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為嚴重的是,西漢帝國這時期也沒逃過封建社會的固有經濟規律——土地兼併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貧富差距不可避免,大量的新富階層開始兼併土地,無地農民日益增多。世人都津津樂道漢武帝執政晚期的農民起義,實際上從漢景帝在位的晚期開始,就不斷發生無地佃農造反的事情。與此同時,西漢特權階層過多,無論是地方諸侯還是功臣勛貴,都享有免稅的特權,更享有在地方上收稅的權力,國家每年的生產稅收,相當程度都落在了他們的手裏。所以,在漢帝國府庫充盈的外表下,掩蓋的是稅收效率低下,國家稅收與貧富分布嚴重脫節的現實,這些現實都是漢帝國的“內憂”,一旦爆發出來,就是國家尾大不掉的腫瘤問題。
人難以想像的是,比起後世的封建王朝,此時西漢帝國的貨幣政策相當不成熟。西漢帝國的貨幣政策,從建國早期就製定得極其粗簡,即使是漢文帝這樣的明君,也做過允許寵臣鄧通私人鑄造貨幣的傻事,後來雖然被漢景帝叫停,但是此時西漢帝國流通的貨幣,可以說五花八門,既有中央發行的貨幣,也有地方諸侯國發行的貨幣。從漢高祖劉邦在位開始,南方的吳國等諸侯國,就有私人鑄造貨幣的權力,後來雖然經過七國之亂,諸侯勢力遭到嚴厲打擊,諸侯的鑄幣權收歸中央,但是諸侯私自開採境內銅山,用以鑄造貨幣的事情屢禁不止。到了漢武帝在位時期,國家貨幣的另一問題就是假幣泛濫。漢朝早期的貨幣外形簡單,容易仿造,外加對山澤礦場限製比較少,不要說諸侯貴族們,就是普通的不法商人,也很容易仿造出以假亂真的錢幣。貨幣駁雜的結果,就是國家對國民經濟控製能力的下降。
所以,當我們說起漢武帝即位早期的政治局麵時,必須看到,他繼承的,既有祖先留給他的豐厚遺產,也有一大堆麻煩,漢武帝即位早期的中國,是一個經濟繁榮,生活富庶的中國,同樣也是一個貧富分化日益嚴重,土地矛盾浮出水麵,國家對國民經濟的控製力日益虛弱,經濟製度和稅收體係漏洞百出,混亂不堪的中國。這樣的中國,在承平時代,或許還能維持一段時間的表麵繁榮,但是如果國家稍有變故,就很可能是國民經濟體係的全麵崩潰,漢武帝即位早期的國民經濟困局,其實正是為這一切買單。
所以擺在漢武帝麵前的問題,不隻是反擊匈奴的戰爭,一統國家的夢想,更重要的,是對國民經濟的全麵整合,整合的辦法也隻有一個——改革。
【二】
漢武帝的經濟改革,真正起於公元前120年,改革的動因,最初是為了給公元前119年那場對匈奴的大遠征籌款,屬於“救急”策略,既然要救急,自然就要對準利益最豐厚的部門:鹽鐵。這場改革也有一個名字:鹽鐵官營。
在當時,鹽鐵行業就相當於今天的石油、礦產行業,屬於掌握國民經濟命脈的暴利行業。冶鐵行業自不必說,需求量大,市場穩定,在漢朝休養生息下,完全可以謀取重利。至於食鹽行業,在封建社會,這更是一本萬利的高利潤行業,煮鹽的成本極低,食鹽又是老百姓的日用品,屬於完全的賣方市場,甚至每年食鹽的“定價權”,也都操縱在富商大賈手裏。對於這兩個暴利行業,先前政府所得的稅收極其有限,而且憑此行業致富的富商們,也早與官府甚至地方豪強勾連,有些人本身就是地方豪強,甚至中央的官員,也有人每年從中取得巨額利潤分成。所以多年以來,政府基本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徹底“無為”而治。
到了這時候,“無為”是不行了。這時期漢帝國對匈奴的戰爭連年開支巨大,早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偏偏這一年禍不單行,黃河暴發了百年不遇的洪水,關中地區又遭到蝗災,政府連賑災的錢都拿不出來,甚至隻能向長安當地的富戶告貸。如此捉襟見肘的情況,自然要有所動作,利益巨大的鹽鐵業,就成了漢武帝開刀的對象。
開刀的決心好下,怎麽開刀是難題。鹽鐵業利益巨大,上上下下早成了一個利益集團,國家不是我的,可鹽鐵的利益是我的,現在讓我舍小家就大家,你憑什麽?所以上至中央官員,下至各地商人,一旦國家要開刀,肯定會立刻抱成團,誓把“自由經營”進行到底。如此鐵板一塊,不講點方式方法肯定是不行的。
萬幸的是,漢武帝身邊,此時有一個會講方式方法的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桑弘羊。
作為名垂青史的改革家,桑弘羊在當時卻被看成“叛徒”,因為他本身就是商人家族出身。作為從商人體係內走出來的人,他最清楚裏麵的門道。早在13歲,桑弘羊就“入侍宮中”,這個人最大的優點就是腦子管用,會算。先是會算帳,大小的財政開支用度,他轉轉腦子就算得清清楚楚,記憶力也好得很,特別是跟數字有關的事物,給他說一遍就過目不忘。漢武帝開始注意他,是在即位的早期,他作為宮中的“侍中”,即漢武帝的“秘書”,能夠清楚地推斷出國家每天各項活動的開支,甚至能夠指出哪些開支可以避免,哪些開支不可避免。比如在閩越國侵擾東甌國,漢武帝發兵幹涉的時候,桑弘羊遠在千裏之外的長安城,卻清楚地推算出前線軍隊每天的財物用度,以及最終的財政預算,事後與實際支出核對,竟然分毫不差,此時的桑弘羊年僅15歲,放在今天,也是一個絕對的數學神童。
人難以想像的是,比起後世的封建王朝,此時西漢帝國的貨幣政策相當不成熟。西漢帝國的貨幣政策,從建國早期就製定得極其粗簡,即使是漢文帝這樣的明君,也做過允許寵臣鄧通私人鑄造貨幣的傻事,後來雖然被漢景帝叫停,但是此時西漢帝國流通的貨幣,可以說五花八門,既有中央發行的貨幣,也有地方諸侯國發行的貨幣。從漢高祖劉邦在位開始,南方的吳國等諸侯國,就有私人鑄造貨幣的權力,後來雖然經過七國之亂,諸侯勢力遭到嚴厲打擊,諸侯的鑄幣權收歸中央,但是諸侯私自開採境內銅山,用以鑄造貨幣的事情屢禁不止。到了漢武帝在位時期,國家貨幣的另一問題就是假幣泛濫。漢朝早期的貨幣外形簡單,容易仿造,外加對山澤礦場限製比較少,不要說諸侯貴族們,就是普通的不法商人,也很容易仿造出以假亂真的錢幣。貨幣駁雜的結果,就是國家對國民經濟控製能力的下降。
所以,當我們說起漢武帝即位早期的政治局麵時,必須看到,他繼承的,既有祖先留給他的豐厚遺產,也有一大堆麻煩,漢武帝即位早期的中國,是一個經濟繁榮,生活富庶的中國,同樣也是一個貧富分化日益嚴重,土地矛盾浮出水麵,國家對國民經濟的控製力日益虛弱,經濟製度和稅收體係漏洞百出,混亂不堪的中國。這樣的中國,在承平時代,或許還能維持一段時間的表麵繁榮,但是如果國家稍有變故,就很可能是國民經濟體係的全麵崩潰,漢武帝即位早期的國民經濟困局,其實正是為這一切買單。
所以擺在漢武帝麵前的問題,不隻是反擊匈奴的戰爭,一統國家的夢想,更重要的,是對國民經濟的全麵整合,整合的辦法也隻有一個——改革。
【二】
漢武帝的經濟改革,真正起於公元前120年,改革的動因,最初是為了給公元前119年那場對匈奴的大遠征籌款,屬於“救急”策略,既然要救急,自然就要對準利益最豐厚的部門:鹽鐵。這場改革也有一個名字:鹽鐵官營。
在當時,鹽鐵行業就相當於今天的石油、礦產行業,屬於掌握國民經濟命脈的暴利行業。冶鐵行業自不必說,需求量大,市場穩定,在漢朝休養生息下,完全可以謀取重利。至於食鹽行業,在封建社會,這更是一本萬利的高利潤行業,煮鹽的成本極低,食鹽又是老百姓的日用品,屬於完全的賣方市場,甚至每年食鹽的“定價權”,也都操縱在富商大賈手裏。對於這兩個暴利行業,先前政府所得的稅收極其有限,而且憑此行業致富的富商們,也早與官府甚至地方豪強勾連,有些人本身就是地方豪強,甚至中央的官員,也有人每年從中取得巨額利潤分成。所以多年以來,政府基本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徹底“無為”而治。
到了這時候,“無為”是不行了。這時期漢帝國對匈奴的戰爭連年開支巨大,早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偏偏這一年禍不單行,黃河暴發了百年不遇的洪水,關中地區又遭到蝗災,政府連賑災的錢都拿不出來,甚至隻能向長安當地的富戶告貸。如此捉襟見肘的情況,自然要有所動作,利益巨大的鹽鐵業,就成了漢武帝開刀的對象。
開刀的決心好下,怎麽開刀是難題。鹽鐵業利益巨大,上上下下早成了一個利益集團,國家不是我的,可鹽鐵的利益是我的,現在讓我舍小家就大家,你憑什麽?所以上至中央官員,下至各地商人,一旦國家要開刀,肯定會立刻抱成團,誓把“自由經營”進行到底。如此鐵板一塊,不講點方式方法肯定是不行的。
萬幸的是,漢武帝身邊,此時有一個會講方式方法的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桑弘羊。
作為名垂青史的改革家,桑弘羊在當時卻被看成“叛徒”,因為他本身就是商人家族出身。作為從商人體係內走出來的人,他最清楚裏麵的門道。早在13歲,桑弘羊就“入侍宮中”,這個人最大的優點就是腦子管用,會算。先是會算帳,大小的財政開支用度,他轉轉腦子就算得清清楚楚,記憶力也好得很,特別是跟數字有關的事物,給他說一遍就過目不忘。漢武帝開始注意他,是在即位的早期,他作為宮中的“侍中”,即漢武帝的“秘書”,能夠清楚地推斷出國家每天各項活動的開支,甚至能夠指出哪些開支可以避免,哪些開支不可避免。比如在閩越國侵擾東甌國,漢武帝發兵幹涉的時候,桑弘羊遠在千裏之外的長安城,卻清楚地推算出前線軍隊每天的財物用度,以及最終的財政預算,事後與實際支出核對,竟然分毫不差,此時的桑弘羊年僅15歲,放在今天,也是一個絕對的數學神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