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頁
廢墟的真相(考古紀實係列報導之二) 作者:[美]呂貝克·斯特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係起來了。於是科學工作者們開始提出有關西臺人的理論,特別是當新破譯出的公元前
15至12世紀埃及的文獻中提到了這個神秘的民族之後,有關於西臺人的假設更如雨後春
筍。
到了1905年,巴卡科依發現的陶碑中的一塊被送到一個名叫雨果·溫克勒的學者那
裏,這是一位在德國柏林大學裏專門從事巴比倫和亞述楔形文字研究的專家。溫克勒決
心要解開這無人知曉的文字的秘密,他猜想這可能就是西臺人的語言。他得到了塞爾多
爾·馬克利蒂,一位供職於君士坦丁堡奧斯曼博物館的土耳其官員的幫助,於1906年開
始了在巴卡科依的考古挖掘工作。
溫克勒好像並不是一位能與人善處的先生:他妒忌別人的成功,不能容忍與自己不
同的意見。在去巴卡科依的旅途中,他一路上喋喋不休地抱怨路途中的不適,例如惡劣
的天氣和床上的臭蟲等等。一到達目的地,他就開始挖掘,完全置地層學的原則於不顧,
忽略記錄挖到的文物與所處地層之間的關係。
考古學家從地質學家那裏得到啟示,意識到地層學能幫助他們確立所挖掘文物的年
代,其道理很簡單:埋藏得深的年代久遠,埋藏得淺的更接近於現代。地層學是一個極
為有用的工具,但非常需要時間和耐心:挖掘者必須非常小心,在進展到下一層土壤之
前,他必須記錄下每一件文物發現的詳細地點,但是溫克勒卻坐在樹蔭下,付錢給村民
們,由他們去隨意挖掘。他唯一感興趣的就是陶碑,至於怎麽去得到它們,那可就不在
他的興趣範圍之內了。
盡管他的挖掘方法粗糙又不顧及後果,溫克勒發掘的結果卻也令人振奮。他即刻意
識到了挖到的陶碑屬於不同的兩類:有些是用巴比倫文字寫的,他很容易就讀懂了;而
另一些是用一種尚未為人所知的文字寫成的。很明顯,巴卡科依在歷史上曾經是一個已
消失文明的重鎮,但究竟是不是西臺人的文明呢?
1906年8月20日這一天,溫克勒終於找到了答案,一位挖掘者交給他一塊刻有巴比
倫楔形文字的陶碑。溫克勒在事後記錄道,“一眼望去,我就知道與其相比,我以前的
任何工作或經歷都變得毫無價值了。”
那位挖掘工人交給溫克勒的陶碑是今天所有考古工作者都熟悉的一篇重要文獻的一
個副本,即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和西臺國王赫突斯裏於公元前1270年簽署的一項和平
協議。該協議的另一個副本是用埃及象形文字刻畫在埃及卡納克的一個神廟的牆上。現
在溫克勒麵對的是該協議的另一個副本。這等重要的文件一般保存在有關國家官方的檔
案館裏,這就意味著巴卡科依肯定就是人們長期找尋的西臺人首都。溫克勒,以及在他
之前的舍斯的假設被證實了,西臺人那不易捉摸的歷史最終被確定下來一一就在土耳其
這塊土地上。
直到1912年溫克勒逝世之前,他和馬克利蒂一直在巴卡科依廢墟遺址上挖掘陶碑。
他一共發現了一萬塊陶碑或它們的碎片,然而他卻沒能如願地破譯西臺人的語言。破譯
西臺人語言這一榮耀最終歸屬於一位叫貝德裏奇·霍羅尼的捷克學者,他於1915年宣稱
在這方麵取得了突破。霍羅尼認識到西臺語不是中東語言的一支,而是與起源於歐洲和
印度的亞歐語係相連。在他的研究基礎上,到了本世紀40年代中期,學者們對西臺人文
字的所有形式都有了相當的了解和把握。
就在溫克勒逝世的1912年之前,另一支德國的考古隊也在巴卡科依開始了工作,他
們測量繪製古城的城牆、廟宇和宮殿,這一工作因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和第
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而有所中斷,從本世紀50年代起,巴卡科依地區的考古工
作得以恢復,考古隊主要由德國和土耳其科學家組成。他們的發現將陶碑的總數增到
25,000件塊,這中間包括了德國考古學家彼德·涅夫於1990年至1991年間在一個西臺皇
室檔案館發現的3000多塊。雖然西臺人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了自己的座標,但是他們文明
的起源、帝國的發展以及最終的命運,這一切仍有待於科學家們去發現。
在西臺文明出現之前,安納托利亞高地上就有人定居過。考古學家們現在了解到土
耳其豐富而複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波斯人、希臘人和羅馬人之前的幾千年。安納托利亞
高地上的廢墟遺址是世界上已知的遠古文明之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甚至更早。
在這一漫長的歲月裏,文明不斷地興起,又不斷地頹敗;這些早期的安納托利亞文化引
起了學者們的極大興趣。公元前1950年,巴卡科依廢墟遺址上就已經矗立起城堡和定居
點了,他的居民稱之為漢梯息,意為漢梯人的土地。
公元前18世紀晚期,漢梯人和另一支遷徙而來的好戰部落之間發生了戰爭,漢梯息
在戰火中被毀滅,現代考古學家仍然不大清楚新來的民族從何處而來;也不知道他們是
15至12世紀埃及的文獻中提到了這個神秘的民族之後,有關於西臺人的假設更如雨後春
筍。
到了1905年,巴卡科依發現的陶碑中的一塊被送到一個名叫雨果·溫克勒的學者那
裏,這是一位在德國柏林大學裏專門從事巴比倫和亞述楔形文字研究的專家。溫克勒決
心要解開這無人知曉的文字的秘密,他猜想這可能就是西臺人的語言。他得到了塞爾多
爾·馬克利蒂,一位供職於君士坦丁堡奧斯曼博物館的土耳其官員的幫助,於1906年開
始了在巴卡科依的考古挖掘工作。
溫克勒好像並不是一位能與人善處的先生:他妒忌別人的成功,不能容忍與自己不
同的意見。在去巴卡科依的旅途中,他一路上喋喋不休地抱怨路途中的不適,例如惡劣
的天氣和床上的臭蟲等等。一到達目的地,他就開始挖掘,完全置地層學的原則於不顧,
忽略記錄挖到的文物與所處地層之間的關係。
考古學家從地質學家那裏得到啟示,意識到地層學能幫助他們確立所挖掘文物的年
代,其道理很簡單:埋藏得深的年代久遠,埋藏得淺的更接近於現代。地層學是一個極
為有用的工具,但非常需要時間和耐心:挖掘者必須非常小心,在進展到下一層土壤之
前,他必須記錄下每一件文物發現的詳細地點,但是溫克勒卻坐在樹蔭下,付錢給村民
們,由他們去隨意挖掘。他唯一感興趣的就是陶碑,至於怎麽去得到它們,那可就不在
他的興趣範圍之內了。
盡管他的挖掘方法粗糙又不顧及後果,溫克勒發掘的結果卻也令人振奮。他即刻意
識到了挖到的陶碑屬於不同的兩類:有些是用巴比倫文字寫的,他很容易就讀懂了;而
另一些是用一種尚未為人所知的文字寫成的。很明顯,巴卡科依在歷史上曾經是一個已
消失文明的重鎮,但究竟是不是西臺人的文明呢?
1906年8月20日這一天,溫克勒終於找到了答案,一位挖掘者交給他一塊刻有巴比
倫楔形文字的陶碑。溫克勒在事後記錄道,“一眼望去,我就知道與其相比,我以前的
任何工作或經歷都變得毫無價值了。”
那位挖掘工人交給溫克勒的陶碑是今天所有考古工作者都熟悉的一篇重要文獻的一
個副本,即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和西臺國王赫突斯裏於公元前1270年簽署的一項和平
協議。該協議的另一個副本是用埃及象形文字刻畫在埃及卡納克的一個神廟的牆上。現
在溫克勒麵對的是該協議的另一個副本。這等重要的文件一般保存在有關國家官方的檔
案館裏,這就意味著巴卡科依肯定就是人們長期找尋的西臺人首都。溫克勒,以及在他
之前的舍斯的假設被證實了,西臺人那不易捉摸的歷史最終被確定下來一一就在土耳其
這塊土地上。
直到1912年溫克勒逝世之前,他和馬克利蒂一直在巴卡科依廢墟遺址上挖掘陶碑。
他一共發現了一萬塊陶碑或它們的碎片,然而他卻沒能如願地破譯西臺人的語言。破譯
西臺人語言這一榮耀最終歸屬於一位叫貝德裏奇·霍羅尼的捷克學者,他於1915年宣稱
在這方麵取得了突破。霍羅尼認識到西臺語不是中東語言的一支,而是與起源於歐洲和
印度的亞歐語係相連。在他的研究基礎上,到了本世紀40年代中期,學者們對西臺人文
字的所有形式都有了相當的了解和把握。
就在溫克勒逝世的1912年之前,另一支德國的考古隊也在巴卡科依開始了工作,他
們測量繪製古城的城牆、廟宇和宮殿,這一工作因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和第
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而有所中斷,從本世紀50年代起,巴卡科依地區的考古工
作得以恢復,考古隊主要由德國和土耳其科學家組成。他們的發現將陶碑的總數增到
25,000件塊,這中間包括了德國考古學家彼德·涅夫於1990年至1991年間在一個西臺皇
室檔案館發現的3000多塊。雖然西臺人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了自己的座標,但是他們文明
的起源、帝國的發展以及最終的命運,這一切仍有待於科學家們去發現。
在西臺文明出現之前,安納托利亞高地上就有人定居過。考古學家們現在了解到土
耳其豐富而複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波斯人、希臘人和羅馬人之前的幾千年。安納托利亞
高地上的廢墟遺址是世界上已知的遠古文明之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甚至更早。
在這一漫長的歲月裏,文明不斷地興起,又不斷地頹敗;這些早期的安納托利亞文化引
起了學者們的極大興趣。公元前1950年,巴卡科依廢墟遺址上就已經矗立起城堡和定居
點了,他的居民稱之為漢梯息,意為漢梯人的土地。
公元前18世紀晚期,漢梯人和另一支遷徙而來的好戰部落之間發生了戰爭,漢梯息
在戰火中被毀滅,現代考古學家仍然不大清楚新來的民族從何處而來;也不知道他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