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一個早晨,劉伯承來到下關輪渡碼頭,與送行的人員一一握手告別。這時,人們突然發現他身後還跟著兩個人,一個是翻譯室主任,另一個是學術編輯部的編輯。


    “院長休假,帶他倆去幹什麽呢!”大家都有些疑惑不解。


    劉伯承看到大家的這種神情,開口笑了,風趣地說:“他倆是跟我要帳的。等到了大連,我還他們的帳。”


    原來,劉伯承很早就想抽出一段空暇時間,把軍訓部交給他審定的《蘇聯紅軍野戰條令》校譯一遍。這本條令,總結了蘇聯衛國戰爭的經驗,闡述了諸軍兵種合成作戰的概則,在當時有一定的參考與借鑑作用。於是,他決定利用這次假期,帶這兩個助手共同完成這項任務。


    劉伯承等人乘渡船到達浦口車站,坐上了北去的列車。在車廂裏,劉伯承向協助他工作的兩個助手交待說:“這本條令我搞過好幾遍了,但總是不大放心,因為它是全院最基本的教材。這次,我們把它從頭到尾認真校譯一遍,要從翻譯角度上,從軍事學術、軍事術語和文字表達上,一字一句仔細推敲,做到內容準確、文字清通。這樣,才能使學的人容易接受下來,教的人也可避免以訛傳訛,貽患於後。我們爭取一個月左右搞好,再向中央軍委寫個報告,請示正式頒布使用。”


    車到大連,劉伯承住進老虎灘療養院。說是療養,其實隻是換了個工作場所。每天清晨,他到海灘上散一會步,吃過早飯就投人工作。他把俄文版的條令反覆閱讀,然後與譯稿對照比較,檢查澤得準確與否。發現有矛盾、有出入的地方,就和兩個助手一起研究,共同磋商,看看如何表達才準確恰當。


    劉伯承作風民主,學術上更是善於取長補短。他積極鼓勵兩個助手開動腦筋、獨立思考,敢於爭論問題,而不要有任何顧慮。他們說對了,他會豁達地哈哈大笑,說:”你們說得對,我鑽牛角尖,鑽進去出不來,被你們一句話點破了。”他們說錯了,他也從不責怪,總是笑著說:“恐怕不是這個意思,你們再想想看。”遇到疑難之處,他和他們反覆推敲。有時他還講些歷史典故和戰例,啟發他們思索,尋求一致滿意的正確答案。如果各執己見,誰也說服不了準,他就把問題“掛起來”,讓他們各自準備材料,找出根據,次日再討論。有時夜深了,他還披衣起來,到兩個助手的房間,和他們繼續探討白天爭而未決的問題。


    劉伯承治學態度嚴謹,鑽研問題細緻入微。他對每一個軍事術語的譯法,都反覆思索,仔細推敲。既考慮到它的準確性,又注意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他常說:“什麽文章也沒有軍事文章更具有美學價值。因為每個字都關係到戰場上的勝負,關係到軍官和士兵的生死存亡。所以不能輕易下筆,筆重千鈞啊!”他很讚賞近代翻譯家嚴復提出的理論,一篇好的翻譯文章應該做到三個字:“信、達、雅”。但是,對這三個字,他融進了自己的解釋。


    他認為,“信”就是準確無誤,忠實於原著;“達”就是講究修辭,講究語法;“雅”就是文字雋永,行文似流水。他還把做翻譯工作形象地比喻成是做兩國文字“結婚”的工作。兩國文字“結婚”,應該生出一個漂亮的“混血兒”,不應該生出一個“醜八怪”來。他與兩個助手在討論條令中關於陸軍與海軍艦隊的協同動作時,對“以火力協助陸軍瀕海翼側的部隊”中的“瀕海”一詞,就是把它與“濱海”、“臨海”、“沿海”、“近海”等幾個詞反覆研究比較,最後才確定用上去的。把沿用多年的“衝鋒”改成“衝擊”,也是在這次校譯中定下來的。


    日復一日,劉伯承一手拿著放大鏡,一手拿著毛筆,整天伏案工作。時間一久,他僅存的一隻眼睛就不住地流淚,眼球上也布滿了血絲。但是,他毫不鬆懈,堅持把20多萬字的條令一字字、一句句、一章章全部校譯出來。


    為了指導學員學好這本條令,他還寫了一個6000多字的“中文譯本說明”,在總結軍事學院教學和吸取抗美援朝戰爭經驗的基礎上,有重點地闡述了院校教學和部隊訓練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如何理論聯繫實際,學習外國的先進經驗;如何重視集中統一,組織諸兵種協同動作;如何以毛澤東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等著作為指針,從中學習關於軍隊建設和軍隊指揮的思想方法等等。


    不知不覺,一個多月過去了。其間,劉伯承對協助他工作的兩個助手,照顧得十分周到,讓他們與自己一同就餐,一桌吃飯。天氣涼了,還給他們送去毛衣。


    偶有餘暇,劉伯承也陪兩位助手遊覽大連的公園和名勝。在旅順口的高崗上,他遙望要塞四周,見這裏地勢險要,設施完備,進出港灣的海上通道細如咽喉。他手指著旅順要塞,向隨行者問道:“你們看過《旅順口》1這部小說嗎?這部小說反映了日俄戰爭中的一些戰役戰術特點。”接著,他根據小說的內容,對照現地講起了當年日俄戰爭的情況。


    夏去秋來。劉伯承寫完“中文譯本說明”之後,又擬定了給中央軍委的關於請示出版此書的報告,還題寫了書名——《蘇聯紅軍野戰條令(草案)》,規定了版本樣式、印刷規格、封麵裝潢等具體事宜。最後,要求兩個助手認真做好校對工作,不要錯一個字,並囑咐說:“這本條令是軍訓部組織譯出來的,封麵上一定要印上‘軍事訓練部譯稿’,然後再贏軍事學院校譯出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劉伯承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多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多人並收藏劉伯承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