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會剿計劃:劉士毅、楊池生兩旅,由遂川向大小五井進剿;韋杵、周澤源[渾元]二旅,由寧岡向井岡山進剿;何鍵部兩團,由桂東向江西大小五井進剿;吳尚部三團,由茶、攸向江西井岡山進剿;第二軍之一團,則由醴陵向攸縣推進,為吳尚旅預備隊。
(丙)會剿日期:由何鍵臨時規定。惟各會剿部隊,統限11月10日前集中完竣,聽候定期同時動員。何鍵早在衡州,現為布置會剿計劃,本月3日特親往桂東前線,視察一切。同時並電致吳尚,請即銷假赴茶、攸指揮(吳尚現在長沙);魯滌平亦以此次會剿,湘軍方麵係以吳為主幹,故昨早親往吳宅,敦促赴茶,指揮一切。且吳部兩次會剿,均深入井岡,情形較熟,擬即以吳部擔任前鋒。吳尚初本欲請副旅長熊震前往,茲以魯、何一再敦促,已允即赴茶攸督剿。至於湘省會剿經費,已由魯氏請駐常經理分處,於三日內籌齊夥食費洋六萬元,又令財廳籌發臨時費四萬元。湘方軍隊,吳部早已集中茶、攸,何鍵部正在桂東開拔,10號以前全部當可集中就緒也。(11月4日)
這個報導的數字顯得有點保守。其實,兩省“會剿”的兵力遠不止四旅六團三萬餘人,而是達十個旅二十八個團之眾。
柏路會議:定下了“圍魏救趙”的戰略方針
何鍵就任“剿總”的第四天,1929年1月4日,毛澤東在井岡山主持召開了前委擴大會議。
會議是在寧岡縣柏路村兼營旅店和雜貨的橫店召開的。來自前委,紅四、五軍軍委,邊界黨團特委,寧岡、永新、遂川、酃縣、蓮花縣委和茶陵特別區委以及二十八團、三十一團、三十二團、五軍五大隊的代表共六十餘人出席了這次井岡山最後一次大型會議。
會議首先學習了前兩天才收到的中共六大決議案。對於這個姍姍來遲的決議案,前委秘書處使盡渾身解數,才趕在會前油印了數份。
接下來,會議進入主題,詳細討論了應付湘贛兩省敵人第三次“會剿”的策略。
經過三天半的討論研究,會議通過了以圍魏救趙打破敵人的軍事進攻的戰略方針。
紅四軍主力向外突圍,一方麵打出去,向外發展,解決紅軍的經濟給養,另一方麵牽製進攻根據地的敵軍,減少對井岡山的壓力;紅五軍與紅四軍三十二團(袁王部隊)留守邊界,一方麵對付敵人的“會剿”,另一方麵配合紅四軍主力的突圍行動。
會議還決定,紅四、五軍混編,以求指揮的統一與訓練的方便。紅五軍編入紅四軍內,番號是三十團。彭德懷任紅四軍副軍長兼三十團團長,滕代遠任紅四軍副黨代表兼三十團黨代表。
毛澤東肯定想到了彭德懷初來乍到,守山的困難不少,所以,1月上旬,前委和紅五軍軍委接連在茨坪和下莊召開會議,對今後的行動作了進一步的部署。
毛澤東採用的是“摻砂子”的辦法。
紅四軍的一批骨幹,宛希先、何長工、陳毅安、徐彥剛、遊雪程、陳伯鈞、鄧幹元等留在井岡山。有的在地方上擔任領導職務,大部分充實到紅五軍,同時,整個邊界和軍隊的幹部都作了相應調整。
從朱毛會師以來一直纏綿病榻的張子清,因其在井岡山的崇高威望,被留在井岡山,一邊養傷,一邊指導工作。
原特委書記譚震林調前委擔任職工運動委員會主任;
鄧幹元接任湘贛邊界特委書記;
朱雲卿由三十一團團長改任紅四軍參謀長;
何挺穎由三十一團黨代表調任二十八團黨代表;
蔡協民接任三十一團黨代表;
何長工由二十八團黨代表改任寧岡縣委書記;
伍中豪由三十一團副團長升任團長;
袁文才由三十二團調任紅四軍副參謀長,隨紅四軍主力下山。
……
朱毛帶著三千六百人離開了井岡山
三月10日,紅四軍二十八四、三十一團、特務營、獨立營,紛紛從寧岡、永新等地撤回,集結在井岡山上的茨坪。
1月14日,毛澤東、朱德、陳毅帶領三千六百餘人的紅四軍主力部隊從井岡山茨坪、行洲等地出發,分兩路踏上了進軍贛南的征途。
雖然紅四軍不打算驚動當地的老債,但他們離開井岡山的那天早晨,還是有許多人冒著凜冽的山風來為紅軍送行。
後來,有一首叫做《十送紅軍》的民歌,非常形象地描寫了當時紅軍離開井岡山時,軍民兩依依的情景。
一送紅軍下了山,秋雨綿綿秋風寒。樹樹梧桐葉落盡,愁緒萬千壓在心間。問一聲親人紅軍啊!幾時人馬再回山?
三送紅軍到拿山,山上苞穀金燦燦,苞穀種子紅軍種,苞穀棒棒咱們窮人掰。緊緊拉著紅軍手,紅軍啊!撒下的種子紅了天。
五送紅軍過了坡,鴻雁陣陣空中過。鴻雁能夠捎書信,鴻雁飛到天涯海角,囑咐咱紅軍紅軍啊!捎信多把革命說。
七送紅軍五鬥江,江上船兒穿梭忙,千軍萬馬江邊站,十萬百姓淚汪汪。恩情似海不能忘,紅軍啊!革命成功早回鄉。
九送紅軍上大道,鑼兒無聲鼓不敲,雙雙拉著紅軍的手,心像黃連臉在笑。血肉之情怎能忘,紅軍啊!盼望早日傳捷報。
十送紅軍望月亭,望月亭上搭高台。台高十丈百玉柱,雕龍畫風放光彩。朝也盼晚也想,紅軍啊!這台名叫望紅台。
(丙)會剿日期:由何鍵臨時規定。惟各會剿部隊,統限11月10日前集中完竣,聽候定期同時動員。何鍵早在衡州,現為布置會剿計劃,本月3日特親往桂東前線,視察一切。同時並電致吳尚,請即銷假赴茶、攸指揮(吳尚現在長沙);魯滌平亦以此次會剿,湘軍方麵係以吳為主幹,故昨早親往吳宅,敦促赴茶,指揮一切。且吳部兩次會剿,均深入井岡,情形較熟,擬即以吳部擔任前鋒。吳尚初本欲請副旅長熊震前往,茲以魯、何一再敦促,已允即赴茶攸督剿。至於湘省會剿經費,已由魯氏請駐常經理分處,於三日內籌齊夥食費洋六萬元,又令財廳籌發臨時費四萬元。湘方軍隊,吳部早已集中茶、攸,何鍵部正在桂東開拔,10號以前全部當可集中就緒也。(11月4日)
這個報導的數字顯得有點保守。其實,兩省“會剿”的兵力遠不止四旅六團三萬餘人,而是達十個旅二十八個團之眾。
柏路會議:定下了“圍魏救趙”的戰略方針
何鍵就任“剿總”的第四天,1929年1月4日,毛澤東在井岡山主持召開了前委擴大會議。
會議是在寧岡縣柏路村兼營旅店和雜貨的橫店召開的。來自前委,紅四、五軍軍委,邊界黨團特委,寧岡、永新、遂川、酃縣、蓮花縣委和茶陵特別區委以及二十八團、三十一團、三十二團、五軍五大隊的代表共六十餘人出席了這次井岡山最後一次大型會議。
會議首先學習了前兩天才收到的中共六大決議案。對於這個姍姍來遲的決議案,前委秘書處使盡渾身解數,才趕在會前油印了數份。
接下來,會議進入主題,詳細討論了應付湘贛兩省敵人第三次“會剿”的策略。
經過三天半的討論研究,會議通過了以圍魏救趙打破敵人的軍事進攻的戰略方針。
紅四軍主力向外突圍,一方麵打出去,向外發展,解決紅軍的經濟給養,另一方麵牽製進攻根據地的敵軍,減少對井岡山的壓力;紅五軍與紅四軍三十二團(袁王部隊)留守邊界,一方麵對付敵人的“會剿”,另一方麵配合紅四軍主力的突圍行動。
會議還決定,紅四、五軍混編,以求指揮的統一與訓練的方便。紅五軍編入紅四軍內,番號是三十團。彭德懷任紅四軍副軍長兼三十團團長,滕代遠任紅四軍副黨代表兼三十團黨代表。
毛澤東肯定想到了彭德懷初來乍到,守山的困難不少,所以,1月上旬,前委和紅五軍軍委接連在茨坪和下莊召開會議,對今後的行動作了進一步的部署。
毛澤東採用的是“摻砂子”的辦法。
紅四軍的一批骨幹,宛希先、何長工、陳毅安、徐彥剛、遊雪程、陳伯鈞、鄧幹元等留在井岡山。有的在地方上擔任領導職務,大部分充實到紅五軍,同時,整個邊界和軍隊的幹部都作了相應調整。
從朱毛會師以來一直纏綿病榻的張子清,因其在井岡山的崇高威望,被留在井岡山,一邊養傷,一邊指導工作。
原特委書記譚震林調前委擔任職工運動委員會主任;
鄧幹元接任湘贛邊界特委書記;
朱雲卿由三十一團團長改任紅四軍參謀長;
何挺穎由三十一團黨代表調任二十八團黨代表;
蔡協民接任三十一團黨代表;
何長工由二十八團黨代表改任寧岡縣委書記;
伍中豪由三十一團副團長升任團長;
袁文才由三十二團調任紅四軍副參謀長,隨紅四軍主力下山。
……
朱毛帶著三千六百人離開了井岡山
三月10日,紅四軍二十八四、三十一團、特務營、獨立營,紛紛從寧岡、永新等地撤回,集結在井岡山上的茨坪。
1月14日,毛澤東、朱德、陳毅帶領三千六百餘人的紅四軍主力部隊從井岡山茨坪、行洲等地出發,分兩路踏上了進軍贛南的征途。
雖然紅四軍不打算驚動當地的老債,但他們離開井岡山的那天早晨,還是有許多人冒著凜冽的山風來為紅軍送行。
後來,有一首叫做《十送紅軍》的民歌,非常形象地描寫了當時紅軍離開井岡山時,軍民兩依依的情景。
一送紅軍下了山,秋雨綿綿秋風寒。樹樹梧桐葉落盡,愁緒萬千壓在心間。問一聲親人紅軍啊!幾時人馬再回山?
三送紅軍到拿山,山上苞穀金燦燦,苞穀種子紅軍種,苞穀棒棒咱們窮人掰。緊緊拉著紅軍手,紅軍啊!撒下的種子紅了天。
五送紅軍過了坡,鴻雁陣陣空中過。鴻雁能夠捎書信,鴻雁飛到天涯海角,囑咐咱紅軍紅軍啊!捎信多把革命說。
七送紅軍五鬥江,江上船兒穿梭忙,千軍萬馬江邊站,十萬百姓淚汪汪。恩情似海不能忘,紅軍啊!革命成功早回鄉。
九送紅軍上大道,鑼兒無聲鼓不敲,雙雙拉著紅軍的手,心像黃連臉在笑。血肉之情怎能忘,紅軍啊!盼望早日傳捷報。
十送紅軍望月亭,望月亭上搭高台。台高十丈百玉柱,雕龍畫風放光彩。朝也盼晚也想,紅軍啊!這台名叫望紅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