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府也算是個老臣了,貞觀年間他就入朝為官,唐太宗李世民曾親自考他的才學,後來任命他為中書舍人,是一個負責起草詔書的官,在貞觀年間,他是最有名的筆桿子。可跟長孫無忌比,卻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到了唐高宗在位時期,許多門第高貴,曾與他平級的官員,早已經位高權重,他卻還在做抄抄寫寫的工作,沒辦法,誰讓他出身低微呢,而且原本賞識他的馬周等眾臣也作古了。可他不甘心,一直在等待機會,看準了廢後之爭這個機會,他決心賭一把。
不過這個決心不好下,長孫無忌畢竟是朝堂上的大佬,真撕破臉,那就混不下去了,還沒等他下決心,長孫無忌就先和他撕破臉了。李義府為人陰沉,綽號李貓,虛偽小人名聲早就在外,偏偏又因工作上的小事得罪了長孫無忌,長孫無忌眼裏不揉沙子,準備把他貶官到西北去,如果再不賭,就要在老少邊窮地區喝風了,李義府下決心:賭!
他趕緊給唐高宗寫奏章,中心內容一句話:速立武昭儀(武則天)為後,以安兆民之心。這奏章可真是雪中送炭,唐高宗高興地立刻拿給群臣看,接著又把他提拔成中書省侍郎,一個小秘書,搖身一變成了副部級高官。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有了李義府現身說法,朝中一大群寒門出身的官員紛紛上表,要求廢掉王皇後。唐高宗登位後,第一次感到有這麽多人支持他。
但長孫無忌不甘心,他聚攏了裴行儉、褚遂良等大臣,決定聯合上奏,將李義府貶斥。但唐高宗先行一步,在武則天的攛掇下,將長孫無忌的得力幹將裴行儉一下子貶到了高昌,削掉了長孫無忌的羽翼。當然裴行儉貶官後在當地整頓邊防,屢敗突厥,成就了名將的威名,這是後話了。
事情到這裏,算是僵住了,與其說是廢後問題,不如說是一大批被門閥士族壓製的寒門官員,在廢後的名義下大膽地造反了。一連幾天,朝堂之上爭論不斷,長孫無忌一派人少但權重,李義府一派人多而權輕,雙方陷入了僵持。這時候,又一個人意外地加入了,這個人就是在貞觀時期打了一堆勝仗的名將李績。
李績為什麽要幫武則天,原因很簡單,李績戰功卓著,卻也因為出身低微,在李世民在位時一直遭到壓製,論地位遠不能與李靖、侯君集等人相比。唐太宗臨終前還對李績不放心,將李績貶出京城,又囑咐唐高宗即位後立刻將李績召回,以收攬李績之心。但長孫無忌掌權,李績一直不得抱負,連他的兵權也被長孫無忌收掉,所以藉機和長孫無忌唱對台戲,也就很正常了。他的加入,成了壓倒天平的最後一根稻草。李績公開宣稱:“這是陛下家事,臣子無權過問。”一句話,堵住了所有人的嘴,後麵的事情就順理成章了:九月初三,一直反對廢後的重臣褚遂良被貶,廢後不可逆轉。十月十二日,王皇後正式被廢,31歲的武則天,從此母儀天下。而長孫無忌一派在這場鬥爭裏,遭到了沉重打擊,褚遂良、裴行儉等重臣相繼遭逐。唐高宗也藉機確立了自己的絕對權威。長孫無忌也算識趣,此後幾年,他很少再介入朝政,反而埋頭著書,以圖藉此避禍,但禍終究還是避不了。褚遂良、上官儀等長孫一脈的重臣,在之後幾年陸續被清除,到了公元659年,有人舉報長孫無忌勾結太子謀反,禮部尚書許敬宗幾次強烈要求追查,大批寒門官員紛紛跟風彈劾。眾議洶洶之下,唐高宗在沒有任何真憑實據的情況下,將長孫無忌發配到四川,隨後褚遂良的官職被撤,長孫無忌的子女被流放嶺南,長孫無忌本人自縊而死。一代名臣,就此謝幕,當然,導演就是武則天。
在這個過程裏,給武則天出力最多的兩個人,一個是前麵的李義府,一個是後來追查長孫無忌案件的許敬宗。這兩個人的共同特點,就是會投機,都是出身寒門,身後的名聲也都是“奸臣”。說奸臣,一點都不冤枉李義府,他本人就是個偽善小人,人品也極其卑劣,“笑裏藏刀”的成語就是由他而來。後來他專好貪汙腐敗,與兒女合夥賣官鬻爵,各類官職明碼標價,僅借他母親病逝的機會,就收了200多萬錢的賄賂。但最後終於玩大了,在武則天皇後位置穩固後,因他臭名昭著,找了一條“謀反罪”,於公元666年被流放,死於流放路上。
而另一個“貳臣”許敬宗就值得商榷了。廢後期間,他是緊跟著李義府上奏的人,為人最擅長見風使舵。廢後之爭白熱化期間,唐高宗特意提拔他為禮部尚書,可以說是廢後事件的直接執行者,後來長孫無忌倒黴,也是他窮追猛打的結果,在武則天奪權的道路上,他可以說是開路急先鋒。但這個人卻有另一麵:隋末農民戰爭的時候,他和魏徵一起是竇建德的謀士,後又一道被俘歸唐,魏徵獲得重用後,曾多次大力舉薦他。貞觀年間,他做的最重要一件事就是修史,當時他是著作郎,貞觀一朝的實錄以及隋末農民戰爭的記錄,相當多都是他留下來的。如《隋書》《晉書》《太宗實錄》,皆出自他的手筆,今天依然是研究那段歷史的寶貴資料。他還曾跟隨唐太宗征討高句麗,受命起草詔書。
在唐高宗當政時期,受到重用的許敬宗,做得更多的還是文化工作,當然被詬病的也不少。比如他受命修《姓氏錄》,抬高武則天家族的地位,一直被人稱作小人。但是他的《姓氏錄》打破門第觀念,按照政績功勳來排定姓氏座次,卻是中國歷史的一大進步。從此以後,寒門子弟進入上流社會的大門徹底打開。他在做禮部尚書期間,改革科舉的選拔方法,鼓勵大批寒門學子參政,打破士家大族的壟斷,甚至建議在少數民族聚居區推廣文教,鼓勵少數民族部落子弟學習儒家文化,這對於唐王朝的統一和鞏固,都是有貢獻的。而且許敬宗為人“性謹慎,常掩僚屬之過”。在當時的口碑,確實比李義府好太多。所以比起李義府最後被一腳踢開,他卻終生顯貴,於672年以太子少師身份善終。
不過這個決心不好下,長孫無忌畢竟是朝堂上的大佬,真撕破臉,那就混不下去了,還沒等他下決心,長孫無忌就先和他撕破臉了。李義府為人陰沉,綽號李貓,虛偽小人名聲早就在外,偏偏又因工作上的小事得罪了長孫無忌,長孫無忌眼裏不揉沙子,準備把他貶官到西北去,如果再不賭,就要在老少邊窮地區喝風了,李義府下決心:賭!
他趕緊給唐高宗寫奏章,中心內容一句話:速立武昭儀(武則天)為後,以安兆民之心。這奏章可真是雪中送炭,唐高宗高興地立刻拿給群臣看,接著又把他提拔成中書省侍郎,一個小秘書,搖身一變成了副部級高官。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有了李義府現身說法,朝中一大群寒門出身的官員紛紛上表,要求廢掉王皇後。唐高宗登位後,第一次感到有這麽多人支持他。
但長孫無忌不甘心,他聚攏了裴行儉、褚遂良等大臣,決定聯合上奏,將李義府貶斥。但唐高宗先行一步,在武則天的攛掇下,將長孫無忌的得力幹將裴行儉一下子貶到了高昌,削掉了長孫無忌的羽翼。當然裴行儉貶官後在當地整頓邊防,屢敗突厥,成就了名將的威名,這是後話了。
事情到這裏,算是僵住了,與其說是廢後問題,不如說是一大批被門閥士族壓製的寒門官員,在廢後的名義下大膽地造反了。一連幾天,朝堂之上爭論不斷,長孫無忌一派人少但權重,李義府一派人多而權輕,雙方陷入了僵持。這時候,又一個人意外地加入了,這個人就是在貞觀時期打了一堆勝仗的名將李績。
李績為什麽要幫武則天,原因很簡單,李績戰功卓著,卻也因為出身低微,在李世民在位時一直遭到壓製,論地位遠不能與李靖、侯君集等人相比。唐太宗臨終前還對李績不放心,將李績貶出京城,又囑咐唐高宗即位後立刻將李績召回,以收攬李績之心。但長孫無忌掌權,李績一直不得抱負,連他的兵權也被長孫無忌收掉,所以藉機和長孫無忌唱對台戲,也就很正常了。他的加入,成了壓倒天平的最後一根稻草。李績公開宣稱:“這是陛下家事,臣子無權過問。”一句話,堵住了所有人的嘴,後麵的事情就順理成章了:九月初三,一直反對廢後的重臣褚遂良被貶,廢後不可逆轉。十月十二日,王皇後正式被廢,31歲的武則天,從此母儀天下。而長孫無忌一派在這場鬥爭裏,遭到了沉重打擊,褚遂良、裴行儉等重臣相繼遭逐。唐高宗也藉機確立了自己的絕對權威。長孫無忌也算識趣,此後幾年,他很少再介入朝政,反而埋頭著書,以圖藉此避禍,但禍終究還是避不了。褚遂良、上官儀等長孫一脈的重臣,在之後幾年陸續被清除,到了公元659年,有人舉報長孫無忌勾結太子謀反,禮部尚書許敬宗幾次強烈要求追查,大批寒門官員紛紛跟風彈劾。眾議洶洶之下,唐高宗在沒有任何真憑實據的情況下,將長孫無忌發配到四川,隨後褚遂良的官職被撤,長孫無忌的子女被流放嶺南,長孫無忌本人自縊而死。一代名臣,就此謝幕,當然,導演就是武則天。
在這個過程裏,給武則天出力最多的兩個人,一個是前麵的李義府,一個是後來追查長孫無忌案件的許敬宗。這兩個人的共同特點,就是會投機,都是出身寒門,身後的名聲也都是“奸臣”。說奸臣,一點都不冤枉李義府,他本人就是個偽善小人,人品也極其卑劣,“笑裏藏刀”的成語就是由他而來。後來他專好貪汙腐敗,與兒女合夥賣官鬻爵,各類官職明碼標價,僅借他母親病逝的機會,就收了200多萬錢的賄賂。但最後終於玩大了,在武則天皇後位置穩固後,因他臭名昭著,找了一條“謀反罪”,於公元666年被流放,死於流放路上。
而另一個“貳臣”許敬宗就值得商榷了。廢後期間,他是緊跟著李義府上奏的人,為人最擅長見風使舵。廢後之爭白熱化期間,唐高宗特意提拔他為禮部尚書,可以說是廢後事件的直接執行者,後來長孫無忌倒黴,也是他窮追猛打的結果,在武則天奪權的道路上,他可以說是開路急先鋒。但這個人卻有另一麵:隋末農民戰爭的時候,他和魏徵一起是竇建德的謀士,後又一道被俘歸唐,魏徵獲得重用後,曾多次大力舉薦他。貞觀年間,他做的最重要一件事就是修史,當時他是著作郎,貞觀一朝的實錄以及隋末農民戰爭的記錄,相當多都是他留下來的。如《隋書》《晉書》《太宗實錄》,皆出自他的手筆,今天依然是研究那段歷史的寶貴資料。他還曾跟隨唐太宗征討高句麗,受命起草詔書。
在唐高宗當政時期,受到重用的許敬宗,做得更多的還是文化工作,當然被詬病的也不少。比如他受命修《姓氏錄》,抬高武則天家族的地位,一直被人稱作小人。但是他的《姓氏錄》打破門第觀念,按照政績功勳來排定姓氏座次,卻是中國歷史的一大進步。從此以後,寒門子弟進入上流社會的大門徹底打開。他在做禮部尚書期間,改革科舉的選拔方法,鼓勵大批寒門學子參政,打破士家大族的壟斷,甚至建議在少數民族聚居區推廣文教,鼓勵少數民族部落子弟學習儒家文化,這對於唐王朝的統一和鞏固,都是有貢獻的。而且許敬宗為人“性謹慎,常掩僚屬之過”。在當時的口碑,確實比李義府好太多。所以比起李義府最後被一腳踢開,他卻終生顯貴,於672年以太子少師身份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