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推薦了桓溫的虞翼,從桓溫年輕的時候就和他是好朋友,少年時代,桓溫即“有大誌”,且交友甚廣,與當時的許多知名人物都是好友。他們在一起談論時,經常討論到北方的國土,每到這個時候,桓溫都會格外激動。一次說起西晉滅亡的恥辱,桓溫竟然痛哭流涕,悲不能禁。年輕時代的桓溫,是個十足的“愛國憤青”兼性情中人。而徐州刺史任上的表現卻證明,桓溫不但是“憤青”,而且是一個“奮青”。
說到這個曾經舉薦桓溫的虞翼,對於桓溫的早期人生來說,是一個重要人物,比如早年桓溫與安康公主成婚,就是虞翼做的媒。虞翼對桓溫的推薦,一麵來自他和桓溫的私交,另一個原因是,當時的士族政治,還處於相對清明的上升期。我們今天想到世襲把持大權的“士族”,往往會把它與“腐朽”、“沒落”等字眼聯繫起來,但是在當時,東晉士族,還保持著勃勃上升的朝氣。那一代的士族貴族,多是以天下為己任的賢士,且道德修養和氣度涵養都非常高,後人心嚮往之的“魏晉風度”,在這時期是一個高峰期。在國家大計方麵,士族們更以舉薦人才、尊重賢良為榮,這種相對清明的士族政治環境,讓桓溫可以迅速冒頭。桓溫在徐州大展拳腳的時候,虞翼過世了,按說一個欣賞自己的人去世,對桓溫來說不是什麽好事,但這個人的死,再次給了桓溫機會。虞翼生前擔任的職務,是荊州刺史,這個職務在當時位高權重,既占有物產豐富的荊州地區,又要擔負抗擊北方政權入侵、保衛國家的責任,可以說是當時東晉的“最牛刺史”。最牛的官,自然要找最牛的人來擔任,按照東晉時代士族的規矩,上一代官員去世了,下一個繼承人,直接從他家族的子孫裏選擇直係親屬,主要是兒子來繼承。當時晉安帝意圖讓虞翼的兒子虞愛之接任,然而眾多士族大臣卻極力反對。比如當時擔任中書監的何充,就連續7次向晉安帝上奏,認為如果僅僅為了遵循家族繼承的法則,讓一個毛頭小夥子擔任這樣重大的職責,這不僅是對他本人不負責,更是拿國家的前途命運開玩笑。最後在眾多士族貴族的堅持下,在徐州任上頗有建樹的桓溫,正式被任命為荊州刺史,這個官職非同小可,全稱是“安西將軍,都督荊雍六州軍事,領護南蠻校尉,荊州刺史”。也就是說,這時候的桓溫,已經不再是個簡單的地方官,而是總領了東晉最重要的邊鎮荊州的民事、司法、軍務等所有大權。如此重大的職務,卻通過這樣簡單方式得到了。這時期的東晉士族,在政治氛圍上,確實也可見其清明向上。
【二】
桓溫擔任荊州刺史的時間,是公元346年,這一年的他34歲,正是一個政治家風華正茂的時代,他繼續自己的“奮青”之路。在他到任之前,任何一任荊州地方官,主要的施政方略,大多都是圍繞怎樣加強荊州的防務,桓溫到任後,立刻提出了一個瘋狂的想法——主動進攻。桓溫認為,當時東晉的北麵,是羯族梟雄石勒建立的後趙政權,這個政權在當時的中國北方屬於最強,東晉的東麵,是氐族人李氏建立的成漢政權。這時候偏安東南的東晉政權,在它的正北麵和正西麵,都麵臨著強敵,一旦對方聯合攻擊,腹背受敵的東晉,就會變得非常危險,無論怎樣加強防禦,都無法長期持久。對比後來的南宋政權就知道了,南宋晚期,對於防禦蒙古軍入侵不可謂不努力,鐵壁堅城的釣魚城,甚至創造了擊斃蒙古可汗的戰功,而血肉鑄就的荊襄防線,更讓天下無敵的蒙古大軍付出了沉重代價。但是,當南宋西麵的大理被攻克後,腹背受敵的南宋,立刻全線崩潰。東晉當時的邊防形勢,和南宋差不多,甚至可以說更糟糕,因為東晉在人口、兵源,還有最關鍵的經濟實力上,都遠遠不如後來的南宋。這個危險的戰略漏洞,被到任荊州的桓溫一眼發現了。
桓溫不但發現問題,還要解決問題,北麵的石勒和西麵的成漢,東晉至少要解決掉其中一個。桓溫的主張是“先易後難”,也就是對北麵石勒政權以防禦為主,集中力量,消滅盤踞在四川的成漢政權。他的奏議一出,立刻使東晉滿朝譁然。自古以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是中國人的共識,北麵的石勒政權,統治區域為平原,從地理角度說更容易攻打;西麵的成漢政權,有四川盆地的天險庇護,就是三國時候的劉備,也是費盡心機,耍詐才得以進去的。桓溫的這個主張,表麵看是不合常理的。對此,桓溫陳述了自己的主張,他認為北方的石勒,這時期仍然處於政權的上升階段,軍事力量強大,在統治區域裏也很有政治手腕,很會收攬北方民心,不是一時可以戰勝的。而四川的成漢則不同,這時候的成漢政權,已經日益腐朽,和四川百姓離心離德,正是消滅它的最好機會。雖然出身貴族,但這時候的桓溫,已經很懂人心向背的道理。
但東晉大多數士族是不懂的,因此桓溫的奏議,遭到了許多大臣的反對,包括當年舉薦桓溫的何充,關鍵時刻,桓溫兒時的另一個朋友,當時的名臣劉炎,堅決地站在了桓溫的一邊。此時劉炎正得晉安帝的寵信,說話很有分量,他認為桓溫的主張是可行的,甚至對晉安帝說“觀其蒲博,不必勝,則不為”。他這句話真可謂說到了桓溫心裏,桓溫打仗最主要的特點就是謀而後動,沒有百分百的把握,他絕對不會打。
說到這個曾經舉薦桓溫的虞翼,對於桓溫的早期人生來說,是一個重要人物,比如早年桓溫與安康公主成婚,就是虞翼做的媒。虞翼對桓溫的推薦,一麵來自他和桓溫的私交,另一個原因是,當時的士族政治,還處於相對清明的上升期。我們今天想到世襲把持大權的“士族”,往往會把它與“腐朽”、“沒落”等字眼聯繫起來,但是在當時,東晉士族,還保持著勃勃上升的朝氣。那一代的士族貴族,多是以天下為己任的賢士,且道德修養和氣度涵養都非常高,後人心嚮往之的“魏晉風度”,在這時期是一個高峰期。在國家大計方麵,士族們更以舉薦人才、尊重賢良為榮,這種相對清明的士族政治環境,讓桓溫可以迅速冒頭。桓溫在徐州大展拳腳的時候,虞翼過世了,按說一個欣賞自己的人去世,對桓溫來說不是什麽好事,但這個人的死,再次給了桓溫機會。虞翼生前擔任的職務,是荊州刺史,這個職務在當時位高權重,既占有物產豐富的荊州地區,又要擔負抗擊北方政權入侵、保衛國家的責任,可以說是當時東晉的“最牛刺史”。最牛的官,自然要找最牛的人來擔任,按照東晉時代士族的規矩,上一代官員去世了,下一個繼承人,直接從他家族的子孫裏選擇直係親屬,主要是兒子來繼承。當時晉安帝意圖讓虞翼的兒子虞愛之接任,然而眾多士族大臣卻極力反對。比如當時擔任中書監的何充,就連續7次向晉安帝上奏,認為如果僅僅為了遵循家族繼承的法則,讓一個毛頭小夥子擔任這樣重大的職責,這不僅是對他本人不負責,更是拿國家的前途命運開玩笑。最後在眾多士族貴族的堅持下,在徐州任上頗有建樹的桓溫,正式被任命為荊州刺史,這個官職非同小可,全稱是“安西將軍,都督荊雍六州軍事,領護南蠻校尉,荊州刺史”。也就是說,這時候的桓溫,已經不再是個簡單的地方官,而是總領了東晉最重要的邊鎮荊州的民事、司法、軍務等所有大權。如此重大的職務,卻通過這樣簡單方式得到了。這時期的東晉士族,在政治氛圍上,確實也可見其清明向上。
【二】
桓溫擔任荊州刺史的時間,是公元346年,這一年的他34歲,正是一個政治家風華正茂的時代,他繼續自己的“奮青”之路。在他到任之前,任何一任荊州地方官,主要的施政方略,大多都是圍繞怎樣加強荊州的防務,桓溫到任後,立刻提出了一個瘋狂的想法——主動進攻。桓溫認為,當時東晉的北麵,是羯族梟雄石勒建立的後趙政權,這個政權在當時的中國北方屬於最強,東晉的東麵,是氐族人李氏建立的成漢政權。這時候偏安東南的東晉政權,在它的正北麵和正西麵,都麵臨著強敵,一旦對方聯合攻擊,腹背受敵的東晉,就會變得非常危險,無論怎樣加強防禦,都無法長期持久。對比後來的南宋政權就知道了,南宋晚期,對於防禦蒙古軍入侵不可謂不努力,鐵壁堅城的釣魚城,甚至創造了擊斃蒙古可汗的戰功,而血肉鑄就的荊襄防線,更讓天下無敵的蒙古大軍付出了沉重代價。但是,當南宋西麵的大理被攻克後,腹背受敵的南宋,立刻全線崩潰。東晉當時的邊防形勢,和南宋差不多,甚至可以說更糟糕,因為東晉在人口、兵源,還有最關鍵的經濟實力上,都遠遠不如後來的南宋。這個危險的戰略漏洞,被到任荊州的桓溫一眼發現了。
桓溫不但發現問題,還要解決問題,北麵的石勒和西麵的成漢,東晉至少要解決掉其中一個。桓溫的主張是“先易後難”,也就是對北麵石勒政權以防禦為主,集中力量,消滅盤踞在四川的成漢政權。他的奏議一出,立刻使東晉滿朝譁然。自古以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是中國人的共識,北麵的石勒政權,統治區域為平原,從地理角度說更容易攻打;西麵的成漢政權,有四川盆地的天險庇護,就是三國時候的劉備,也是費盡心機,耍詐才得以進去的。桓溫的這個主張,表麵看是不合常理的。對此,桓溫陳述了自己的主張,他認為北方的石勒,這時期仍然處於政權的上升階段,軍事力量強大,在統治區域裏也很有政治手腕,很會收攬北方民心,不是一時可以戰勝的。而四川的成漢則不同,這時候的成漢政權,已經日益腐朽,和四川百姓離心離德,正是消滅它的最好機會。雖然出身貴族,但這時候的桓溫,已經很懂人心向背的道理。
但東晉大多數士族是不懂的,因此桓溫的奏議,遭到了許多大臣的反對,包括當年舉薦桓溫的何充,關鍵時刻,桓溫兒時的另一個朋友,當時的名臣劉炎,堅決地站在了桓溫的一邊。此時劉炎正得晉安帝的寵信,說話很有分量,他認為桓溫的主張是可行的,甚至對晉安帝說“觀其蒲博,不必勝,則不為”。他這句話真可謂說到了桓溫心裏,桓溫打仗最主要的特點就是謀而後動,沒有百分百的把握,他絕對不會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