發生了內亂,祿東贊死後,其諸子爭位,一度陷入內戰。所以在武周收復了安西四鎮後,雙方的邊境暫時恢復了平靜。
【二】
唐朝與吐蕃之間的戰爭再起,是在武則天去世,李唐復辟後。
在唐中宗李顯復位後,吐蕃與唐朝一度關係比較密切。公元710年,唐朝與吐蕃再次和親,此時吐蕃正是尺帶珠丹在位時,對唐朝奉行友好政策,唐中宗將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尺帶珠丹更上表說,唐朝與吐蕃已經“和同為一家”了,這是所有愛好和平的唐蕃百姓的願望。但是好景不長,就在唐王朝經歷了中宗、睿宗兩代皇帝短暫執政後,吐蕃與唐朝再生摩擦。公元714年,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後的第二年,吐蕃以10萬大軍進犯河西走廊。唐朝靈州守將王海濱壯烈殉國,這一戰正是盛唐最困難的時期,為了籌集軍費,李隆基甚至下令宮中妃嬪都要捐獻財物。最終,在唐將薛訥的打擊下,吐蕃再次被擊退,但是在唐玄宗心裏,對吐蕃的復仇情緒卻從此強烈起來。
開元年間以後,唐朝在河西走廊對吐蕃改變了戰法,由以前的大規模野戰,變成了堡壘攻防戰,在青海和甘肅交界的漫長戰線上,唐軍修建了大大小小2000多個軍堡,軍堡之間互相支援,利用唐軍強悍的防禦能力和先進的弩箭技術,與吐蕃人周旋。這個戰法一下子點中了吐蕃的命門,擅長野地騎兵戰的吐蕃軍隊,多次在唐軍的軍堡麵前吃虧。公元729年之前,休養生息的唐王朝對吐蕃主要以防禦為主,之後,隨著唐朝軍事力量的強大,唐朝開始了對吐蕃的反擊戰。這個時候,一個讓吐蕃軍隊頭疼的人出現了:王忠嗣。他是當年陣亡於靈州的王海濱的兒子,身為河西節度使的他,是此時唐朝最出色的戰將。王忠嗣對吐蕃採取了積極防禦戰術,即堅固的堡壘防守和突然的騎兵打擊相結合,他相繼發動了青海湖會戰和積石山會戰,在兩戰裏重創吐蕃的有生力量,鞏固了唐王朝的防禦。與此同時,唐朝在西域也打贏了小勃隸之戰,粉碎了吐蕃進入西域的企圖。到了天寶年間,唐朝的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再次在大勃隸之戰中擊敗吐蕃。這一時期的唐朝吐蕃戰爭,已經轉化為唐朝全麵的戰略優勢。吐蕃在開元、天寶兩個時期,曾經多次向唐朝示好,要求重新恢復雙方的友好往來,但是皆被唐玄宗拒絕。可是唐玄宗沒有想到,屢次勝利之後,唐朝將迎來一場建國以後最慘痛的失敗。
公元755年發生的安史之亂,成為了唐朝和吐蕃之間戰爭的又一個拐點。
這時期,唐朝為了平定安祿山叛亂,大量調動河西和安西都護府的軍隊回援,結果吐蕃趁機北進,在河西地區,吐蕃兵不血刃地占領了河西走廊。在安西地區,吐蕃一路北進,占領了阿爾泰山以南的地區,得到了唐朝當年的安西四鎮。唐王朝的軍事防線則完全退回了關中平原。這以後,吐蕃甚至一度深入到唐朝內地,比如唐代宗在位時期,公元763年,吐蕃曾攻占長安,雖然後來被名將郭子儀擊退,但這時期的唐朝與吐蕃戰爭,已經從完全的優勢,變成了被動挨打的守勢。
【三】
唐朝被動挨打期間,日子是不好過的。為了防禦吐蕃,唐朝大量調動內地兵馬駐防關中平原,因為吐蕃多在秋天發動進攻,因此這些軍隊又被稱為“防秋兵”。這時期的唐朝邊防防守,依然沿襲了河西走廊時期的戰略,以大量的軍堡遙相呼應,阻遏吐蕃騎兵,同時以騎兵突襲進行反擊。這種防守反擊的戰略很快收到了效果,吐蕃雖然占有河西走廊,卻無法進入關中平原。在公元768年,吐蕃圍攻靈武,被唐將白遠光擊退,同時唐將李晟奇襲吐蕃的後勤基地甘肅臨洮,導致吐蕃大敗。公元786年,李晟又在陝西龍州戰役中再次擊敗吐蕃,這時候的唐朝軍隊,大多採取正麵堅守,主力部隊大迂迴襲擊吐蕃後方的戰術,用圍魏救趙的方法粉碎吐蕃的進攻。
唐朝在對吐蕃戰爭初期之所以連遭慘敗,一個原因是對吐蕃的作戰方式不熟悉。生於青藏高原的吐蕃戰士,其吃苦耐勞程度極強,吐蕃戰馬雖不如蒙古戰馬高大,也同樣是以耐力好著稱的。唐軍在大非川和青海湖的兩次大敗,共同的特點是吐蕃誘敵深入,唐軍緊緊追擊,很想像當年打突厥那樣窮追猛打,結果等到了埋伏地點,吐蕃的戰馬依然有耐力發起衝鋒,唐軍卻已經人困馬乏,騎兵優勢蕩然無存。當然,更重要的原因是這時期處於武則天全力“抓權”時期,軍隊裏也搞大清洗,許多戰功卓著的名將,因為政治上站錯了隊而遭貶斥。如此一來,此消彼長,唐軍自然毫無優勢。
雖然在河西戰場連遭敗績,但是在西域戰線上,唐軍還是挽回了一些麵子,畢竟唐軍在西域地區根子紮得深,當地諸國大多服從於唐軍的統治,遠非勞師襲遠的吐蕃可比。因此在公元672年和公元694年,唐朝名將王孝傑兩次聯合西域諸國軍隊,擊敗進犯的吐蕃軍,更在公元694年的會戰中,成功收復了淪陷的安西四鎮。這時候的吐蕃發生了內亂,祿東贊死後,其諸子爭位,一度陷入內戰。所以在武周收復了安西四鎮後,雙方的邊境暫時恢復了平靜。
【二】
唐朝與吐蕃之間的戰爭再起,是在武則天去世,李唐復辟後。
在唐中宗李顯復位後,吐蕃與唐朝一度關係比較密切。公元710年,唐朝與吐蕃再次和親,此時吐蕃正是尺帶珠丹在位時,對唐朝奉行友好政策,唐中宗將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尺帶珠丹更上表說,唐朝與吐蕃已經“和同為一家”了,這是所有愛好和平的唐蕃百姓的願望。但是好景不長,就在唐王朝經歷了中宗、睿宗兩代皇帝短暫執政後,吐蕃與唐朝再生摩擦。公元714年,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後的第二年,吐蕃以10萬大軍進犯河西走廊。唐朝靈州守將王海濱壯烈殉國,這一戰正是盛唐最困難的時期,為了籌集軍費,李隆基甚至下令宮中妃嬪都要捐獻財物。最終,在唐將薛訥的打擊下,吐蕃再次被擊退,但是在唐玄宗心裏,對吐蕃的復仇情緒卻從此強烈起來。
開元年間以後,唐朝在河西走廊對吐蕃改變了戰法,由以前的大規模野戰,變成了堡壘攻防戰,在青海和甘肅交界的漫長戰線上,唐軍修建了大大小小2000多個軍堡,軍堡之間互相支援,利用唐軍強悍的防禦能力和先進的弩箭技術,與吐蕃人周旋。這個戰法一下子點中了吐蕃的命門,擅長野地騎兵戰的吐蕃軍隊,多次在唐軍的軍堡麵前吃虧。公元729年之前,休養生息的唐王朝對吐蕃主要以防禦為主,之後,隨著唐朝軍事力量的強大,唐朝開始了對吐蕃的反擊戰。這個時候,一個讓吐蕃軍隊頭疼的人出現了:王忠嗣。他是當年陣亡於靈州的王海濱的兒子,身為河西節度使的他,是此時唐朝最出色的戰將。王忠嗣對吐蕃採取了積極防禦戰術,即堅固的堡壘防守和突然的騎兵打擊相結合,他相繼發動了青海湖會戰和積石山會戰,在兩戰裏重創吐蕃的有生力量,鞏固了唐王朝的防禦。與此同時,唐朝在西域也打贏了小勃隸之戰,粉碎了吐蕃進入西域的企圖。到了天寶年間,唐朝的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再次在大勃隸之戰中擊敗吐蕃。這一時期的唐朝吐蕃戰爭,已經轉化為唐朝全麵的戰略優勢。吐蕃在開元、天寶兩個時期,曾經多次向唐朝示好,要求重新恢復雙方的友好往來,但是皆被唐玄宗拒絕。可是唐玄宗沒有想到,屢次勝利之後,唐朝將迎來一場建國以後最慘痛的失敗。
公元755年發生的安史之亂,成為了唐朝和吐蕃之間戰爭的又一個拐點。
這時期,唐朝為了平定安祿山叛亂,大量調動河西和安西都護府的軍隊回援,結果吐蕃趁機北進,在河西地區,吐蕃兵不血刃地占領了河西走廊。在安西地區,吐蕃一路北進,占領了阿爾泰山以南的地區,得到了唐朝當年的安西四鎮。唐王朝的軍事防線則完全退回了關中平原。這以後,吐蕃甚至一度深入到唐朝內地,比如唐代宗在位時期,公元763年,吐蕃曾攻占長安,雖然後來被名將郭子儀擊退,但這時期的唐朝與吐蕃戰爭,已經從完全的優勢,變成了被動挨打的守勢。
【三】
唐朝被動挨打期間,日子是不好過的。為了防禦吐蕃,唐朝大量調動內地兵馬駐防關中平原,因為吐蕃多在秋天發動進攻,因此這些軍隊又被稱為“防秋兵”。這時期的唐朝邊防防守,依然沿襲了河西走廊時期的戰略,以大量的軍堡遙相呼應,阻遏吐蕃騎兵,同時以騎兵突襲進行反擊。這種防守反擊的戰略很快收到了效果,吐蕃雖然占有河西走廊,卻無法進入關中平原。在公元768年,吐蕃圍攻靈武,被唐將白遠光擊退,同時唐將李晟奇襲吐蕃的後勤基地甘肅臨洮,導致吐蕃大敗。公元786年,李晟又在陝西龍州戰役中再次擊敗吐蕃,這時候的唐朝軍隊,大多採取正麵堅守,主力部隊大迂迴襲擊吐蕃後方的戰術,用圍魏救趙的方法粉碎吐蕃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