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平常的外表下,卻有不平常的真相。鼓勵老百姓進諫,要求國君虛心納諫,隻是第一步,後麵卻是真正要採納大家的意見,從而推動齊國的各類封建化改革。正是在虛心納諫的過程裏,齊國清除了國家製度中最後的奴隸製殘餘政治,和魏國一樣,廢除了奴隸製的世襲政策,取消了奴隸主階層享有的俸祿,建立了完善的中央集權管理體係。對吏治進行整肅,嚴刑重賞的同時,齊國更製定了完備的法律,形成了封建化中央集權的國家體係。而稷下學宮的設立,其影響恐怕連鄒忌本人也始料不及,稷下學宮成為戰國亂世學者們眼中的樂土,中國文化中自由討論的風氣,正是在這個小小的學宮裏形成,諸子百家的經典論著,也大多完成於這個小小的學宮,與這裏有淵源的學問家,包括孟子、墨子、荀子等幾乎所有的戰國時代文化名人。兩千年風雲之後,王侯霸業早成塵土,稷下學宮所衍生出的古老文化,卻依然在為現代社會所傳承。而即使在當時,稷下學宮也同樣有重要意義:魏國給予人才的,是優厚的俸祿和官位,齊國給予人才的,卻是人格上的尊重與學問上的自由。
而鄒忌在擔任齊國相國期間,做的另一個重要的事情,就是開掘水利工程,在今天的淄博、濟南等地,都有齊國水利工程的遺址,齊國的農業經濟在這時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鄒忌在經濟上的政策,是“恤民養戰”四個字,這時期的齊國,延續了春秋時期就設立的寓兵於農的政策,而且有進一步發展,對於服兵役的家庭,政府給予經濟上的補貼獎勵,提高士兵作戰的積極性。富裕的齊國,在齊威王的勵精圖治下,正在把其豐厚的經濟能力,轉化為強大的軍事戰鬥力。
【二】
齊國的崛起道路,在齊威王在位的中後期逐漸變成了現實。按照《戰國策》的說法,雖然齊威王執政前期,通過廣開言路的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威望,使得韓趙魏等國家紛紛派使者前來朝見,收到了“戰勝於朝廷”的結果。但是國家的力量博弈,“不戰而屈人之兵”,在戰國年代是不現實的,強國的地位,還是要在沙場上見真章。
齊國這時期麵臨的主要對手是魏國,在齊威王在位的大部分時間裏,他的主要對手,是魏國的第三代君主魏惠王。這正是魏國的由盛轉衰期。
魏惠王之前,魏國經過魏武侯長期的擴張,既四麵樹敵,又形成了其橫掃天下的威武。公元前369年,魏惠王派兵與秦國激戰,擊敗了進攻西河的秦穆公,迫使秦穆公撤兵。但在這場戰鬥勝利之後,魏惠王改弦更張,並未乘勝追擊攻滅秦國,相反主動遷都大梁,對西麵的秦國,改為防守為主,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是因為魏國當時嚴峻的外部形勢。作為四戰之地的魏國,其國力勢必承受不起四麵作戰的消耗,要想鞏固霸主的地位,就必須有的放矢,對其中的一麵強敵採取防守政策,集中力量對付相對較弱的對手。在魏惠王眼裏,秦國雖然屢次敗給魏國,但是其民風彪悍,戰爭潛力強大,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平定的,所以抓住機會,先挑相對弱小的對手下手,才是最好的爭霸手段。
魏惠王眼中的比較弱的對手,就是曾是魏國盟友的韓國和趙國。在魏惠王時期,原本韓趙魏三國的鐵桿關係,早已經基本破裂。而魏惠王也把統一三晉大地,兼打壓齊國作為這時期的戰略重點。這以後,魏惠王一度暫停了對外用兵,在西麵修築長城抵禦秦國進犯,嚴守國門,在國內興修水利,發展生產,積累力量。自魏武侯時期開始,魏國生產破壞嚴重、民力疲敝的局麵得以改變,魏國的實力持續增強。在此期間,經過勵精圖治的齊威王,已經成了魏國最主要的敵人。
齊威王與魏惠王的較量,是以失敗開始的。魏惠王東遷大梁後,和齊國發生了多次戰爭,這時候的齊國雖然經過了整頓軍隊,戰鬥力大為提升,卻依舊不是魏國的對手,長期南征北戰的魏軍,在作戰經驗和戰鬥素質上遠遠高於齊國人,何況他們還有一個傑出的軍事統帥——龐涓。這樣強悍的軍隊,除非有神人幫助,否則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打敗的。
而似乎老天爺也在眷顧齊威王,數次敗北於魏國的齊國軍隊,很快就得到了一個可以扭轉他們命運的“神人”——孫武的後人孫臏。
作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兵家,孫臏今天已經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他和魏國統帥龐涓的那段恩怨糾葛,也是後人恆久討論的話題。孫臏和龐涓最早都師從於戰國兵家鬼穀子,孫臏更得到了鬼穀子代為傳授的祖先遺產——《孫子兵法》。作為孫臏師兄的龐涓,因為妒忌孫臏的才華,假意邀請孫臏來魏國發展,事後又翻臉誣陷孫臏通敵,結果害得孫臏被處以“臏刑”,挖去了膝蓋骨,成了終身殘疾。孫臏憑藉他的隱忍,更靠著齊國使臣的幫助,終於逃到了齊國,在得到了齊威王賞識後,被委任為齊國的軍師。
說孫臏是扭轉齊魏戰爭戰局的關鍵人物,不隻因為他的才能,更因為他的作戰方式,恰恰切中了魏國的“死穴”。在齊魏兩國軍隊戰鬥力差距暫時不能拉開的情況下,戰勝魏國的辦法,也就隻有一個:必須要用高出對手一籌的戰略眼光,牽著對手鼻子走,想盡辦法分散敵人兵力,集中自身優勢打殲滅戰。可魏國的主將不是莽夫,而是同樣足智多謀的龐涓,這個狡猾的統帥外加這支彪悍的軍隊,也隻有孫臏能夠對付他。
而鄒忌在擔任齊國相國期間,做的另一個重要的事情,就是開掘水利工程,在今天的淄博、濟南等地,都有齊國水利工程的遺址,齊國的農業經濟在這時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鄒忌在經濟上的政策,是“恤民養戰”四個字,這時期的齊國,延續了春秋時期就設立的寓兵於農的政策,而且有進一步發展,對於服兵役的家庭,政府給予經濟上的補貼獎勵,提高士兵作戰的積極性。富裕的齊國,在齊威王的勵精圖治下,正在把其豐厚的經濟能力,轉化為強大的軍事戰鬥力。
【二】
齊國的崛起道路,在齊威王在位的中後期逐漸變成了現實。按照《戰國策》的說法,雖然齊威王執政前期,通過廣開言路的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威望,使得韓趙魏等國家紛紛派使者前來朝見,收到了“戰勝於朝廷”的結果。但是國家的力量博弈,“不戰而屈人之兵”,在戰國年代是不現實的,強國的地位,還是要在沙場上見真章。
齊國這時期麵臨的主要對手是魏國,在齊威王在位的大部分時間裏,他的主要對手,是魏國的第三代君主魏惠王。這正是魏國的由盛轉衰期。
魏惠王之前,魏國經過魏武侯長期的擴張,既四麵樹敵,又形成了其橫掃天下的威武。公元前369年,魏惠王派兵與秦國激戰,擊敗了進攻西河的秦穆公,迫使秦穆公撤兵。但在這場戰鬥勝利之後,魏惠王改弦更張,並未乘勝追擊攻滅秦國,相反主動遷都大梁,對西麵的秦國,改為防守為主,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是因為魏國當時嚴峻的外部形勢。作為四戰之地的魏國,其國力勢必承受不起四麵作戰的消耗,要想鞏固霸主的地位,就必須有的放矢,對其中的一麵強敵採取防守政策,集中力量對付相對較弱的對手。在魏惠王眼裏,秦國雖然屢次敗給魏國,但是其民風彪悍,戰爭潛力強大,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平定的,所以抓住機會,先挑相對弱小的對手下手,才是最好的爭霸手段。
魏惠王眼中的比較弱的對手,就是曾是魏國盟友的韓國和趙國。在魏惠王時期,原本韓趙魏三國的鐵桿關係,早已經基本破裂。而魏惠王也把統一三晉大地,兼打壓齊國作為這時期的戰略重點。這以後,魏惠王一度暫停了對外用兵,在西麵修築長城抵禦秦國進犯,嚴守國門,在國內興修水利,發展生產,積累力量。自魏武侯時期開始,魏國生產破壞嚴重、民力疲敝的局麵得以改變,魏國的實力持續增強。在此期間,經過勵精圖治的齊威王,已經成了魏國最主要的敵人。
齊威王與魏惠王的較量,是以失敗開始的。魏惠王東遷大梁後,和齊國發生了多次戰爭,這時候的齊國雖然經過了整頓軍隊,戰鬥力大為提升,卻依舊不是魏國的對手,長期南征北戰的魏軍,在作戰經驗和戰鬥素質上遠遠高於齊國人,何況他們還有一個傑出的軍事統帥——龐涓。這樣強悍的軍隊,除非有神人幫助,否則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打敗的。
而似乎老天爺也在眷顧齊威王,數次敗北於魏國的齊國軍隊,很快就得到了一個可以扭轉他們命運的“神人”——孫武的後人孫臏。
作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兵家,孫臏今天已經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他和魏國統帥龐涓的那段恩怨糾葛,也是後人恆久討論的話題。孫臏和龐涓最早都師從於戰國兵家鬼穀子,孫臏更得到了鬼穀子代為傳授的祖先遺產——《孫子兵法》。作為孫臏師兄的龐涓,因為妒忌孫臏的才華,假意邀請孫臏來魏國發展,事後又翻臉誣陷孫臏通敵,結果害得孫臏被處以“臏刑”,挖去了膝蓋骨,成了終身殘疾。孫臏憑藉他的隱忍,更靠著齊國使臣的幫助,終於逃到了齊國,在得到了齊威王賞識後,被委任為齊國的軍師。
說孫臏是扭轉齊魏戰爭戰局的關鍵人物,不隻因為他的才能,更因為他的作戰方式,恰恰切中了魏國的“死穴”。在齊魏兩國軍隊戰鬥力差距暫時不能拉開的情況下,戰勝魏國的辦法,也就隻有一個:必須要用高出對手一籌的戰略眼光,牽著對手鼻子走,想盡辦法分散敵人兵力,集中自身優勢打殲滅戰。可魏國的主將不是莽夫,而是同樣足智多謀的龐涓,這個狡猾的統帥外加這支彪悍的軍隊,也隻有孫臏能夠對付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