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的這則故事,後來一直被認為是臣子“諷諫”的典範,也就是晏子用這樣一種方法,勸導國君輕徭薄賦,愛惜民力,但這個故事卻還隱藏著另一個真相。這時期的齊國,麵臨著所有奴隸製國家在晚期都存在的問題:奴隸逃亡,按春秋時代的律法,要被處以砍腳的酷刑。也就是說在這時期的齊國,奴隸逃亡已經成為一個常態,與之相伴隨的,就是整個奴隸製經濟即將麵臨崩潰。而與此同時,齊國的國君,也麵臨著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在除掉慶豐時立下大功的田桓子。在慶豐覆滅後,田桓子把自己的錢財都分給了民眾,自己閉門謝客,不過問政事。齊景公聞訊後,稱讚說“田桓子真是賢人”,晏嬰卻冷笑說“田桓子比慶豐更可怕,慶豐斂財,田桓子散財,他要買的,是整個齊國”。在田家尚且是蟄伏期時,晏子就已經看到了這個家族的野心。所以,為齊國計,晏子任相國時期,首先在齊國實行了帶有封建化色彩的改革。


    晏嬰的政策,其中核心的一條,就是重新分配土地。在齊景公之前,齊國幾經宗室戰亂,特別是崔杼、慶豐大肆屠殺大臣,導致大量宗室覆滅。晏子則因勢利導,把這些覆滅宗室的土地田畝,大量分配給無地的農民,其中的許多人,就是當年這些宗室名下的奴隸。這樣一來,國家一下子多出了大量的自耕農,可以用來徵收賦稅,國家的財源大大拓展。與此同時,晏子對於管仲時期訂下的“鹽鐵專賣”,也進行了大膽的修改。當時齊國的鹽鐵業,因為奴隸主階層的腐朽不堪,早變成了對老百姓橫徵暴斂的工具,當時的齊國東部,“鹽民”的反抗此起彼伏,晏嬰反其道而行之,把原來由國家壟斷的食鹽生意轉包給私人。這樣一來,老百姓隻要每年向政府繳納一定的“承包費”,就可以進行食鹽貿易,自己的收入增加,國家的收入也大大增加,可謂兩全其美。當然這個政策也帶來了“副作用”,後來涉足此類生意比較多的,正是田氏家族為代表的新興封建主們,他們從中大肆牟利,實力迅速膨脹,這是晏嬰生前沒有看到的。


    晏嬰的這些政策,都帶有很強的封建化色彩,而且他也很注意步步為營,比如重新分配土地,範圍隻限於那些覆滅的家族,不觸及現有家族的利益,因此遭到的反抗不大,反而落下了“愛民”的名聲。而在為官之道上,晏嬰最主要的特點就是“諷諫”。他的領導齊景公,雖然比之前的齊莊公、齊靈公都要強,但從能力上說,與早年的霸主齊桓公相比還相去甚遠,雖然有心計有手段,但是缺點也不少,比如喜歡享樂,經常大興土木,並且沉於女色,對於這些“劣跡”,晏嬰的對待方法就是“正麵不行,側麵來”,從來不正麵和國君發生衝突,相反經常借小事向齊景公進言。比如有一次齊景公正在舉行飲宴,酒過三巡之後,醉醺醺地問晏嬰“我比齊桓公如何”。晏嬰回答“齊桓公的身邊是管仲和鮑叔牙,您的身邊,是弄臣和女人,所以不可比”。又比如一次齊景公大興土木,百姓因苦於徭役不能回家,因此大生怨言,晏嬰就故意在齊景公麵前唱歌“歲已寒矣,而逸不罷,如之何?”結果打動了齊景公,停止了正在興建的工程,如此種種,千百年來史家不絕書,費盡心機的晏嬰,足夠難為了。


    晏嬰的“難為”,也終於得到了回報,在他當政的幾十年裏,特別是齊景公在位的前30年,齊國內政穩定,收入大增,軍事實力增強,到公元前500年晏嬰病故的時候,齊國實力倍增,成為足夠與晉國叫板的強國。


    【三】


    在實力增強之後,齊景公終於不再甘心做“大國”,而是要取代晉楚的地位,成為齊桓公時代那樣的霸國,而齊國最主要的敵人,就是晉國。


    齊國爭霸的第一步,就是歷史上津津樂道的“晏子使楚”。那是公元前544年,齊景公獨攬大權後,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結好南方的楚國。當時的楚國,是齊國在南方的重大威脅,齊桓公時期“齊強楚弱”的形勢已經是過去式,到了齊景公時期,楚國已經步步北進,甚至國土一度和齊國直接接壤,著名的“齊長城”,正是齊國為了防備楚國而修建的。齊國要想對付晉國,就要首先消除楚國的威脅。所以晏嬰臨危受命,作為使節出使楚國,這是一場足夠讓齊國揚眉吐氣的出使。楚國先欺負晏嬰個子矮,讓晏嬰從狗洞裏進去,晏嬰回答說“出使狗國,才能進狗洞”。之後麵見楚靈王時,楚靈王故意問“齊國沒有人了嗎”,晏嬰回答“我們齊國的規矩,出使大國用大人,出使楚國,用我這樣的小人就行了”。而後飲宴的時候,晏嬰的僕人被誣衊偷盜,楚靈王嘲笑晏嬰說“齊國怎麽總出盜賊”,晏嬰回答說“橘子生在淮南是橘子,生在淮北卻長不出來,是因為水土不一樣,楚國的水土,看來是養盜賊的”。三番較量皆壓過楚國一頭,楚國對晏嬰大為敬重,因此也改弦更張,實現了和齊國的通好。這對於當時的齊景公有重要意義,從此之後,齊國的最主要敵人,就變成了西麵的晉國。


    而這時候的晉國,對齊國其實已經形成了戰略包圍的態勢,齊國周圍的魯國、衛國、陳國、蔡國,都是晉國的附屬國,齊國要想和晉國爭雄,就必須要打破這個包圍圈,要打破包圍圈,核心就是要爭取魯國。在晏嬰出使楚國成功之後,公元前543年,齊景公又邀請魯昭公來齊國會盟,對於齊國來說,這是一次“一箭雙鵰”的會盟。這時期的齊景公,在信用晏嬰的同時,又寵信了田開疆、公孫傑、古冶子3個寵臣,這3個人是當時的猛士,有勇冠三軍的氣概,也曾多次立下戰功。齊景公起初用他們,是為了壓製晏嬰的威望,避免晏嬰權力獨大,但日久天長,這3個人飛揚跋扈,甚至經常拿著國君不當幹部,搞得齊景公叫苦不迭。趁會盟魯昭公的機會,晏嬰定下了“二桃殺三士”之計。他故意在會盟中說,齊國桃園裏結了6個金桃,請兩個國君食用,結果齊魯兩國國君各吃了一個,晏嬰和魯國相國叔孫諾各吃了一個,剩下的兩個,分給3個寵臣吃,兩個桃子,3個寵臣當然沒法分,結果3個寵臣互相表功要求吃桃,最後竟然為此紛紛自盡。略施小計,既除掉了自己的政敵,又在魯國國君麵前展示了自己的手腕,此情此景,自然讓魯昭公大為嘆服,結果魯國和齊國結成了盟友。齊國退還了先前占有魯國的國土,兩家從此雙贏。值得一提的是,儒家宗師孔子,也作為魯國的大司寇參加了這次會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不容青史盡成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嶔並收藏不容青史盡成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