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財正想好言勸慰幾句,卻聽站在一旁的嵇雲發出一聲冷笑,心知他看不起儒生抱著皇家大腿的作派,也不以為異,隻是走下來輕輕撫起王闓運,拍拍他們肩頭以示鼓勵後,便不再說話。王、嵇二人眼見皇上臉有倦容,當下告退離去。
很快,這場禦前辯論便傳了開去,盡管皇上並沒有表明自己的態度,但是儒生們都認為皇上公然在朝堂之上由著墨家邪說胡亂指責儒學聖教,即使沒有表明立場,但偏向之意已是毫無可疑了,因此全地都有儒生學者到官府鬧事,嵇雲在南康府開設的墨家學館也一再遭到儒生地衝擊,王財原想著雙方之麽鬧將下去也並非什麽壞事,理不辯不明嘛,可沒過多久,居然有一些其他學派也參與進來,或指責墨學,或攻擊儒教,甚至連洋務派學者也跳出來藉機宣傳西化,頓時大江南北吵了個不可開交,總算這些鬧事的儒生還曉得“君子動口,不動手”的道理,雙方吵來吵去也僅限於文章上的你來我往,或按章據典,或旁徵博引,到後來代表各自學派的朝廷官員也撰文參與到其中,其時正是帝國推進改革,學習西方的變革時期,社會上地各種思潮原本就是風起雲湧,王財於此時處心積慮的挑起儒墨之爭讓事情變得更加複雜。
一些官員擔心學派之間爭論持續下去,輕者造成文化分裂,重者引起社會動盪,千百年來中國都是一個腦子做主,到了今天突然之間多出這許多腦子來,到底是利是弊,著實在難料。王財雖然也有這般擔心,但是他卻不願意以國家力量來中止這場爭論,更何況現在各學派之間的爭論已經慢慢的有些規律可循,是不是真的有了百家爭鳴的規模他不知道,不過隨著辯論的深入,各方從剛始的惡言相向到現在的漸趨理性,所辯的內容也越來越深入,這都說明國人長期以來被冰封住地思想已經漸漸突破前人地條條框框,開始有了自己獨立的見解,很多長期以來被認為理所當然地前人語錄現在也被人翻出來詳加推究,竟也得出了新的心得,這些都是王財所樂意見到的,因此盡管知道這是把雙刃劍,王財最終還是決定聽之任之,不再強行壓製,唯是囑咐警察部通令各地,學術辯論固然不去管他,但若有人以此為藉口宣傳叛國邪說,那警察部必須當機立斷,毫不猶豫的出手鎮壓。
雖然對於皇帝突然之間另立異說,大多數的國人都表示了不滿,但是重新整理《永樂大典》卻是一個頗得人心的工程,這種打一巴掌,再給幾分好處的手法,王財屢試不爽,現在已經用的有些心得,而那些長期以來屢被壓製的學術派別因為朝廷開始整理《永樂大典》散卷,皇帝對各種非主流學派又非常尊重,因此都存了發揚各派學術觀點的心思,紛紛將收藏的典籍供獻給朝廷,很多遺失已久的書籍居然也被發現,這讓文化部的那些博學鴻儒欣喜過望。
而奉旨修史的王闓運接旨之後,便給自己的數位至交好友寫信,請這些宿儒高才一起來幫他完成《清史》、《太平天國史》的撰寫,甚至還給隱居的曾國藩寫了一封措辭肯切的邀請信,希望這位前清封疆大吏能夠不記前嫌,出山幫助朝廷一起完成這篇巨著。《清史》巨著若是能有曾國藩的著筆潤色,憑空便能增加幾分可信,而且清廷種種內幕總是清廷的官吏來寫更為真實了。事實上王闓運曾經想聯繫奕欣等一幹前清遺族,隻是一來考慮到亡國之人來寫前朝國史未免有些殘忍,二來也擔心他們為前清歌功頌德,所撰不實,因而此念轉瞬即滅,隻是派了幾人趕赴京師紫禁城收集藏於禁城的前朝文件,像什麽《起居注》、《清實錄》以及內閣、軍機處所存上諭、臣工本章等原始檔案,當真是決心要寫成一本撇開成見,實事求是的史家巨著來。
第二卷 第二百五十四章 :孝明之死
自春秋以來,國內從無如此大規模的思想交鋒,一時間異彩紛呈,百花齊放,原本一潭死水的中國再次迸發出勃勃生機,人的思想一旦被解除了束縛,他所綻放出來的能量是驚人的,出現這樣的結果王財非常得意,他常常想,為什麽春秋戰國時期,諸候相互攻殺的亂世能夠產生如此眾多的思想家,到了大一統的王朝反而思想卻凋蔽了?此刻總算恍然,越是亂世,人們的思想越是自由,相反到了統一王朝,統治者為了鞏固統治,自然是要控製思想,排除雜說,卻不知這樣一來讓整個民族的創新精神都被壓製,一代代的都是順民、愚民。想通了這一節,王財極為自豪,自己也可以算得上是古往今來難得一見的大度君王了。
不過這一次自上而下的文化運動也得到了另一個王財計劃中的好處,僅僅半年時間,江南日漸流行的西化呼聲便被壓了下去,大街上穿著西式服裝的雖然屢見不鮮,但是華服漢裝的行人卻也不少,到了傳統節日時,大街上幾乎都是穿著各式民族服裝遊玩嬉鬧的人群,眼看條件成熟,皇帝又下了一道詔令,政府官員在接待外國來賓時,必須以華語為交談語言,即便像容閎這些能說一口流利英語、法語的官員,也必須由譯員轉述,此外凡是出席國內紀念活動的官員,必須身著民族傳統服裝。到了太平九年元旦。皇帝陛下攜皇妃、皇子全體皇室成員身穿漢服一同出席天京政府舉辦的元旦慶典時,把這個穩固國本地民族傳統活動推到最高點。
近代西方列強憑藉船堅利炮打開了亞洲各國的國門,進而引起了亞洲各國學習西方的熱潮,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國家走上了迷信西方,全盤西化的進程,從而喪失本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優秀精典。在王財看來這哪裏是學習西方,分明是被西方同化了。因此當江南有了全盤西化的呼聲時,他便意識到如果任其發展下去,那才會給中華文化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但是文化、思想層麵地東西,用行政的辦法去壓製反而會造成民心與朝廷地對抗,這才有心重振中華傳統,鼓勵百家學說。以思想對思想,以文化對文化,以中華傳統對全盤西化,現在看來,果然是效果不錯,也正是因為王財提前意識到了這一危機,及時製訂出了相應的對策,這才避免不知不覺著了西方文化侵略的道兒。
很快,這場禦前辯論便傳了開去,盡管皇上並沒有表明自己的態度,但是儒生們都認為皇上公然在朝堂之上由著墨家邪說胡亂指責儒學聖教,即使沒有表明立場,但偏向之意已是毫無可疑了,因此全地都有儒生學者到官府鬧事,嵇雲在南康府開設的墨家學館也一再遭到儒生地衝擊,王財原想著雙方之麽鬧將下去也並非什麽壞事,理不辯不明嘛,可沒過多久,居然有一些其他學派也參與進來,或指責墨學,或攻擊儒教,甚至連洋務派學者也跳出來藉機宣傳西化,頓時大江南北吵了個不可開交,總算這些鬧事的儒生還曉得“君子動口,不動手”的道理,雙方吵來吵去也僅限於文章上的你來我往,或按章據典,或旁徵博引,到後來代表各自學派的朝廷官員也撰文參與到其中,其時正是帝國推進改革,學習西方的變革時期,社會上地各種思潮原本就是風起雲湧,王財於此時處心積慮的挑起儒墨之爭讓事情變得更加複雜。
一些官員擔心學派之間爭論持續下去,輕者造成文化分裂,重者引起社會動盪,千百年來中國都是一個腦子做主,到了今天突然之間多出這許多腦子來,到底是利是弊,著實在難料。王財雖然也有這般擔心,但是他卻不願意以國家力量來中止這場爭論,更何況現在各學派之間的爭論已經慢慢的有些規律可循,是不是真的有了百家爭鳴的規模他不知道,不過隨著辯論的深入,各方從剛始的惡言相向到現在的漸趨理性,所辯的內容也越來越深入,這都說明國人長期以來被冰封住地思想已經漸漸突破前人地條條框框,開始有了自己獨立的見解,很多長期以來被認為理所當然地前人語錄現在也被人翻出來詳加推究,竟也得出了新的心得,這些都是王財所樂意見到的,因此盡管知道這是把雙刃劍,王財最終還是決定聽之任之,不再強行壓製,唯是囑咐警察部通令各地,學術辯論固然不去管他,但若有人以此為藉口宣傳叛國邪說,那警察部必須當機立斷,毫不猶豫的出手鎮壓。
雖然對於皇帝突然之間另立異說,大多數的國人都表示了不滿,但是重新整理《永樂大典》卻是一個頗得人心的工程,這種打一巴掌,再給幾分好處的手法,王財屢試不爽,現在已經用的有些心得,而那些長期以來屢被壓製的學術派別因為朝廷開始整理《永樂大典》散卷,皇帝對各種非主流學派又非常尊重,因此都存了發揚各派學術觀點的心思,紛紛將收藏的典籍供獻給朝廷,很多遺失已久的書籍居然也被發現,這讓文化部的那些博學鴻儒欣喜過望。
而奉旨修史的王闓運接旨之後,便給自己的數位至交好友寫信,請這些宿儒高才一起來幫他完成《清史》、《太平天國史》的撰寫,甚至還給隱居的曾國藩寫了一封措辭肯切的邀請信,希望這位前清封疆大吏能夠不記前嫌,出山幫助朝廷一起完成這篇巨著。《清史》巨著若是能有曾國藩的著筆潤色,憑空便能增加幾分可信,而且清廷種種內幕總是清廷的官吏來寫更為真實了。事實上王闓運曾經想聯繫奕欣等一幹前清遺族,隻是一來考慮到亡國之人來寫前朝國史未免有些殘忍,二來也擔心他們為前清歌功頌德,所撰不實,因而此念轉瞬即滅,隻是派了幾人趕赴京師紫禁城收集藏於禁城的前朝文件,像什麽《起居注》、《清實錄》以及內閣、軍機處所存上諭、臣工本章等原始檔案,當真是決心要寫成一本撇開成見,實事求是的史家巨著來。
第二卷 第二百五十四章 :孝明之死
自春秋以來,國內從無如此大規模的思想交鋒,一時間異彩紛呈,百花齊放,原本一潭死水的中國再次迸發出勃勃生機,人的思想一旦被解除了束縛,他所綻放出來的能量是驚人的,出現這樣的結果王財非常得意,他常常想,為什麽春秋戰國時期,諸候相互攻殺的亂世能夠產生如此眾多的思想家,到了大一統的王朝反而思想卻凋蔽了?此刻總算恍然,越是亂世,人們的思想越是自由,相反到了統一王朝,統治者為了鞏固統治,自然是要控製思想,排除雜說,卻不知這樣一來讓整個民族的創新精神都被壓製,一代代的都是順民、愚民。想通了這一節,王財極為自豪,自己也可以算得上是古往今來難得一見的大度君王了。
不過這一次自上而下的文化運動也得到了另一個王財計劃中的好處,僅僅半年時間,江南日漸流行的西化呼聲便被壓了下去,大街上穿著西式服裝的雖然屢見不鮮,但是華服漢裝的行人卻也不少,到了傳統節日時,大街上幾乎都是穿著各式民族服裝遊玩嬉鬧的人群,眼看條件成熟,皇帝又下了一道詔令,政府官員在接待外國來賓時,必須以華語為交談語言,即便像容閎這些能說一口流利英語、法語的官員,也必須由譯員轉述,此外凡是出席國內紀念活動的官員,必須身著民族傳統服裝。到了太平九年元旦。皇帝陛下攜皇妃、皇子全體皇室成員身穿漢服一同出席天京政府舉辦的元旦慶典時,把這個穩固國本地民族傳統活動推到最高點。
近代西方列強憑藉船堅利炮打開了亞洲各國的國門,進而引起了亞洲各國學習西方的熱潮,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國家走上了迷信西方,全盤西化的進程,從而喪失本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優秀精典。在王財看來這哪裏是學習西方,分明是被西方同化了。因此當江南有了全盤西化的呼聲時,他便意識到如果任其發展下去,那才會給中華文化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但是文化、思想層麵地東西,用行政的辦法去壓製反而會造成民心與朝廷地對抗,這才有心重振中華傳統,鼓勵百家學說。以思想對思想,以文化對文化,以中華傳統對全盤西化,現在看來,果然是效果不錯,也正是因為王財提前意識到了這一危機,及時製訂出了相應的對策,這才避免不知不覺著了西方文化侵略的道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