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楚王耍了一把,按說宋襄公應該夢醒了,但是宋襄公卻不幹,他認為這次失敗,絕對不是仁義的錯,而是楚國一時運氣好,公子目夷勸說他懸崖勒馬,但是宋襄公卻說:“楚國的奸詐可以占一時的便宜,但是最後勝利的,一定會是仁義!”在鹿上會盟結束之後,楚成王做了盟主,但他並不是春秋五霸之一,原因就是這次盟主位的獲得,是用卑劣的手段得到的,會議結束之後,歸國的各路諸侯們紛紛變臉,不承認楚成王既得的盟主地位,宋襄公覺得形勢大好了。他決定趁這個機會,興兵報仇。
當然,以宋襄公的腦子,他絕對不會有主動進攻楚國的膽量,楚國的國力和宋國之間畢竟差了太多了,楚國我不敢打,楚國的小弟,我總是敢打的,第一個要打的,就是鄭國。這個鄭國和宋國之間,也是好幾代的世仇了,特別是在齊桓公做霸主的時候,宋襄公憑藉著老二的地位,經常欺負鄭國,鄭國早就受夠了氣,為了不再受氣,鄭國成為中原諸侯中第一個投靠了楚國的,宋襄公打的就是這個出頭鳥,他要通過這場戰爭讓所有人都知道,和楚國人合作是不會有好下場的。想得沒錯,但是打起來就不是這麽一回事了。公子目夷曾經勸說宋襄公說,如果我們要打鄭國,楚國必然會援救,到時候和楚國的戰爭不可避免,我們如果沒有打敗楚國的實力,就不要輕易冒這個風險。但一心復仇的宋襄公什麽也聽不進去。公元前639年秋天,宋國悍然發動了對鄭國的侵略戰爭,按照宋襄公戰前的想法,你楚國要是不救援,我就滅了鄭國,你楚國要是來救援,我就正好設個包圍圈,來一個圍點打援。不管哪一種方法,我都是穩贏的。
讓宋襄公沒有想到的是,楚國卻採取了一個他做夢都想不到的方略,直接“圍魏救趙”,進攻宋國的本土,這下戰火燒到了宋國境內,原先是宋國要牽著楚國的鼻子走,現在反而變成被人家楚國牽著鼻子走,無奈之下,宋襄公隻好回兵救援。這個時候,關於是戰是和的爭論再起,當時宋國的大臣們,比如輔佐宋襄公多年的公孫固,就認為以宋國此時的國力,是根本不可能和楚國作對的,就算這一戰打贏了,下一戰也很可能失敗,因為宋國的地理位置外加軍事實力,是無法和楚國相抗衡的,所以利用大國之間的矛盾來保證自己的安全才是最好的選擇,盲目的爭霸戰爭,隻會斷送了宋國。但是宋襄公卻什麽都聽不進去,他的腦袋裏,滿是他所崇尚的“仁義”二字,他反覆地說,我是一支仁義之師,還怕楚國的虎狼之師嗎?十月,宋襄公率軍在泓水列陣,和楚國軍隊決戰。這場戰鬥,宋國軍隊機會還是把握得非常好的,當時他們搶在楚國前麵抵達了戰場,這時候的楚國人,正浩浩蕩蕩地準備渡河,這正是宋國軍隊發動攻擊的好機會。公子目夷發現了這個戰機,連忙要求宋襄公立刻出擊,趁楚國渡河的時候發起襲擊,將其徹底消滅,但是宋襄公卻拒絕了,他認為這時候如果發動進攻,是一種非常不仁義的表現。楚國人渡河以後,緊鑼密鼓地排陣,公子目夷一看著急了,他拽著宋襄公的袖子說,如果現在不立刻發動進攻,那麽等著楚國人排好陣勢,我們就會全軍覆沒的。宋襄公還是很固執,這你就不懂了,這叫禮數,如果敵人還沒有排好陣容,我們就發動進攻,這是不仁義的,就算打贏了也不光彩。就這樣宋國大好的獲勝機會,就白白地浪費了。楚國在成功渡河之後,立刻發動了進攻,弱小的宋國軍隊根本不是楚國的對手,彪悍的楚國人一輪衝鋒,就把宋國軍隊打得崩潰了。結果宋襄公本人被包圍,幸虧公子目夷拚死保護,總算從楚國人的包圍圈裏逃出生天,但宋國軍隊,卻因此全軍覆沒,宋襄公本人也大腿受傷,可謂損失慘重。
泓水之戰,宋襄公很仁義,後果很嚴重。宋國的精銳軍隊在這場荒唐的戰役中,幾乎全部一次性賠光,宋國這樣一個小國,一旦經歷了這樣的慘敗,也就意味著幾代都恢復不過來。在宋襄公之前,宋國好歹還能保持一個老二的地位,這樣一來,就徹底淪落成弱者了。
【四】
可笑的是,即使慘敗到如此,宋襄公也依然不認為自己有錯,回國之後,大臣們埋怨他不該和楚國打仗,打仗也不該這麽個打法,宋襄公卻仍然十分嘴硬:“我這是仁義,打仗就應該這麽行仁義,比如看到對方頭髮花白的士兵,就不要抓了,看到對方的士兵受傷了,就不要再傷害他了。”公子目夷聽後冷笑說:“打仗就是為了打敗敵人,像你這種打法,又有什麽意義呢?”宋襄公無言以對,其實他也來不及反思了,就在這場戰敗一年以後,憤恨交加的宋襄公離開了人世。
在泓水之戰後,楚國之所以沒有乘勝追擊,滅亡宋國,還是多虧了公子目夷的從中斡旋。公子目夷走訪了齊秦兩個國家,請他們出麵幹涉,在兩大國的幹涉下,楚成王也做出高姿態撤軍,也正因為如此,楚國知道了此時中原諸侯還是鐵板一塊,很難輕易北進。所以,在此後的一些年裏,楚國還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南吞百越,積累實力上,他真正開始再次北進,應該是晉文公重耳爭霸的時候了。
不過愚蠢的宋襄公,在臨死之前總算英明了一把,他對即將即位的太子說,宋國現在的局勢很不妙,秦國、齊國都靠不住,楚國肯定有一天會再次北上,宋國到那時候將再次麵臨危險,如果是那樣的話,到時候能夠幫助我們的,隻有晉國公子重耳,他將來一定會成為霸主,也一定會成為宋國的保護者。在之後的晉楚城濮之戰中,最後的戰局,證明了宋襄公的正確,假如大多數時間他都能保持這樣的睿智,他和他的宋國,也不會落到這個結果了。
當然,以宋襄公的腦子,他絕對不會有主動進攻楚國的膽量,楚國的國力和宋國之間畢竟差了太多了,楚國我不敢打,楚國的小弟,我總是敢打的,第一個要打的,就是鄭國。這個鄭國和宋國之間,也是好幾代的世仇了,特別是在齊桓公做霸主的時候,宋襄公憑藉著老二的地位,經常欺負鄭國,鄭國早就受夠了氣,為了不再受氣,鄭國成為中原諸侯中第一個投靠了楚國的,宋襄公打的就是這個出頭鳥,他要通過這場戰爭讓所有人都知道,和楚國人合作是不會有好下場的。想得沒錯,但是打起來就不是這麽一回事了。公子目夷曾經勸說宋襄公說,如果我們要打鄭國,楚國必然會援救,到時候和楚國的戰爭不可避免,我們如果沒有打敗楚國的實力,就不要輕易冒這個風險。但一心復仇的宋襄公什麽也聽不進去。公元前639年秋天,宋國悍然發動了對鄭國的侵略戰爭,按照宋襄公戰前的想法,你楚國要是不救援,我就滅了鄭國,你楚國要是來救援,我就正好設個包圍圈,來一個圍點打援。不管哪一種方法,我都是穩贏的。
讓宋襄公沒有想到的是,楚國卻採取了一個他做夢都想不到的方略,直接“圍魏救趙”,進攻宋國的本土,這下戰火燒到了宋國境內,原先是宋國要牽著楚國的鼻子走,現在反而變成被人家楚國牽著鼻子走,無奈之下,宋襄公隻好回兵救援。這個時候,關於是戰是和的爭論再起,當時宋國的大臣們,比如輔佐宋襄公多年的公孫固,就認為以宋國此時的國力,是根本不可能和楚國作對的,就算這一戰打贏了,下一戰也很可能失敗,因為宋國的地理位置外加軍事實力,是無法和楚國相抗衡的,所以利用大國之間的矛盾來保證自己的安全才是最好的選擇,盲目的爭霸戰爭,隻會斷送了宋國。但是宋襄公卻什麽都聽不進去,他的腦袋裏,滿是他所崇尚的“仁義”二字,他反覆地說,我是一支仁義之師,還怕楚國的虎狼之師嗎?十月,宋襄公率軍在泓水列陣,和楚國軍隊決戰。這場戰鬥,宋國軍隊機會還是把握得非常好的,當時他們搶在楚國前麵抵達了戰場,這時候的楚國人,正浩浩蕩蕩地準備渡河,這正是宋國軍隊發動攻擊的好機會。公子目夷發現了這個戰機,連忙要求宋襄公立刻出擊,趁楚國渡河的時候發起襲擊,將其徹底消滅,但是宋襄公卻拒絕了,他認為這時候如果發動進攻,是一種非常不仁義的表現。楚國人渡河以後,緊鑼密鼓地排陣,公子目夷一看著急了,他拽著宋襄公的袖子說,如果現在不立刻發動進攻,那麽等著楚國人排好陣勢,我們就會全軍覆沒的。宋襄公還是很固執,這你就不懂了,這叫禮數,如果敵人還沒有排好陣容,我們就發動進攻,這是不仁義的,就算打贏了也不光彩。就這樣宋國大好的獲勝機會,就白白地浪費了。楚國在成功渡河之後,立刻發動了進攻,弱小的宋國軍隊根本不是楚國的對手,彪悍的楚國人一輪衝鋒,就把宋國軍隊打得崩潰了。結果宋襄公本人被包圍,幸虧公子目夷拚死保護,總算從楚國人的包圍圈裏逃出生天,但宋國軍隊,卻因此全軍覆沒,宋襄公本人也大腿受傷,可謂損失慘重。
泓水之戰,宋襄公很仁義,後果很嚴重。宋國的精銳軍隊在這場荒唐的戰役中,幾乎全部一次性賠光,宋國這樣一個小國,一旦經歷了這樣的慘敗,也就意味著幾代都恢復不過來。在宋襄公之前,宋國好歹還能保持一個老二的地位,這樣一來,就徹底淪落成弱者了。
【四】
可笑的是,即使慘敗到如此,宋襄公也依然不認為自己有錯,回國之後,大臣們埋怨他不該和楚國打仗,打仗也不該這麽個打法,宋襄公卻仍然十分嘴硬:“我這是仁義,打仗就應該這麽行仁義,比如看到對方頭髮花白的士兵,就不要抓了,看到對方的士兵受傷了,就不要再傷害他了。”公子目夷聽後冷笑說:“打仗就是為了打敗敵人,像你這種打法,又有什麽意義呢?”宋襄公無言以對,其實他也來不及反思了,就在這場戰敗一年以後,憤恨交加的宋襄公離開了人世。
在泓水之戰後,楚國之所以沒有乘勝追擊,滅亡宋國,還是多虧了公子目夷的從中斡旋。公子目夷走訪了齊秦兩個國家,請他們出麵幹涉,在兩大國的幹涉下,楚成王也做出高姿態撤軍,也正因為如此,楚國知道了此時中原諸侯還是鐵板一塊,很難輕易北進。所以,在此後的一些年裏,楚國還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南吞百越,積累實力上,他真正開始再次北進,應該是晉文公重耳爭霸的時候了。
不過愚蠢的宋襄公,在臨死之前總算英明了一把,他對即將即位的太子說,宋國現在的局勢很不妙,秦國、齊國都靠不住,楚國肯定有一天會再次北上,宋國到那時候將再次麵臨危險,如果是那樣的話,到時候能夠幫助我們的,隻有晉國公子重耳,他將來一定會成為霸主,也一定會成為宋國的保護者。在之後的晉楚城濮之戰中,最後的戰局,證明了宋襄公的正確,假如大多數時間他都能保持這樣的睿智,他和他的宋國,也不會落到這個結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