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還不止如此簡單。公元前80年,也還是昭帝時代,上官桀,上官安及禦史大夫(機要秘書長)桑弘羊被告陰謀廢昭帝而迎燕王劉旦為帝,各人都以謀反判死刑,燕王自殺,霍光才成為朝中唯一首要,“威震海內”。《漢書》說:“昭帝既冠,遂委任光,迄十三年,百姓充實,四夷賓服。”
可是公元前81年,也就是上官家謀反的前一年,昭帝朝中由各地選舉之“賢良”及“文學”和政府官員辯論鹽鐵專利及最近頒布的沽酒公賣是否應當繼續。其紀錄即為有名的《鹽鐵論》。單從這文件看來,我們也可以想像霍光做為獨裁者的地位,並不十分鞏固。就當時製度而言,除非環境逼迫,他斷難有興致將已行政策,招集大批事不幹己的書生評論。事實上賢良和文學雖想廢除政府專賣,但爭辯時卻不著實際的憧憬於一種泛稱“教化”的政治哲學,政府方麵除桑弘羊外,還有丞相田千秋,他們均能縷舉實情反駁。結果隻將沽酒公賣停止,鹽鐵仍由政府專利。《漢書.食貨誌》就針對此事說:“弘羊自以為國興大利,伐其功,欲為子弟得官,怨望大將軍霍光,遂與上官桀等謀反,誅滅。”
所以謀反的真相無法證實,其背景則是昭帝時代,霍光權勢還未十分肯定的時候,有賴桑弘羊“舌戰群儒”的替他維持鹽鐵專利,但又不願和他分權,才又因事牽涉到上官一家,其目的在繼續鞏固他獨頭政治的力量,已有端倪。
昭帝既沒,昌邑王召後被廢,霍光才立宣帝。這時候皇後人選又成了問題,群臣有意霍光之少女霍成君,但是宣帝已有許平君,並已生子即未來之元帝,在他堅持之下許後得立,其後霍夫人顯,也不與霍光商量,徑遣人入宮以藥鴆殺許後,這樣霍成君才繼之為皇後。如是又4年,直到公元前66年,時霍光已逝世2年,霍家鴆殺許後的情節才被暴露,起先皇帝的態度改變,接著霍家人事也更動,諸女婿的執兵權者一一他派。霍光之子霍禹知道舊事必被追究,想要造反未遂,密報已達禦前,於是皇後被廢,霍夫人顯以下及諸婿,又霍去病(霍光異母兄)之後人等除自殺外都以大逆罪處死。霍家二十年來的聲勢宣赫,至此和他們相連坐被誅滅的數十家。
傳統的史料裏有很多類此的資料,我們對當中紛亂的情形還難能溯本歸源的看得清楚,更無法確切判斷其間是非真偽。然則皇座前後左右的曖昧遊離,隻是暴露寡頭政治的弱點。也不一定是當事人的旨趣所在。霍光未曾統兵作戰,但是他為大將軍,兒子親戚都擁重兵,拱衛朝廷。昭帝對他“虛己斂容”。宣帝則因“大將軍光從驂乘,上內嚴憚之,若有芒刺在背”。《漢書》引茂陵徐福說:“霍氏秉權日久,害之者多矣”。這“害”字乃是指以他為害,亦即是痛恨他們的人多極了。
宣帝實際控製大權之後,減賦稅,降低鹽價,增加下級官吏的待遇。好在匈奴也分作數支,呼韓邪單於來朝,西漢帝國可以減少邊戍。西部藏族的羌人蠢動,也能夠以趙充國之屯田對付,因之歷史上宣帝獲得“中興”的名稱。其實親儒生,倡仁政,也是從武帝以來的擴充政策改變為收縮政策。武帝於公元前112年將襲侯爵的106人革除為平民,宣帝又到處招尋他們的後裔,加以慰問及賞賜,其主旨在收攬人心。武帝的過度中央集權,固然不能繼續,但是中興之帝王沒有加強其組織,先採取消極手段,也隻是放棄其控製的力量,況且,宣帝也沒有正心誠意的行仁政。京兆尹趙廣漢,左馮翔(等於京城郊區市長),韓延壽之被判死刑,千年以後司馬光還為他們抱不平。司馬遷之外孫楊惲曾與友人書稱“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萁”,不過私下裏諷議朝廷糊塗,竟因之以“大逆不道”被腰斬。宣帝的兒子元帝向他諫勸,他就說:“漢家自有製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即是自認以威勢向下製壓,造成片麵的恐怖政治,在他已是既定方針。
元帝反其道而行,卻又被歷史家稱為“柔仁好儒”。他也是音樂家,能吹奏各種樂器,又能被歌聲度曲。成帝嗜酒,好微行,寵愛趙飛燕姊妹。這兩個女人都以美善著名。成帝則立其姊為後,妹為昭儀,以至無嗣。一天早上從昭儀床上起來,突然言語失靈行動僵仆的死去。各情形都符合傳統亡國之君的尺度。
而元帝之後王政君的父親則有八男四女,她以成帝生母之資格做皇太後,於是王家十侯五大司馬,“外戚莫盛焉”,終構成王莽篡位的條件。
其實這時的大司馬,隻能加威於朝廷百官,王家兄弟,也並不相得。王鳳和王商就互相競爭,王音和王譚,也不和諧。王莽由侄輩突出,大部靠自己賢能的名譽作本錢,因之能獲得作賦各手揚雄以及宗室劉歆等的支持。西漢帝國的問題,則是中央政府逐漸失去對下層的控製,黃河決堤,流民無法周濟,也有其他水旱疫疾之災。當日的觀念,總以為種田的太少,作其他事的太多,總是“捨本逐末”。朝廷能提出的辦法,又無非吏治,即提撥好人,懲罰壞人。據mi插elloewe的研究,西漢皇帝從公元前178年到公元前2年因天文及各種陰陽五行的奇異現象發詔書57次。迄至公元前72年,亦即是迄至霍光主政中期,這種詔書下得少,即下時也多指奇異現象為好兆。以後則下此類詔書44次,又動輒稱災異非國家之福。我們若翻閱《漢書》裏麵的帝紀,內中摘錄的文件可稱“罪己詔”的,宣帝有8次,元帝有13次,成帝又有12次,這樣接二連三承認中樞領導無力,希望以精誠感動軍民,即是在傳統中國,也不常見。公元前19年成帝詔稱“黎民婁困於饑寒”,以及“帝王之道日以陵夷”,不是沒有事實根據的。
可是公元前81年,也就是上官家謀反的前一年,昭帝朝中由各地選舉之“賢良”及“文學”和政府官員辯論鹽鐵專利及最近頒布的沽酒公賣是否應當繼續。其紀錄即為有名的《鹽鐵論》。單從這文件看來,我們也可以想像霍光做為獨裁者的地位,並不十分鞏固。就當時製度而言,除非環境逼迫,他斷難有興致將已行政策,招集大批事不幹己的書生評論。事實上賢良和文學雖想廢除政府專賣,但爭辯時卻不著實際的憧憬於一種泛稱“教化”的政治哲學,政府方麵除桑弘羊外,還有丞相田千秋,他們均能縷舉實情反駁。結果隻將沽酒公賣停止,鹽鐵仍由政府專利。《漢書.食貨誌》就針對此事說:“弘羊自以為國興大利,伐其功,欲為子弟得官,怨望大將軍霍光,遂與上官桀等謀反,誅滅。”
所以謀反的真相無法證實,其背景則是昭帝時代,霍光權勢還未十分肯定的時候,有賴桑弘羊“舌戰群儒”的替他維持鹽鐵專利,但又不願和他分權,才又因事牽涉到上官一家,其目的在繼續鞏固他獨頭政治的力量,已有端倪。
昭帝既沒,昌邑王召後被廢,霍光才立宣帝。這時候皇後人選又成了問題,群臣有意霍光之少女霍成君,但是宣帝已有許平君,並已生子即未來之元帝,在他堅持之下許後得立,其後霍夫人顯,也不與霍光商量,徑遣人入宮以藥鴆殺許後,這樣霍成君才繼之為皇後。如是又4年,直到公元前66年,時霍光已逝世2年,霍家鴆殺許後的情節才被暴露,起先皇帝的態度改變,接著霍家人事也更動,諸女婿的執兵權者一一他派。霍光之子霍禹知道舊事必被追究,想要造反未遂,密報已達禦前,於是皇後被廢,霍夫人顯以下及諸婿,又霍去病(霍光異母兄)之後人等除自殺外都以大逆罪處死。霍家二十年來的聲勢宣赫,至此和他們相連坐被誅滅的數十家。
傳統的史料裏有很多類此的資料,我們對當中紛亂的情形還難能溯本歸源的看得清楚,更無法確切判斷其間是非真偽。然則皇座前後左右的曖昧遊離,隻是暴露寡頭政治的弱點。也不一定是當事人的旨趣所在。霍光未曾統兵作戰,但是他為大將軍,兒子親戚都擁重兵,拱衛朝廷。昭帝對他“虛己斂容”。宣帝則因“大將軍光從驂乘,上內嚴憚之,若有芒刺在背”。《漢書》引茂陵徐福說:“霍氏秉權日久,害之者多矣”。這“害”字乃是指以他為害,亦即是痛恨他們的人多極了。
宣帝實際控製大權之後,減賦稅,降低鹽價,增加下級官吏的待遇。好在匈奴也分作數支,呼韓邪單於來朝,西漢帝國可以減少邊戍。西部藏族的羌人蠢動,也能夠以趙充國之屯田對付,因之歷史上宣帝獲得“中興”的名稱。其實親儒生,倡仁政,也是從武帝以來的擴充政策改變為收縮政策。武帝於公元前112年將襲侯爵的106人革除為平民,宣帝又到處招尋他們的後裔,加以慰問及賞賜,其主旨在收攬人心。武帝的過度中央集權,固然不能繼續,但是中興之帝王沒有加強其組織,先採取消極手段,也隻是放棄其控製的力量,況且,宣帝也沒有正心誠意的行仁政。京兆尹趙廣漢,左馮翔(等於京城郊區市長),韓延壽之被判死刑,千年以後司馬光還為他們抱不平。司馬遷之外孫楊惲曾與友人書稱“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萁”,不過私下裏諷議朝廷糊塗,竟因之以“大逆不道”被腰斬。宣帝的兒子元帝向他諫勸,他就說:“漢家自有製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即是自認以威勢向下製壓,造成片麵的恐怖政治,在他已是既定方針。
元帝反其道而行,卻又被歷史家稱為“柔仁好儒”。他也是音樂家,能吹奏各種樂器,又能被歌聲度曲。成帝嗜酒,好微行,寵愛趙飛燕姊妹。這兩個女人都以美善著名。成帝則立其姊為後,妹為昭儀,以至無嗣。一天早上從昭儀床上起來,突然言語失靈行動僵仆的死去。各情形都符合傳統亡國之君的尺度。
而元帝之後王政君的父親則有八男四女,她以成帝生母之資格做皇太後,於是王家十侯五大司馬,“外戚莫盛焉”,終構成王莽篡位的條件。
其實這時的大司馬,隻能加威於朝廷百官,王家兄弟,也並不相得。王鳳和王商就互相競爭,王音和王譚,也不和諧。王莽由侄輩突出,大部靠自己賢能的名譽作本錢,因之能獲得作賦各手揚雄以及宗室劉歆等的支持。西漢帝國的問題,則是中央政府逐漸失去對下層的控製,黃河決堤,流民無法周濟,也有其他水旱疫疾之災。當日的觀念,總以為種田的太少,作其他事的太多,總是“捨本逐末”。朝廷能提出的辦法,又無非吏治,即提撥好人,懲罰壞人。據mi插elloewe的研究,西漢皇帝從公元前178年到公元前2年因天文及各種陰陽五行的奇異現象發詔書57次。迄至公元前72年,亦即是迄至霍光主政中期,這種詔書下得少,即下時也多指奇異現象為好兆。以後則下此類詔書44次,又動輒稱災異非國家之福。我們若翻閱《漢書》裏麵的帝紀,內中摘錄的文件可稱“罪己詔”的,宣帝有8次,元帝有13次,成帝又有12次,這樣接二連三承認中樞領導無力,希望以精誠感動軍民,即是在傳統中國,也不常見。公元前19年成帝詔稱“黎民婁困於饑寒”,以及“帝王之道日以陵夷”,不是沒有事實根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