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個辦法卻引起韓寒彰的激烈反對,韓寒彰認為且不說誘殺魏列等三人未必能夠成功,就算成功,那關東軍也未必會聽從朝廷調遣,甚至很有可能會激化矛盾。韓寒彰提出了一個“離間計”,他認為從範例送回的情報來看,王炎、陳偉、魏列這三個人各自都有一個算盤,魏列貪財,他並不在乎王炎、陳偉割據日本還是歸隨朝廷,他隻在乎站在哪一邊自己能得到更多的利益,隻要朝廷給夠向他許下更多的好處,那是有可能讓魏列占到朝廷這一邊的,而王炎、陳偉兩人各自掌握關東軍一部分兵力,相互之間又不統屬,俗話說“共患難易,同享福難”,若是能從中挑撥,令他們兩人自相殘殺,待他們元氣大傷之後,朝廷再收拾另一個就容易多了,這種例子歷朝歷代都有過,甚至韓寒彰還直接建議朝廷拉攏王炎,對付陳偉。之所以要拉攏王炎,韓寒彰認為王炎現在的實力雖然隻及陳偉的一半,但是他控製的地盤卻是日本西海岸,直接麵對朝廷,若是朝廷出兵征剿,他的地盤必然最先受到打擊,此外關東軍若是割據日本,因為實力的關係,王炎所得的利益也必然較之陳偉要少,若是朝廷能夠利用這中間的關係,把魏列和王炎拉過來,就等於斬掉了陳偉的左右手,而陳偉倒台,另外兩個人也必然活不久。
第二卷 第二百二十章 :黨派
韓寒彰的這一招“離間計”讓王財聽了頗為滿意,可派誰去日本辦這件事情就傷腦筋了,一連考慮了幾個人選王財都不滿意,最後他眼睛一亮,幹脆就讓已經在日本的範例秘密的去辦這件事,範例做事情向來果斷幹練,再說他在日本也有一段時間,對其中的情況也比較了解,由他悄悄的入手想來不至於讓叛黨起疑心,計議一定,王財馬上下了道密旨,命令範例把監視日本皇室的事情暫放一邊,先集中精力幫助朝廷離間叛黨,甚至王財還開出天價,隻要魏列、王炎肯繼續為朝廷出力,剿滅陳偉叛逆,那前者加封駐日財政大臣,全權負責朝廷對日本資金往來,後者升任關東總督,節製駐日關東軍,全權負責日本關東地區軍政事務。
事實上韓寒彰說的一點都不錯,陳、王、魏三人之所以舉兵反叛朝廷一不是為了前清復仇,二不是為割據稱王的虛名,無非是想借著地位的上升,能夠不受朝廷約束的發財而已,眼下的日本暗潮湧動,倒幕派與天皇支持下的幕府矛盾越來越激烈,關東軍的加入隻不過是在兩堆火焰中間橫了一根粗木柵而已,根據朝廷的命令,關東軍必需暗中支持幕府,但是倒幕派也看到了關東軍在日本政治走勢中的作用,因此不遺餘力的派人收賣、遊說,希望他們能站在倒幕派一邊,幫助他們推翻幕府統治。拿了好處的三人自然而然地在兵力部署上就有了偏向,但是他們也清楚,如果朝廷知道了其中的關節,那必定會嚴厲責罰,加上陳、王兩人原來就是清廷降將,根本就沒有什麽國家、民族大義的意識,經不住倒幕派的遊說、誘惑就暗下決心。要割據稱王。在實力上始終被陳偉壓著一頭的王炎雖然同意和陳偉一起反叛朝廷,但是他並不甘心陳偉做大。他自己做小,在他看來,一樣都是把腦袋係在褲腰帶上玩命,憑什麽事成之後陳偉做關東王,自己隻能做大將軍?無奈實力不如陳偉,這口氣也就一直被王炎壓在心裏。此時擔負著離間使命的範例出現,無疑如同催化濟般輕而易舉的在三者之間挑動起了不安地因素。
中英之間暫時息兵罷戰。已經步入中年的帝國皇帝才鬆了口氣把精力轉移到國內建設上來,當初製訂地國內發展計劃被一場驟雨般的戰爭衝擊的支離破碎,現在想要恢復就必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總算值得高興的是,近十年時間修築的江南鐵路網、電報網已經有一點點規模,特別是這十年來在洋技師的指導下,一大批本土技術工人也開始肩挑重擔了,最新建成地福建“泉漳”段鐵路雖然不長。但是從裏到外都是“中國製造”,連總工程師都是當年跟著洋人修築蘇南鐵路的技術工人,而英國來頓電報公司和美國馬克德電報公司援建的蘇州電報學堂也培養出了數百名電報人材,可以說江南各省已經初步進入了工廠+鐵路+電報的新時代。但是這離王財的目標還差得很遠,特別是身處京師要地,但信息的獲得還不如在天京時方便快捷。加上北方戰事漸漸平息,王財開始猶豫是不是到時候遷回都城天京了。在他看來,中國的近代化改革必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甚至由於國土過於遼闊,想要徹底地把中國由封建落後的環境中解脫出來,一代人的時間基本是不太可能的,而他這一生所能做的事情,就是為這個龐大的帝國建立一個製度,接下來地事情,就是整個帝國沿著這個製度不斷前進。就算有什麽阻力。也寄希望於這個製度的自我修復來保證社會整體方向上不出太大的差錯,這樣一來。他就必需要首先塑造一個樣板,這幾年的社會發展,基本上已經讓皇帝把眼光放在了江南五省蘇、浙、贛、閩、粵,回朝天京,更可以就近指導,以保證社會改革的成功。除了這些以外,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近一年來,警察部不斷接到江南各省密報,每年返回國內的留學生在私下間串連,組織會黨,雖然這些大大小小的會黨並沒有與朝廷過不去的意思,但是這種風氣卻不得不讓朝廷引起重視,特別是有些會黨還有朝中大臣參與其中,這讓老百姓很容易誤解非法的會黨有官方地背景,中華帝國本來就是靠拜上帝教會黨起家地,對這些會黨的潛力還是很有警易性地,因此警察部幾次上奏朝廷,建議嚴厲查辦,所有涉案官員盡行革職。
第二卷 第二百二十章 :黨派
韓寒彰的這一招“離間計”讓王財聽了頗為滿意,可派誰去日本辦這件事情就傷腦筋了,一連考慮了幾個人選王財都不滿意,最後他眼睛一亮,幹脆就讓已經在日本的範例秘密的去辦這件事,範例做事情向來果斷幹練,再說他在日本也有一段時間,對其中的情況也比較了解,由他悄悄的入手想來不至於讓叛黨起疑心,計議一定,王財馬上下了道密旨,命令範例把監視日本皇室的事情暫放一邊,先集中精力幫助朝廷離間叛黨,甚至王財還開出天價,隻要魏列、王炎肯繼續為朝廷出力,剿滅陳偉叛逆,那前者加封駐日財政大臣,全權負責朝廷對日本資金往來,後者升任關東總督,節製駐日關東軍,全權負責日本關東地區軍政事務。
事實上韓寒彰說的一點都不錯,陳、王、魏三人之所以舉兵反叛朝廷一不是為了前清復仇,二不是為割據稱王的虛名,無非是想借著地位的上升,能夠不受朝廷約束的發財而已,眼下的日本暗潮湧動,倒幕派與天皇支持下的幕府矛盾越來越激烈,關東軍的加入隻不過是在兩堆火焰中間橫了一根粗木柵而已,根據朝廷的命令,關東軍必需暗中支持幕府,但是倒幕派也看到了關東軍在日本政治走勢中的作用,因此不遺餘力的派人收賣、遊說,希望他們能站在倒幕派一邊,幫助他們推翻幕府統治。拿了好處的三人自然而然地在兵力部署上就有了偏向,但是他們也清楚,如果朝廷知道了其中的關節,那必定會嚴厲責罰,加上陳、王兩人原來就是清廷降將,根本就沒有什麽國家、民族大義的意識,經不住倒幕派的遊說、誘惑就暗下決心。要割據稱王。在實力上始終被陳偉壓著一頭的王炎雖然同意和陳偉一起反叛朝廷,但是他並不甘心陳偉做大。他自己做小,在他看來,一樣都是把腦袋係在褲腰帶上玩命,憑什麽事成之後陳偉做關東王,自己隻能做大將軍?無奈實力不如陳偉,這口氣也就一直被王炎壓在心裏。此時擔負著離間使命的範例出現,無疑如同催化濟般輕而易舉的在三者之間挑動起了不安地因素。
中英之間暫時息兵罷戰。已經步入中年的帝國皇帝才鬆了口氣把精力轉移到國內建設上來,當初製訂地國內發展計劃被一場驟雨般的戰爭衝擊的支離破碎,現在想要恢復就必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總算值得高興的是,近十年時間修築的江南鐵路網、電報網已經有一點點規模,特別是這十年來在洋技師的指導下,一大批本土技術工人也開始肩挑重擔了,最新建成地福建“泉漳”段鐵路雖然不長。但是從裏到外都是“中國製造”,連總工程師都是當年跟著洋人修築蘇南鐵路的技術工人,而英國來頓電報公司和美國馬克德電報公司援建的蘇州電報學堂也培養出了數百名電報人材,可以說江南各省已經初步進入了工廠+鐵路+電報的新時代。但是這離王財的目標還差得很遠,特別是身處京師要地,但信息的獲得還不如在天京時方便快捷。加上北方戰事漸漸平息,王財開始猶豫是不是到時候遷回都城天京了。在他看來,中國的近代化改革必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甚至由於國土過於遼闊,想要徹底地把中國由封建落後的環境中解脫出來,一代人的時間基本是不太可能的,而他這一生所能做的事情,就是為這個龐大的帝國建立一個製度,接下來地事情,就是整個帝國沿著這個製度不斷前進。就算有什麽阻力。也寄希望於這個製度的自我修復來保證社會整體方向上不出太大的差錯,這樣一來。他就必需要首先塑造一個樣板,這幾年的社會發展,基本上已經讓皇帝把眼光放在了江南五省蘇、浙、贛、閩、粵,回朝天京,更可以就近指導,以保證社會改革的成功。除了這些以外,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近一年來,警察部不斷接到江南各省密報,每年返回國內的留學生在私下間串連,組織會黨,雖然這些大大小小的會黨並沒有與朝廷過不去的意思,但是這種風氣卻不得不讓朝廷引起重視,特別是有些會黨還有朝中大臣參與其中,這讓老百姓很容易誤解非法的會黨有官方地背景,中華帝國本來就是靠拜上帝教會黨起家地,對這些會黨的潛力還是很有警易性地,因此警察部幾次上奏朝廷,建議嚴厲查辦,所有涉案官員盡行革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