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說到安史之亂不該發生,除了節度使製度之外,更因為安史之亂叛亂的主角——安祿山。


    今天說到安祿山,幾乎都咬牙切齒,實際上他能從一個邊陲部落的小人物,到撼動天下的梟雄,卻也應了“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這句話。在安史之亂以前,安祿山也是一個死過很多次的人,當然,沒死成。


    安祿山,本姓康,其母是突厥人,祖籍遼寧朝陽,因為其母後來改嫁給一個安姓將軍,所以從此姓安。30歲以前,他隻是一個在河北邊境跑買賣的胡商。一次因為偷羊遭到邊民的毆打,恰好被路過的範陽節度使張守圭撞見,張守圭見他孔武有力,便赦免他的罪過,收編到軍中效力。安祿山從軍後,一是很能打,作戰勇猛,二是很會來事,極力對張守圭拍馬逢迎,被張守圭收為養子。但是好景不長,一次作戰時安祿山戰敗,按照軍法當斬。安祿山苦苦哀求,殺人如麻的張守圭第一次動了惻隱之心,幹脆把他送到長安,交給朝廷處置。安祿山到長安後,當時擔任宰相的張九齡隻見他一麵,便斷言道:“他日亂我大唐者,必是此人也。”但是在李隆基麵前,安祿山也一樣會來事,被押到後極盡拍馬,反而讓李隆基覺得他憨直可愛。但凡是帝王,對於戰功卓著的武將總有疑心,反而喜歡那些看著沒心眼,粗魯憨直的將領,安祿山正對了李隆基的脾氣,不但得到釋放,反而又命他擔任營州都督,這以後的安祿山,不但打仗勇猛會來事,更很能送,對中央派來考察的各路官員極盡賄賂,很快飛黃騰達。到了公元742年,他已經是手握一方兵權的平盧節度使,成為唐朝十大節度使之一。


    就在安祿山羽翼初豐的時候,他的第一個對手出現了——王忠嗣。


    今人皆津津樂道盛唐武將多少數民族,其實盛唐時代若論戰功,最傑出的,卻當屬漢族將軍王忠嗣。王忠嗣是唐朝名將王海濱的兒子,其父戰死在李隆基登基初年的靈州保衛戰裏,其後王忠嗣作為烈士後代,從小陪伴太子李亨讀書,成為太子朝夕相處的好友,從18歲起就展現出不凡的軍事天賦。18歲那年,王忠嗣隻帶800精銳,就攻破吐蕃大營,斬俘2000多,這個堪比漢朝霍去病的戰功讓李隆基看到了他的能力,這以後王忠嗣節節升官,在邊境上屢立戰功。他先是統兵擊敗了叛亂的突厥勢力,與回鶻合兵一起平滅了突厥,然後又在抗擊契丹的戰鬥中重創契丹,桑幹河會戰斬首契丹數萬人,打得契丹可汗隻身逃跑,原本勢力一度強大的契丹,也因此暫時衰落下去,直到唐朝末年才重新做大。後來,他鎮守河西,又發動了積石山會戰,重創覬覦河西土地的吐蕃軍隊。在開元、天寶時代的唐王朝,他是彼時打遍天下無敵手的人物,後來被李白讚譽讓吐蕃人“不敢過臨洮”的哥舒翰,就是他忠心耿耿的部下。


    這樣一個強人,自然是安祿山所忌憚的。到了公元746年,王忠嗣一個人,已經身兼了河西、隴右、朔方、河東4鎮節度使,與彼時擔任平盧節度使的安祿山成了鄰居。安祿山的所作所為,自然瞞不過王忠嗣這位老軍事家的眼睛,他曾經給李隆基上了詳細的奏摺,斷定假以時日,安祿山必反。王忠嗣的理由是,安祿山不斷找藉口進攻北方契丹各部落,而且把大量的少數民族降兵收做己用,而且在安祿山進攻契丹時,王忠嗣曾受命來助戰,他發現,安祿山的軍隊平時的訓練科目,更多的是進行城池攻堅作戰演練,而眾所周知,北方遊牧民族很少有築城的,所謂的城池攻堅戰,針對的目標當然是內地的城池了。在此之前,雖然張九齡等大臣也曾斷言安祿山有造反之意,但李隆基並不在意,而王忠嗣的報告他就不能不重視了,畢竟這是他非常信任的將領。關鍵時刻,時任宰相的李林甫救了安祿山。李林甫對李隆基說,這不過是邊將們相互妒忌,互相爭功的手段而已。一句話,就讓李隆基把王忠嗣的話拋到腦後了,安祿山也就躲過了一劫。不久之後,王忠嗣因為石堡城一戰和李隆基發生衝突,更藉機被李林甫誣陷與太子合謀,最終落得遭貶鬱鬱而終的下場,如果這位名將沒有過早的謝幕,那麽以他的才能,足夠在叛亂發生初期平定安祿山。


    安祿山的迅速做大,還離不開一個人的支持:李林甫。李林甫支持安祿山的原因很簡單,他是李隆基的武惠妃一脈,一心想把惠妃之子壽王運作成太子,而與太子交好的王忠嗣就是他的眼中釘。在朝廷裏毫無根基的安祿山,自然是他最得力的外援,二人一拍即合,也正是在李林甫的配合下,安祿山不斷立功,不斷升官。在王忠嗣被罷免後,安祿山接管了王忠嗣曾經駐守的範陽,得到了王忠嗣精心訓練的精兵,此時他手握兩鎮節度使,外加三鎮採訪使,造反,不過是個時間問題。


    李林甫倒台後,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掌握了大權。和安祿山不和的楊國忠,當然極力在李隆基麵前吹風。其實要說李隆基對安祿山的反意一點都沒察覺,倒不盡然,比如他安排了郭子儀擔任朔方節度右兵馬使,就是為了鉗製安祿山,這也是他在安祿山造反前做的僅有的一點補救,雖然不夠,但終於起到了作用。


    【三】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正式爆發,唐王朝嚐到了多年來守外虛內的惡果,中原大地不堪一擊,敗績連連,安祿山連續占領河北、河南地區,兵逼潼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不容青史盡成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嶔並收藏不容青史盡成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