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王在對商鞅進行了短暫清算後,很快又開始了銳意進取。在他即位的早期,曾經驅逐中原各國滯留在秦國的賓客,但他很快意識到了錯誤,開始大量招攬六國裏麵的人才。比起秦孝公隻用了一個商鞅,這時期的秦惠王,身邊是人才薈萃,外交家張儀、公孫衍,名將魏章、司馬錯、甘茂,都在這時期大放光彩。秦國在馬陵之戰後,趁著魏國衰弱的機會,也得以繼續東進,奪取了魏國的上郡,上郡的奪取,使從關中平原進入中原的黃金通道,從此牢牢地抓在了秦國的手中。
比起這時期的秦惠王,晚年的齊威王遜色了很多。齊威王雖然戰勝了魏國,但是齊國的君臣似乎更滿足於列國對齊國的尊奉,至於開疆拓土,獲得戰略要地這些事情,齊國人的興趣不大。齊國君臣的觀念,依然還停留在春秋時期的“爭霸時代”上,認為隻要獲得大家表麵上尊重的霸主地位,就恢復祖先的榮光了。這種滯後的觀念,成為齊國沒有趁馬陵之戰的勝利,趁勢崛起的一大關鍵要素。
從個人品德上說,開創齊國霸業的齊威王,與此時的兩代秦國君主秦孝公、秦惠王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信用人才。齊威王在位的時候,大量選拔賢才,利用稷下學宮招募英傑。但是秦國的用人,卻更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秦國與齊國最大的區別,就是秦國是一個新興國家,沒有道德上的觀念束縛,更沒有舊製度的束縛,所以在用人上,秦國可以不拘一格,廣招人才。齊國在這一點上就差得遠了,齊國畢竟是一個從舊奴隸製國家內部脫胎而出的封建製國家,這樣的國家性質,導致他們在轉型的時候,不可避免地帶有舊時代的種種痕跡,齊國人的宗族觀念、門第觀念,比起秦國人來是更重的。如此種種,使得齊威王晚年享受霸主身份的榮耀期,成了齊秦兩大國國力迅速拉大的重要時期。
公元前319年,齊威王病故,其子辟疆即位,就是歷史上的齊宣王。就是在這個時候,齊國與秦國之間國力上的差距,已經顯而易見了。而聯合各諸侯國實力的合縱運動也已經興起,齊宣王在位的第一年,六國就發起了合縱運動,推舉楚懷王為縱約長,西進攻打秦國。但楚國和齊國對此都持觀望態度。結果隻有韓趙魏三家兵臨函穀關,戰鬥的結果,是韓趙魏三國被殺得大敗,僅遭斬首的就有82000多人,秦國強大的實力,讓本來還沉迷在霸主身份中的齊宣王猛醒了,他必須要作出應對。
【二】
在秦惠王第一次擊敗六國合縱之後,齊宣王終於開始意識到強秦的威脅。此時的秦國,不再是齊威王晚年被打得落荒而逃,不得不遣使謝罪的秦國,他們實力膨脹速度之快,是超出齊國人理解的。
齊國此時也有自己的優勢,齊國的優勢是他“中原諸侯”身份。對於中原諸侯來說,齊國要的不過是霸主的榮耀,秦國要的,卻是你的國土和政權,這一點的差別,使當時大部分的諸侯國,在感情上都還是倒向齊國這一邊的。齊宣王登基初期,還是延續了其父“會盟諸侯”的政策,經常和韓國、魏國、趙國舉行會盟,接受他們的朝拜,期間和楚國以及魏國都發生過戰爭。但是秦國的強大,使齊宣王在公元前313年做出了聯合楚國的重要決定。
這時期的楚國,在版圖上也處於一個極盛時期,楚國此時已經完全占有了江東地區,吞併了越國故地,此時楚國地廣人多,可以募集百萬大軍,而此時的齊國,又擁有富庶的經濟條件,兩家一個有人,一個有錢,自然一拍即合。公元前313年,齊宣王和楚懷王舉行會盟,結成同盟共同對付秦國。但這個如意算盤,卻很快被秦惠王給打散了,秦惠王隻派來了一個張儀,憑藉巧舌如簧,以六百裏土地作誘餌,就讓楚懷王輕易背盟,撕毀了和齊國的盟約。惱怒之下的齊宣王,反而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抉擇,他主動聯絡秦國,提出結盟共同對付楚國,這個願望在第二年就實現了。楚國在撕毀了和齊國的協議後,才知道被秦國忽悠了,所謂秦國許諾的六百裏土地,完全就是哄你玩的。盛怒之下的楚懷王發兵8萬攻打秦國,在丹陽與秦國名將魏章部鏖戰,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原先的盟友齊國竟然也出現在秦國陣營裏,和秦國一道將楚國殺得大敗。齊宣王出了氣,但出氣的後果卻是嚴重的,齊國和楚國之間的聯盟就此破裂,而兩家誰都沒有力量單獨抗衡秦國,齊宣王和秦國聯合大敗楚國的結果,就是秦國趁機奪取了楚國在藍田境內的土地,齊宣王忙活一場,兩手空空。
通過和秦國的接觸,齊宣王真正意識到秦國的強大,讓他感慨萬分的,就是六國的人才怎麽都跑到秦國去了。為了能夠招攬人才,齊宣王加大了對稷下學宮的投入,結果諸子百家的英傑在此薈萃,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的各路代表,都曾在稷下學宮遊學過,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儒家傑出的思想家孟子。孟子初到齊國時,曾經非常興奮,他對外宣告說:“管仲隻讓齊國成為了霸主,我要讓齊國統一天下。”對於孟子所堅持的儒家思想,齊宣王卻不感興趣,戰國時代刀兵無情,儒家那一套是不吃香的。孟子在遊學齊國幾年後,最後黯然離開了。比起秦惠王招納的實用型人才,齊宣王身邊的英傑們,學者居多,文化人士居多,他自己也喜歡詩文唱和,但安邦定國的人才,卻鳳毛麟角。
比起這時期的秦惠王,晚年的齊威王遜色了很多。齊威王雖然戰勝了魏國,但是齊國的君臣似乎更滿足於列國對齊國的尊奉,至於開疆拓土,獲得戰略要地這些事情,齊國人的興趣不大。齊國君臣的觀念,依然還停留在春秋時期的“爭霸時代”上,認為隻要獲得大家表麵上尊重的霸主地位,就恢復祖先的榮光了。這種滯後的觀念,成為齊國沒有趁馬陵之戰的勝利,趁勢崛起的一大關鍵要素。
從個人品德上說,開創齊國霸業的齊威王,與此時的兩代秦國君主秦孝公、秦惠王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信用人才。齊威王在位的時候,大量選拔賢才,利用稷下學宮招募英傑。但是秦國的用人,卻更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秦國與齊國最大的區別,就是秦國是一個新興國家,沒有道德上的觀念束縛,更沒有舊製度的束縛,所以在用人上,秦國可以不拘一格,廣招人才。齊國在這一點上就差得遠了,齊國畢竟是一個從舊奴隸製國家內部脫胎而出的封建製國家,這樣的國家性質,導致他們在轉型的時候,不可避免地帶有舊時代的種種痕跡,齊國人的宗族觀念、門第觀念,比起秦國人來是更重的。如此種種,使得齊威王晚年享受霸主身份的榮耀期,成了齊秦兩大國國力迅速拉大的重要時期。
公元前319年,齊威王病故,其子辟疆即位,就是歷史上的齊宣王。就是在這個時候,齊國與秦國之間國力上的差距,已經顯而易見了。而聯合各諸侯國實力的合縱運動也已經興起,齊宣王在位的第一年,六國就發起了合縱運動,推舉楚懷王為縱約長,西進攻打秦國。但楚國和齊國對此都持觀望態度。結果隻有韓趙魏三家兵臨函穀關,戰鬥的結果,是韓趙魏三國被殺得大敗,僅遭斬首的就有82000多人,秦國強大的實力,讓本來還沉迷在霸主身份中的齊宣王猛醒了,他必須要作出應對。
【二】
在秦惠王第一次擊敗六國合縱之後,齊宣王終於開始意識到強秦的威脅。此時的秦國,不再是齊威王晚年被打得落荒而逃,不得不遣使謝罪的秦國,他們實力膨脹速度之快,是超出齊國人理解的。
齊國此時也有自己的優勢,齊國的優勢是他“中原諸侯”身份。對於中原諸侯來說,齊國要的不過是霸主的榮耀,秦國要的,卻是你的國土和政權,這一點的差別,使當時大部分的諸侯國,在感情上都還是倒向齊國這一邊的。齊宣王登基初期,還是延續了其父“會盟諸侯”的政策,經常和韓國、魏國、趙國舉行會盟,接受他們的朝拜,期間和楚國以及魏國都發生過戰爭。但是秦國的強大,使齊宣王在公元前313年做出了聯合楚國的重要決定。
這時期的楚國,在版圖上也處於一個極盛時期,楚國此時已經完全占有了江東地區,吞併了越國故地,此時楚國地廣人多,可以募集百萬大軍,而此時的齊國,又擁有富庶的經濟條件,兩家一個有人,一個有錢,自然一拍即合。公元前313年,齊宣王和楚懷王舉行會盟,結成同盟共同對付秦國。但這個如意算盤,卻很快被秦惠王給打散了,秦惠王隻派來了一個張儀,憑藉巧舌如簧,以六百裏土地作誘餌,就讓楚懷王輕易背盟,撕毀了和齊國的盟約。惱怒之下的齊宣王,反而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抉擇,他主動聯絡秦國,提出結盟共同對付楚國,這個願望在第二年就實現了。楚國在撕毀了和齊國的協議後,才知道被秦國忽悠了,所謂秦國許諾的六百裏土地,完全就是哄你玩的。盛怒之下的楚懷王發兵8萬攻打秦國,在丹陽與秦國名將魏章部鏖戰,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原先的盟友齊國竟然也出現在秦國陣營裏,和秦國一道將楚國殺得大敗。齊宣王出了氣,但出氣的後果卻是嚴重的,齊國和楚國之間的聯盟就此破裂,而兩家誰都沒有力量單獨抗衡秦國,齊宣王和秦國聯合大敗楚國的結果,就是秦國趁機奪取了楚國在藍田境內的土地,齊宣王忙活一場,兩手空空。
通過和秦國的接觸,齊宣王真正意識到秦國的強大,讓他感慨萬分的,就是六國的人才怎麽都跑到秦國去了。為了能夠招攬人才,齊宣王加大了對稷下學宮的投入,結果諸子百家的英傑在此薈萃,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的各路代表,都曾在稷下學宮遊學過,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儒家傑出的思想家孟子。孟子初到齊國時,曾經非常興奮,他對外宣告說:“管仲隻讓齊國成為了霸主,我要讓齊國統一天下。”對於孟子所堅持的儒家思想,齊宣王卻不感興趣,戰國時代刀兵無情,儒家那一套是不吃香的。孟子在遊學齊國幾年後,最後黯然離開了。比起秦惠王招納的實用型人才,齊宣王身邊的英傑們,學者居多,文化人士居多,他自己也喜歡詩文唱和,但安邦定國的人才,卻鳳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