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吉爾認為自己扮演了聖喬治的角色,把世界從這條可怕的德國蛟龍口中拯救出來。對於宣傳這個神話,他的文筆和口才是綽綽有餘的。他自己也一直相信這一點。英國人也始終相信這一神話,以致失去他們的帝國,直到最後覺悟過來,才不再投票選他。 希特勒最不願意與英國交戰。我個人可以對此作證。但無此必要,因為他那本大肆誇張、自我宣揚的《我的奮鬥》一書中已經寫得很清楚了。我在一次參謀部的會議上看見了他的麵孔,那天正好是英國從戰略上對波蘭提出瘋狂保證的日子。九月三日,在總理府的走廊上,由於偶然的機會,我又看到了那張麵孔。那一天,與裏賓特洛甫的保證相反,英國開始進軍了。那次我看到一張沮喪的麵孔。如果不把阿道夫·希特勒這件事牢記在心,我們不可能理解一九四○年所發生的事件,因為從戰爭開始直到結束,德國的戰略、德國的戰術和德國的外交政策都無非是這個人物的個人意誌的表現。
世界歷史人物在登上舞台時還從來沒有人如此明確地宣告過自己的目的和計劃。比較起來,亞歷山大、查理十二以及拿破崙都不過是順應時勢,逢場作戲而已。希特勒卻在《我的奮鬥》中用煽動性的語言大言不慚地寫到一旦他自己當權之後將要做的事;而他在統治的十二年中也確實照辦了。他寫道,德國政策的核心在於占領俄國領土。這一企圖是第二次大戰的關鍵,是德國軍隊的唯一目標。他還寫道,在試圖攻占俄國之前,必須首先打垮我們的世代仇敵法國。 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談到英國時,讚揚了這個民族的勇敢、傳統的聰明智慧以及出色的帝國統治。他指出,德國的最大目標在於建立一個北歐種族大聯盟,英國在其中保持其海上帝國的地位,而德國,作為它的對等合作者,必須在大陸稱霸,並且向東方提出新的領土要求。 希特勒從未放棄這一觀點。當邱吉爾拒絕了他的多次和平建議之後,他老羞成怒,並將他的滿腔怒火發泄到歐洲的猶太人身上,他認為英國的猶太人左右了邱吉爾缺乏理性的政策。希特勒幾乎到自殺的最後一刻,還希望英國會醒悟過來,願意按照唯一明智的辦法安排世界,不致把半個世界讓給布爾什維克,另一半讓給拜金主義的美國,象現在我們必須生存於其中的世界這樣。 正是這些原因導致鷹式襲擊的失敗,使我們來到英國海岸,麵對著驚慌失措的英國,苦無結束戰爭的行動計劃;征服英國的不現實的海獅計劃,在作了精心考慮和代價高昂的準備之後,又全盤落空,其奧妙也在這裏。總之,這次大舉入侵沒有成功,因為希特勒實在無意與英國交戰,我們的軍隊也多少覺察到這一點。 這次戰役分為幾個階段。德國空軍首先襲擊船隻,企圖誘使英國在英吉利海峽上空作戰。英國皇家空軍不願意為保護船隻而出擊。戈林於是轟炸英國的戰鬥機基地。這樣一來,英國戰鬥機被迫起飛。戈林在予以痛擊之後,一方麵由於希特勒的慫恿,另一方麵也由於英國對我國平民的無理轟炸,便派遣轟炸機到瓦哈拉海去轟炸倫敦和其他重要城市,想藉此激起人民廢黜邱吉爾,提出媾和。希特勒七月十九日的演講,盡管帶著恫嚇的口氣,卻提出了異常慷慨大度的條件。但這一切都徒勞無益,十月的雨和霧使天空罩上了層層灰幕。英國戰役就此結束,甚至結束得很體麵,英國元氣大傷,但仍舊英勇地堅持下去。 多數軍事作家因為我們在英國上空“戰敗”,至今譴責戈林。這樣就上了邱吉爾的圈套,輕信了邱吉爾捏造的關於德國空軍被擊敗的神話。
至於德國輝煌的空軍隻能打個平局,我認為應該由戈林負責。這裏對於武裝力量進行專橫的政治控製,也和黃色方案裏的情況一樣,意味著指揮上的外行。 赫爾曼·戈林是個兼有好壞品質的複雜人物。他聰明,果斷,在他墮落到揮霍無度以前,他曾具有推行最困難決策的鐵石心腸。這都是他好的一麵。然而他的虛榮心使他失去理智,他的固執和貪婪又使飛機的設計和生產停滯不前。直到斯佩爾上台以前,德國空軍由於管理不善和地麵供應不足受到的打擊,比任何空中敵人(包括一九四○年的皇家空軍在內)給予的打擊更大。戈林否決了生產重型轟炸機的優秀設計,卻建立了一支短距離空軍作為地麵的輔助工具。到了一九四○年,他派遣了一支裝備不多的德國空軍去執行一次超出它的能力的戰略轟炸任務,甚至險些獲得成功。作為地麵輔助力量,德國空軍先在波蘭和法國,後來在進攻蘇聯的初期,都取得了輝煌戰果。但當我們的軍隊越來越遠離空軍基地時,它就不能勝任了。不過在陸地上展開速決戰,它的功績仍然是無可比擬的。 在普通史書上,希特勒這頭猛獅起初向波蘭猛撲,然後無情地轉向法國,將法國扼死,又用它血淋淋的爪子撲向英國,但當它遭到皇家空軍迎頭痛擊後,竟自咆哮著退縮下來。它象發瘋一般,盲目地停留在海邊逡巡不前,突然掉頭向東,撲向蘇聯,結果自取滅亡。其實這些都隻不過是邱吉爾戰爭年代的詭辯,鑄成史學上的錯誤罷了。 事實上,希特勒盡管在戰鬥形勢的判斷上犯過自取失敗的外行錯誤,他卻自始至終清醒而鎮定地一步步推行《我的奮鬥》中所提出的政治目標。他迫切希望與英國講和。從來沒有任何一個勝利的征服者對於求和作出過更大的讓步。通過這次鷹式襲擊未能獲得和平,當然令人失望。這意味著我們向東方發動大戰時,我們的後方卻麵臨著來自英國的騷擾。這意味著我們必須把我們有限的寶貴供應分一部分給潛艇部隊。尤其糟糕的是,這意味著羅斯福統治下的美國將進行越來越多的幹涉。 由於英國執迷不悟所導致的這些惱人的後果引起阿道夫·希特勒精神上極大的不快。他對猶太人一向採取一種失去理性的態度。但他最後幹出的那些值得遺憾的過火行為,卻可以直接追溯到他在西方所遭受的失敗。德國如果與英國——即使是一個寬宏大度的中立的英國——結盟,就不致走向這樣的極端。但是我們的國家被包圍了,與世界文明完全隔斷了,卻與原始的、巨人似的布爾什維克國家展開一場殊死戰鬥。
世界歷史人物在登上舞台時還從來沒有人如此明確地宣告過自己的目的和計劃。比較起來,亞歷山大、查理十二以及拿破崙都不過是順應時勢,逢場作戲而已。希特勒卻在《我的奮鬥》中用煽動性的語言大言不慚地寫到一旦他自己當權之後將要做的事;而他在統治的十二年中也確實照辦了。他寫道,德國政策的核心在於占領俄國領土。這一企圖是第二次大戰的關鍵,是德國軍隊的唯一目標。他還寫道,在試圖攻占俄國之前,必須首先打垮我們的世代仇敵法國。 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談到英國時,讚揚了這個民族的勇敢、傳統的聰明智慧以及出色的帝國統治。他指出,德國的最大目標在於建立一個北歐種族大聯盟,英國在其中保持其海上帝國的地位,而德國,作為它的對等合作者,必須在大陸稱霸,並且向東方提出新的領土要求。 希特勒從未放棄這一觀點。當邱吉爾拒絕了他的多次和平建議之後,他老羞成怒,並將他的滿腔怒火發泄到歐洲的猶太人身上,他認為英國的猶太人左右了邱吉爾缺乏理性的政策。希特勒幾乎到自殺的最後一刻,還希望英國會醒悟過來,願意按照唯一明智的辦法安排世界,不致把半個世界讓給布爾什維克,另一半讓給拜金主義的美國,象現在我們必須生存於其中的世界這樣。 正是這些原因導致鷹式襲擊的失敗,使我們來到英國海岸,麵對著驚慌失措的英國,苦無結束戰爭的行動計劃;征服英國的不現實的海獅計劃,在作了精心考慮和代價高昂的準備之後,又全盤落空,其奧妙也在這裏。總之,這次大舉入侵沒有成功,因為希特勒實在無意與英國交戰,我們的軍隊也多少覺察到這一點。 這次戰役分為幾個階段。德國空軍首先襲擊船隻,企圖誘使英國在英吉利海峽上空作戰。英國皇家空軍不願意為保護船隻而出擊。戈林於是轟炸英國的戰鬥機基地。這樣一來,英國戰鬥機被迫起飛。戈林在予以痛擊之後,一方麵由於希特勒的慫恿,另一方麵也由於英國對我國平民的無理轟炸,便派遣轟炸機到瓦哈拉海去轟炸倫敦和其他重要城市,想藉此激起人民廢黜邱吉爾,提出媾和。希特勒七月十九日的演講,盡管帶著恫嚇的口氣,卻提出了異常慷慨大度的條件。但這一切都徒勞無益,十月的雨和霧使天空罩上了層層灰幕。英國戰役就此結束,甚至結束得很體麵,英國元氣大傷,但仍舊英勇地堅持下去。 多數軍事作家因為我們在英國上空“戰敗”,至今譴責戈林。這樣就上了邱吉爾的圈套,輕信了邱吉爾捏造的關於德國空軍被擊敗的神話。
至於德國輝煌的空軍隻能打個平局,我認為應該由戈林負責。這裏對於武裝力量進行專橫的政治控製,也和黃色方案裏的情況一樣,意味著指揮上的外行。 赫爾曼·戈林是個兼有好壞品質的複雜人物。他聰明,果斷,在他墮落到揮霍無度以前,他曾具有推行最困難決策的鐵石心腸。這都是他好的一麵。然而他的虛榮心使他失去理智,他的固執和貪婪又使飛機的設計和生產停滯不前。直到斯佩爾上台以前,德國空軍由於管理不善和地麵供應不足受到的打擊,比任何空中敵人(包括一九四○年的皇家空軍在內)給予的打擊更大。戈林否決了生產重型轟炸機的優秀設計,卻建立了一支短距離空軍作為地麵的輔助工具。到了一九四○年,他派遣了一支裝備不多的德國空軍去執行一次超出它的能力的戰略轟炸任務,甚至險些獲得成功。作為地麵輔助力量,德國空軍先在波蘭和法國,後來在進攻蘇聯的初期,都取得了輝煌戰果。但當我們的軍隊越來越遠離空軍基地時,它就不能勝任了。不過在陸地上展開速決戰,它的功績仍然是無可比擬的。 在普通史書上,希特勒這頭猛獅起初向波蘭猛撲,然後無情地轉向法國,將法國扼死,又用它血淋淋的爪子撲向英國,但當它遭到皇家空軍迎頭痛擊後,竟自咆哮著退縮下來。它象發瘋一般,盲目地停留在海邊逡巡不前,突然掉頭向東,撲向蘇聯,結果自取滅亡。其實這些都隻不過是邱吉爾戰爭年代的詭辯,鑄成史學上的錯誤罷了。 事實上,希特勒盡管在戰鬥形勢的判斷上犯過自取失敗的外行錯誤,他卻自始至終清醒而鎮定地一步步推行《我的奮鬥》中所提出的政治目標。他迫切希望與英國講和。從來沒有任何一個勝利的征服者對於求和作出過更大的讓步。通過這次鷹式襲擊未能獲得和平,當然令人失望。這意味著我們向東方發動大戰時,我們的後方卻麵臨著來自英國的騷擾。這意味著我們必須把我們有限的寶貴供應分一部分給潛艇部隊。尤其糟糕的是,這意味著羅斯福統治下的美國將進行越來越多的幹涉。 由於英國執迷不悟所導致的這些惱人的後果引起阿道夫·希特勒精神上極大的不快。他對猶太人一向採取一種失去理性的態度。但他最後幹出的那些值得遺憾的過火行為,卻可以直接追溯到他在西方所遭受的失敗。德國如果與英國——即使是一個寬宏大度的中立的英國——結盟,就不致走向這樣的極端。但是我們的國家被包圍了,與世界文明完全隔斷了,卻與原始的、巨人似的布爾什維克國家展開一場殊死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