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朱培德之力,並非對付不了區區一萬之眾的“共匪”,隻不過,井岡山地處湘贛兩省邊境,毛澤東一隻腳踩在江西,另一隻腳踏在湖南,一有動靜,進退自如。
朱培德能一鼓作氣追到湖南去嗎?不能。當時的湖南,李宗仁正與唐生智正打得難分難解,朱培德若是貿然闖入湖南,豈不是給人以“漁翁得利”的口實?所以朱培德鄭重其事地報告中央說“未便深入,以滋誤會”。
接著程潛也向中央政府發出了類似的呼籲。
國民政府很能理解朱培德等人的苦衷。5月3日,也就是紅四軍成立前一天,南京有了肯定的答覆,並且是經蔣介石親自過問的。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公函參字第1303號
民國17年5月3日
逕復者:前準貴處第1125號公函,奉委座發下來主席培德電陳贛省歷受共禍並進剿情形。請轉飭湘粵克日會剿等情,函送查照、等由;當經電廣州[東]省政府及漢口程主席派兵會剿,並函復各在案。茲準廣東省政府馬代電開往,函請第八路總指揮部派兵會剿等語,相應函達,即希
查照為荷,此致。
國民政府秘書處
有了這柄尚方寶劍,朱培德與程潛也攜起手來了。而且,他們大有一錘定音之勢,兩個省共派出了七個師的兵力。
江西方麵以王均為總指揮。有第三軍第九師(師長楊池生),第三十一軍第二十七師(師長楊如軒),獨立第七師(師長劉士毅)。
湖南方麵以吳尚為總指揮,有第八軍的第一師(熊震)、第二師(程澤潤)、第三師(師長閻仲儒)、獨立團(團長俞業裕)和許克祥的獨立第三師。
一時間,金戈之聲霍霍,烏黑的槍口,雪亮的刺刀,一齊指向井岡山。
神奇的紅纓子梭鏢
似乎從有了青銅器起,中國的老祖宗就使用了梭鏢來作為武器。幾千年以後,西方的列強就是在滿中國飄著的鴉片味中,用堅船利炮攻破了用梭鏢守衛著的滿清政府的國門。
20世紀20年代末期,梭鏢卻又在中國農民的手中煥發出了生機,隻不過,每一柄梭鏢的頸脖子上新添了一抹醒目的紅纓,成為當時中國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有人說,那紅纓子是烈士的鮮血染紅的,其實,確切地說,那纓子應該是用敵人的血漂紅的,因為梭鏢總不能往自己人身上捅吧。(但在“左”得頭腦發熱的情況下,也不排除這種可能。)
1928年的井岡山,那種頸脖上繫著紅緞子的梭鏢,在“國軍”的眼中又發出了一種肅然可畏的威力。
得到“克日會剿”的命令後,江西方麵的“國軍”急匆匆地對井岡山展開了進攻的架勢。楊如軒組織了第七十九團、第八十一團兩個團從永新縣城出動,呈剪刀狀向井岡山狠狠地插來。七十九團為右路軍,進駐永新的龍源口,八十一團為左路軍,徑直壓向遂川。楊如軒則自帶八十團坐鎮永新,運籌帷幄。
楊如軒是靠著井岡山“出名”的,如果沒有井岡山,也許中共黨史上根本就不會出現楊如軒的名字。而楊如軒又是在井岡山斷送了他的“錦繡前程”。
1888年,楊如軒出生在雲南省的賓川縣。1907年,也就是他十九歲那年,楊如軒在大理陸軍七十六師當二等兵,說起來,楊如軒和朱德、範石生還都是雲南陸軍講武堂的同學,而且官職的升遷也與朱德、範石生差不多。1927年楊如軒跟隨朱培德從雲南來到江西任二十七師師長兼贛軍警備司令。
想不到,十多年前,同為雲南講武堂的同窗,今天卻在江西的戰場刀槍相見。隻是,同門師兄弟,誰的武藝高強些呢?
那要看各自的修行了。
也許,身穿整齊的軍服(軍服上可能還有幾塊軍功章),腳蹬鋥亮的皮靴,騎著高頭大馬的楊如軒,會對朱德這位昔日的同窗如今混到隻能在窮鄉僻壤的山溝裏東躲西藏打遊擊而產生一絲憐憫,或者蔑視。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楊如軒在選擇朱德對陣時,他也一步一步在人生的裏程上增加失敗的砝碼。
得知敵軍來到的消息,紅四軍的首腦們在寧岡礱市召開了營以上幹部的軍事會議,會議當然不是研究要不要迎戰的問題,而是討論如何迎戰。
會議的結果是採取“集中兵力,殲敵一路”的作戰方針。(1948年以前的共產黨人,對付敵人一般都是採用集中的方針,有什麽辦法,一對一打不過人家呀。)
毛澤東、朱雲卿、何挺穎率三十一團往七溪嶺方向迎擊右路敵軍。
朱德、陳毅、王爾琢率二十八團、二十九團擔任主力,迎戰左路八十一團。二十九團為前鋒。
二十九四是以宜章農民為主組建起來的一個團。在井岡山四個主力團(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一、三十二)當中,是武器裝備最差的一個團。曾擔任過二十九四連長的肖克算了一下,二十九團隻有兩門迫擊炮,二百多枝槍,肖克所在的連有三十枝槍左右,這已算是多的了,有的連還有二十幾枝,甚至十幾枝,而全團的棱鏢倒有八九百枝,二十九團走過來,遠遠看全都是梭鏢,所以得了個“梭縹團”的雅號。二十九團唯一的優勢是人多,且有衝勁。
而敵人一個營就有三百枝槍。
朱培德能一鼓作氣追到湖南去嗎?不能。當時的湖南,李宗仁正與唐生智正打得難分難解,朱培德若是貿然闖入湖南,豈不是給人以“漁翁得利”的口實?所以朱培德鄭重其事地報告中央說“未便深入,以滋誤會”。
接著程潛也向中央政府發出了類似的呼籲。
國民政府很能理解朱培德等人的苦衷。5月3日,也就是紅四軍成立前一天,南京有了肯定的答覆,並且是經蔣介石親自過問的。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公函參字第1303號
民國17年5月3日
逕復者:前準貴處第1125號公函,奉委座發下來主席培德電陳贛省歷受共禍並進剿情形。請轉飭湘粵克日會剿等情,函送查照、等由;當經電廣州[東]省政府及漢口程主席派兵會剿,並函復各在案。茲準廣東省政府馬代電開往,函請第八路總指揮部派兵會剿等語,相應函達,即希
查照為荷,此致。
國民政府秘書處
有了這柄尚方寶劍,朱培德與程潛也攜起手來了。而且,他們大有一錘定音之勢,兩個省共派出了七個師的兵力。
江西方麵以王均為總指揮。有第三軍第九師(師長楊池生),第三十一軍第二十七師(師長楊如軒),獨立第七師(師長劉士毅)。
湖南方麵以吳尚為總指揮,有第八軍的第一師(熊震)、第二師(程澤潤)、第三師(師長閻仲儒)、獨立團(團長俞業裕)和許克祥的獨立第三師。
一時間,金戈之聲霍霍,烏黑的槍口,雪亮的刺刀,一齊指向井岡山。
神奇的紅纓子梭鏢
似乎從有了青銅器起,中國的老祖宗就使用了梭鏢來作為武器。幾千年以後,西方的列強就是在滿中國飄著的鴉片味中,用堅船利炮攻破了用梭鏢守衛著的滿清政府的國門。
20世紀20年代末期,梭鏢卻又在中國農民的手中煥發出了生機,隻不過,每一柄梭鏢的頸脖子上新添了一抹醒目的紅纓,成為當時中國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有人說,那紅纓子是烈士的鮮血染紅的,其實,確切地說,那纓子應該是用敵人的血漂紅的,因為梭鏢總不能往自己人身上捅吧。(但在“左”得頭腦發熱的情況下,也不排除這種可能。)
1928年的井岡山,那種頸脖上繫著紅緞子的梭鏢,在“國軍”的眼中又發出了一種肅然可畏的威力。
得到“克日會剿”的命令後,江西方麵的“國軍”急匆匆地對井岡山展開了進攻的架勢。楊如軒組織了第七十九團、第八十一團兩個團從永新縣城出動,呈剪刀狀向井岡山狠狠地插來。七十九團為右路軍,進駐永新的龍源口,八十一團為左路軍,徑直壓向遂川。楊如軒則自帶八十團坐鎮永新,運籌帷幄。
楊如軒是靠著井岡山“出名”的,如果沒有井岡山,也許中共黨史上根本就不會出現楊如軒的名字。而楊如軒又是在井岡山斷送了他的“錦繡前程”。
1888年,楊如軒出生在雲南省的賓川縣。1907年,也就是他十九歲那年,楊如軒在大理陸軍七十六師當二等兵,說起來,楊如軒和朱德、範石生還都是雲南陸軍講武堂的同學,而且官職的升遷也與朱德、範石生差不多。1927年楊如軒跟隨朱培德從雲南來到江西任二十七師師長兼贛軍警備司令。
想不到,十多年前,同為雲南講武堂的同窗,今天卻在江西的戰場刀槍相見。隻是,同門師兄弟,誰的武藝高強些呢?
那要看各自的修行了。
也許,身穿整齊的軍服(軍服上可能還有幾塊軍功章),腳蹬鋥亮的皮靴,騎著高頭大馬的楊如軒,會對朱德這位昔日的同窗如今混到隻能在窮鄉僻壤的山溝裏東躲西藏打遊擊而產生一絲憐憫,或者蔑視。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楊如軒在選擇朱德對陣時,他也一步一步在人生的裏程上增加失敗的砝碼。
得知敵軍來到的消息,紅四軍的首腦們在寧岡礱市召開了營以上幹部的軍事會議,會議當然不是研究要不要迎戰的問題,而是討論如何迎戰。
會議的結果是採取“集中兵力,殲敵一路”的作戰方針。(1948年以前的共產黨人,對付敵人一般都是採用集中的方針,有什麽辦法,一對一打不過人家呀。)
毛澤東、朱雲卿、何挺穎率三十一團往七溪嶺方向迎擊右路敵軍。
朱德、陳毅、王爾琢率二十八團、二十九團擔任主力,迎戰左路八十一團。二十九團為前鋒。
二十九四是以宜章農民為主組建起來的一個團。在井岡山四個主力團(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一、三十二)當中,是武器裝備最差的一個團。曾擔任過二十九四連長的肖克算了一下,二十九團隻有兩門迫擊炮,二百多枝槍,肖克所在的連有三十枝槍左右,這已算是多的了,有的連還有二十幾枝,甚至十幾枝,而全團的棱鏢倒有八九百枝,二十九團走過來,遠遠看全都是梭鏢,所以得了個“梭縹團”的雅號。二十九團唯一的優勢是人多,且有衝勁。
而敵人一個營就有三百枝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