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拾呂後留下的爛攤子的人,是在平定呂氏之亂後登基的漢文帝劉恆,以及當年說服南越歸順的“最佳龍套”——陸賈。


    作為西漢歷代君王裏最能“忍”的皇帝,劉恆在即位之後,隨即更改了對南越的國策,採取了懷柔政策。他先是主動派人重新修繕了趙佗家的祖墳,接著放鬆了對南部邊境的管束,主動放還戰爭中的南越俘虜,發出和平信號。趙佗也識趣,放鬆了對漢朝邊境的襲擾,並主動送回了大量擄掠到南越的人口。但真正解決問題的人,卻還是趙佗的老熟人——陸賈。


    公元前179年,陸賈再次臨危受命,作為西漢帝國的使臣出使南越,比起上次的走過場來,這次西漢帝國的動靜格外大,出動了上百人規模的使團,更帶有大量的糧食、穀物、絲綢、禮品。比起當年的“囂張”來,趙佗這次的態度很客氣,以隆重的禮節款待了漢朝使團。但是在談判條件上,卻比當年更加硬氣,起初他堅決拒絕取消帝號,一心要和漢帝國做“友好鄰邦”,而且擺出“不服就接著打”的氣概來,帶著陸賈參觀自己的閱兵儀式,炫耀其武力強大。關鍵時刻,陸賈還是一句話,擊碎了趙佗的心理防線:“大王威武,卻無內憂乎?”事實確為陸賈言中,趙佗與西漢開戰,看似連戰連捷、威風八麵,但南越本地的生產也遭到破壞,尤其是徵調大量越族人從軍當兵,更激起了越人反抗。而作為一個漢人,趙佗更深知漢朝的實力,一旦西漢王朝不顧一切開動戰爭機器,調動全國兵力南下,南越固然有地理優勢,卻最終是難以抵擋的,所以見好就收,才是唯一選擇。


    趙佗果然見好就收了,借著西漢帝國的和平態度,趙佗順水推舟取消了帝號,而且這次雙方的關係更加明晰:南越國必須在每年春秋兩季派使者朝見漢朝皇帝,並且以異姓諸侯國身份接受漢朝皇帝的詔令。在之後終趙佗一生,雙方都遵守了這個約定。


    在重歸西漢版圖之後,趙佗把人生最後的精力,都放到開發嶺南大地上,他繼續加強與西漢王朝的貿易往來,引進中原先進的農業技術,在嶺南鼓勵開荒。尤其重要的是,他實行獎勵生育和鼓勵漢越兩族通婚的政策,消除了民族矛盾,促進了民族融合,使蠻荒的廣東、廣西地區繼續高速發展。到了漢武帝時期,廣東大地已經出現了“阡陌縱橫,民居安樂”的局麵。公元前137年,97歲的趙佗溘然長逝,這位對嶺南大地開發做出卓越貢獻的人物,至今在南中國享有極高的聲譽。廣東、廣西等地都保留著紀念他的祠堂。甚至1000多年後的越南陳氏王朝,也追認他為“開天體道聖武神哲皇帝”。


    而對於西漢帝國來說,漢高祖、漢文帝兩代與南越國的和戰,對於整個西漢帝國的對外政策也有深遠影響。漢帝國消弭了帝國南部版圖的潛在威脅,鞏固了對於嶺南大地的主權與統治,從此,漢帝國可以騰出手來,全力解決帝國麵臨的兩大問題:匈奴入侵與諸侯尾大不掉。


    第十章 衛霍如何敗匈奴


    要問西漢歷史上哪一場戰爭在今天的知名度最高,恐怕當屬公元前133年開始的西漢王朝反擊匈奴的戰爭。從馬邑山誘敵戰的失敗,再到收河套、平河西、戰漠北、通西域,匈奴越戰越弱,漢軍越戰越強,最終一雪白登之恥,打出了大漢民族的輝煌武功,使華夏文明第一次跨過長城的界限,從此遠播四方。影響世界的“漢文化圈”,中華民族“天朝上國”的地位,皆是自此開始。其臥薪嚐膽之艱辛,浴血奮戰之曲折動盪,結局之盪氣迴腸,令無數後人今天依舊津津樂道。諸多將星的名號,今日依然流光溢彩。


    “知名度”高,話題當然也就多,比如西漢的抗匈名將問題,自古以來“武無第二”,關於誰的戰功最輝煌,能力最強,千載之下一直眾說紛紜。說到諸位名將的“知名度”,恐怕最高的不是屢立戰功的衛青、霍去病,相反卻是一生難封侯的老將李廣。李廣在世的時候,綽號就叫飛將軍,是匈奴人敬畏的戰神。其過世之後,司馬遷寫《史記》時,以極其動容的筆觸描寫其扼腕的命運,千載之下一直引人同情,甚至唐朝大詩人王維也揮毫寫下“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難封緣數奇”的感嘆。一直到今天,關於李廣是不是西漢抗匈第一名將的說法,一直是網際網路上討論的話題。相當多的觀點認為,在當時西漢諸將中,衛青不過是沾了他是漢武帝小舅子的光,霍去病也隻是沾了他是衛青外甥的光,至於軍事才能,二人不過是中上之資,所謂戰功,更多的是運氣,真正最強悍的將領,唯屬李廣。


    而真正審視西漢反擊匈奴的全過程,我們卻不得不得出結論:世人的同情固然值得尊重,但真正的戰爭,結局卻是冷冰冰的。在當時漢匈雙方軍事條件下,有能力打勝仗的將領很多,但真正有能力領導漢軍扭轉戰局,完成反擊匈奴大業的人,卻隻有衛青、霍去病舅甥,在那一代的軍將中,他們的身份無與倫比,作用更無可替代。在這一條上,司馬遷個人的感情色彩,王維的悲傷感嘆,雖可引起共鳴,但在軍事上是不靠譜的。


    且去看看,西漢打匈奴,究竟是一個怎樣的過程。


    【一】


    要了解衛青、霍去病舅甥的重要性,首先需要正視一個問題,在漢武帝發動對匈奴反擊之前,漢朝為什麽打不過匈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不容青史盡成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嶔並收藏不容青史盡成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