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斯維持利申在《從士兵到元帥——為記念t·k·朱可夫七十壽辰而作》一文中說這份鑑定報告引自朱可夫的個人檔案。——原書注
提一提"單一首長製"是有意義的。單一首長製原則是1925年在蘇聯武裝部隊中實行的。蘇聯對這個原則所下的定義是:"單一首長製,就是把一個兵團、部隊或分隊的軍事、政治、行政管理以及後勤工作的全部權力和責任集中在指揮員一人手中。勺925年以前,政治委員和指揮員在軍事單位中形成了雙重指揮係統,一切指令和作戰命令必須由指揮員和政治委員兩個人簽字才行。
在朱可夫擔任騎兵團團長期間,蘇聯組建了第一批坦克團,而朱可夫的團隊則被送選從事這種新武器的試驗。對於他的成功和他後來在蘇軍指揮係統中扶搖直上的情形,2·魯斯蘭諾夫1作過第一手的觀察。他指出,朱可夫從團長一直升到紅軍總參謀長,然後又升任全國武裝部隊副統帥,總共用了不到十年時間。他指出:
12·魯斯蘭諾夫是一位工程師,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在蘇聯駐德國占領軍中服務,1948年移居西德。他於1955年曾為在紐約出版的俄文雜誌《社會主義通報》寫過兩篇介紹朱可夫生平的文章。他聲明:"我要寫的隻限於我親眼看到的朱可夫三十年代在白俄羅斯軍區當坦克團團長期間的情形,隻限於我的那些曾在蒙古哈勒欣河戰役期間,在朱可夫手下擔任低級軍官的私交對我講述的情況,以及曾任朱可夫私人副官二十年的m少校給我披露的一些內情。對朱可夫戰前調到莫斯科以後的情況,以及他在戰爭期間的情形,我是不大了解的。"——原書注
朱可夫升得這樣快,光說是因為他的能力強,無論如何是說不通的。蘇軍將領中,無論過去和現在,都不乏精明強於的軍事領導人。可是,他們不是在葉若夫1主持的大清洗的年代裏死於獄中,便是擔任著較低級的次要職務。因此,朱可夫平步青雲還有別的原因,這些原因必須從有利於朱可夫的前途的歷史條件中去找。在當時,這些歷史條件是存在的。
1葉若夫-1937年肅反期間任蘇聯內務人民委員。——譯者注
魯斯蘭諾夫提到的"條件"中,最重要的條件是整個紅軍的基本體製、它的機械化和現代化,以及圖哈切夫斯基被清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應算作一個條件,但大戰開始之時,朱可夫已被擢升到軍事階梯的高層,他此後的晉升已成定局。紅軍的機械化和摩托化是早就開始了的,但在希特勒上台以後,整個計劃加快了。希特勒的對外政策是以向東擴張("東進")為基礎的,而克裏姆林官十分清楚這對蘇聯來說意味著什麽,於是便加緊實行軍隊現化代。
德國的馮·賽克特將軍的軍事哲學,引起了蘇軍領導人,特別是圖哈切夫斯基的極大注意。圖哈切夫斯基當時仍然得到史達林的支持。因此,效法德國,把布瓊尼的前騎兵集團軍的各騎兵師機械化,是非常自然的。機械化工作首先從白俄羅斯軍區的騎兵軍開始。每個師預定配備一個快速坦克團。因為這次試驗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試驗,兩個坦克團的團長必須是出色的軍官。莫斯科(就是說,史達林本人)決定了最後人選。朱可夫和另外一名優秀團長2·t·帕夫洛夫被選中了。
據魯斯蘭諾夫說,有些人認為史達林不會親自過問象任命朱可夫當團長這樣的小事。魯斯蘭諾夫認為,恰恰相反,"史達林與眾不同及其成功之處,就在於他對於在他看來具有重要意義的一些細微末節,往往是很細小的事情非常注意"。為了證實自己的看法,魯斯蘭諾夫舉了一些例子,其中包括史達林十分關心瓦列裏·2·契卡洛夫、t·q·巴伊杜科夫、a·b·別利亞科夫1937年從莫斯科經由北極直達美國的飛行。史達林指示兵器設計師瓦西裏·a·傑格佳廖夫設計一種新式機關槍,以及史達林曾親自過問的其他問題等等。
朱可夫仍然必須經受一場嚴峻的實際考驗:他必須組建他的新團隊,必須在克裏姆林宮的睽睽目光之下帶好它,還要解決好肯定會產生的種種問題。困難是很多的,一切都是新的,因此他不得不更多地依靠自己的直覺,而不是勤務手冊。坦克是一部複雜的機器,因而對於一支使用坦克的部隊來說,後勤供應、保養、作戰等細節,都必須給予特別的考慮。此外,參謀工作、通訊、後方行政管理也都是重大的課題。朱可夫"十分明了人們對他的要求是什麽,於是他以非凡的熱情和事業心投入了工作。他對於自己的主要任務了如指掌,這一事實本身確保了他後來的成功"。1
1魯斯蘭諾夫著《朱可夫元帥》,載《俄國評論》雜誌,第15卷(1956年4月),第128頁。——原書注
朱可夫不得不去培養新型的士兵——坦克手,對此,魯斯蘭諾夫寫道:
身為這樣一個團的團長,擔子是非常重的。朱可夫很快就成了團隊的中心人物。創新精神、領導和管理,樣樣都出自於他。凡事他必親自過目,所以他熟悉全盤情況。隻有在必須解決有關參謀事務的時候。他才呆在團部。其餘時間他離開團部,到下麵去親自查看團隊生活的各個方百。他既觀察、學習,又去教授別人。他以一種罕見的耐心和自製去完成這些任務,而且嚴格要求下級必須堅持始終地、井井有條和深思熟慮地履行自己的職責。他從不大嚷大叫或訓斥任何人。沒有人看見他發過脾氣或者暴跳如雷。這對於他的部下有著極大的教育意義。可是,倘若經勸誡無效,那麽他會毫不猶豫地把一個人交付軍事法庭審判,如果為了部隊的利益必須這樣做的話。
提一提"單一首長製"是有意義的。單一首長製原則是1925年在蘇聯武裝部隊中實行的。蘇聯對這個原則所下的定義是:"單一首長製,就是把一個兵團、部隊或分隊的軍事、政治、行政管理以及後勤工作的全部權力和責任集中在指揮員一人手中。勺925年以前,政治委員和指揮員在軍事單位中形成了雙重指揮係統,一切指令和作戰命令必須由指揮員和政治委員兩個人簽字才行。
在朱可夫擔任騎兵團團長期間,蘇聯組建了第一批坦克團,而朱可夫的團隊則被送選從事這種新武器的試驗。對於他的成功和他後來在蘇軍指揮係統中扶搖直上的情形,2·魯斯蘭諾夫1作過第一手的觀察。他指出,朱可夫從團長一直升到紅軍總參謀長,然後又升任全國武裝部隊副統帥,總共用了不到十年時間。他指出:
12·魯斯蘭諾夫是一位工程師,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在蘇聯駐德國占領軍中服務,1948年移居西德。他於1955年曾為在紐約出版的俄文雜誌《社會主義通報》寫過兩篇介紹朱可夫生平的文章。他聲明:"我要寫的隻限於我親眼看到的朱可夫三十年代在白俄羅斯軍區當坦克團團長期間的情形,隻限於我的那些曾在蒙古哈勒欣河戰役期間,在朱可夫手下擔任低級軍官的私交對我講述的情況,以及曾任朱可夫私人副官二十年的m少校給我披露的一些內情。對朱可夫戰前調到莫斯科以後的情況,以及他在戰爭期間的情形,我是不大了解的。"——原書注
朱可夫升得這樣快,光說是因為他的能力強,無論如何是說不通的。蘇軍將領中,無論過去和現在,都不乏精明強於的軍事領導人。可是,他們不是在葉若夫1主持的大清洗的年代裏死於獄中,便是擔任著較低級的次要職務。因此,朱可夫平步青雲還有別的原因,這些原因必須從有利於朱可夫的前途的歷史條件中去找。在當時,這些歷史條件是存在的。
1葉若夫-1937年肅反期間任蘇聯內務人民委員。——譯者注
魯斯蘭諾夫提到的"條件"中,最重要的條件是整個紅軍的基本體製、它的機械化和現代化,以及圖哈切夫斯基被清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應算作一個條件,但大戰開始之時,朱可夫已被擢升到軍事階梯的高層,他此後的晉升已成定局。紅軍的機械化和摩托化是早就開始了的,但在希特勒上台以後,整個計劃加快了。希特勒的對外政策是以向東擴張("東進")為基礎的,而克裏姆林官十分清楚這對蘇聯來說意味著什麽,於是便加緊實行軍隊現化代。
德國的馮·賽克特將軍的軍事哲學,引起了蘇軍領導人,特別是圖哈切夫斯基的極大注意。圖哈切夫斯基當時仍然得到史達林的支持。因此,效法德國,把布瓊尼的前騎兵集團軍的各騎兵師機械化,是非常自然的。機械化工作首先從白俄羅斯軍區的騎兵軍開始。每個師預定配備一個快速坦克團。因為這次試驗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試驗,兩個坦克團的團長必須是出色的軍官。莫斯科(就是說,史達林本人)決定了最後人選。朱可夫和另外一名優秀團長2·t·帕夫洛夫被選中了。
據魯斯蘭諾夫說,有些人認為史達林不會親自過問象任命朱可夫當團長這樣的小事。魯斯蘭諾夫認為,恰恰相反,"史達林與眾不同及其成功之處,就在於他對於在他看來具有重要意義的一些細微末節,往往是很細小的事情非常注意"。為了證實自己的看法,魯斯蘭諾夫舉了一些例子,其中包括史達林十分關心瓦列裏·2·契卡洛夫、t·q·巴伊杜科夫、a·b·別利亞科夫1937年從莫斯科經由北極直達美國的飛行。史達林指示兵器設計師瓦西裏·a·傑格佳廖夫設計一種新式機關槍,以及史達林曾親自過問的其他問題等等。
朱可夫仍然必須經受一場嚴峻的實際考驗:他必須組建他的新團隊,必須在克裏姆林宮的睽睽目光之下帶好它,還要解決好肯定會產生的種種問題。困難是很多的,一切都是新的,因此他不得不更多地依靠自己的直覺,而不是勤務手冊。坦克是一部複雜的機器,因而對於一支使用坦克的部隊來說,後勤供應、保養、作戰等細節,都必須給予特別的考慮。此外,參謀工作、通訊、後方行政管理也都是重大的課題。朱可夫"十分明了人們對他的要求是什麽,於是他以非凡的熱情和事業心投入了工作。他對於自己的主要任務了如指掌,這一事實本身確保了他後來的成功"。1
1魯斯蘭諾夫著《朱可夫元帥》,載《俄國評論》雜誌,第15卷(1956年4月),第128頁。——原書注
朱可夫不得不去培養新型的士兵——坦克手,對此,魯斯蘭諾夫寫道:
身為這樣一個團的團長,擔子是非常重的。朱可夫很快就成了團隊的中心人物。創新精神、領導和管理,樣樣都出自於他。凡事他必親自過目,所以他熟悉全盤情況。隻有在必須解決有關參謀事務的時候。他才呆在團部。其餘時間他離開團部,到下麵去親自查看團隊生活的各個方百。他既觀察、學習,又去教授別人。他以一種罕見的耐心和自製去完成這些任務,而且嚴格要求下級必須堅持始終地、井井有條和深思熟慮地履行自己的職責。他從不大嚷大叫或訓斥任何人。沒有人看見他發過脾氣或者暴跳如雷。這對於他的部下有著極大的教育意義。可是,倘若經勸誡無效,那麽他會毫不猶豫地把一個人交付軍事法庭審判,如果為了部隊的利益必須這樣做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