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報告中,劉伯承分析了第一朗347名中、高級幹部在軍事素養、政治覺悟和文化水平等方麵的基本特點,指出了有些學員重戰術、輕技術,隻願意學作戰指揮,不願意學司令部工作和後方勤務的不良傾向。總結這一期訓練工作的主要做法是:“先進行新兵種兵器和技術見學,以增進對新事物的感性認識。教授的順序是:先理論概則,後各兵種應用戰術,再作想定情況,進行圖上作業,把諸兵種串聯組織起來,鍛鍊學員分析綜合、判斷情況與組織合同戰鬥的能力。隨後又由課堂到野外現地作業,以至實兵演習,結合實地證明理論原則。這樣以戰術為經,技術為緯,縱橫連貫,組織起來,是最實際有效的方法。”
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日理萬機的情況下,時刻關懷著軍事學院的建設。從1951年3月15日起,劉伯承每兩個月都給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作一次軍事學院兩月工作綜合報告。對這些報告,毛澤東都仔細閱讀,親筆批示。
對劉伯承提出的意見和建議,也都及時批轉給周恩來、聶榮臻和其他有關領導人辦理。
這一年的春天,毛澤東到南方視察,路過南京時,讓劉伯承和總高級步兵學校校長宋時輪,到他下榻的地方,匯報兩校的情況。這一天,正趕上劉伯承不在南京,而在上海治療眼疾,改由副教育長陳伯鉤和政治部主任鍾期光代為匯報。
毛澤東聽完匯報,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延安有個清涼山,南京有個紫金山。”
延安,清涼山,這是說的抗大啊!當年在抗大當過訓練部長和第二分校校長的陳伯鈞,心裏頓時感到熱乎乎的。他一下子想起了毛澤東關懷抗大的許多往事——毛澤東曾為抗大教員題詞:“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毛澤東曾用《西遊記》中小白龍馬的故事勉勵抗大的教員,說:“你們別小看了那匹小白龍馬,它不圖名、不圖利,埋頭苦幹,把唐僧一直馱到西天,把經取回來了”;毛澤東還曾到窯洞裏和抗大的教員們促膝談心,說:你們在抗大當教員教學員,每個隊七八十人,如果他們都當連長,就是七八十個連,如果他們都當營長,就是七八十個營,如果當團長、師長呢?教育工作就是革命工作,要樹立死在延安,埋在清涼山的決心。
延安,清涼山,這些激動人心的往事,一直留在陳伯鈞的心頭,留在許多抗大幹部的記憶中。
幾天後,劉伯承從上海回到南京。陳伯鉤、鍾期光把毛澤東接見的情況向劉伯承作了匯報。劉伯承很快向全院作了傳達,要求大家以南京比延安,以軍事學院比抗大,學習抗大幹部的獻身精神,不圖名、不圖利,一輩子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最後“死在南京,埋在紫金山”。從此,“死在南京,埋在紫金山”這句話,就成了軍事學院教員和工作人員的口頭禪,成為他們獻身於黨的教育事業的座右銘。
1952年7月,高、上級速成係第一朗347名學員經畢業考試後勝利結業。
7月10日,毛澤東給軍事學院發來了熱情洋溢的訓詞。訓同高度評價了軍事學院業已取得的成績:“軍事學院的創辦及其一年多以來的教育,對於建設正規化、現代化的國防部隊,是有重要貢獻的。這是劉院長的努力,全體蘇聯顧問同誌的努力,以及全體指揮員、政治工作人員、後勤工作人員、教員和學員共同一致努力的結果。”
訓詞正確地分析了革命戰爭時期,軍隊建設一直處於低級階段的客觀原因和表現,要求全軍和軍事學院必須利用已經變化了的條件,進行現代化、正規化建設:“我們現在已經進到了建軍的高級階段,也就是進到掌握現代技術的階段,客觀條件己完全具備了這種可能,隻需加上不疲倦的主觀努力,就一定可以實現。與現代化裝備相適應的,就是要求部隊建設的正規化,就是要求實行統一的指揮、統一的製度、統一的編製、統一的紀律、統一的訓練,??必須加強整個工作上、指揮上,而首先又應該是從教育訓練上來培養的那種組織性、計劃性、準確性和紀律性。”
訓詞還強調了在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中具有重要意義的司令部建設,指出“為了組織這種複雜的、高度機械化的、近代的戰役和戰鬥,沒有健全的、具有頭腦作用的、富於科學的組織和分工的司令機關不可。過去那種不健全的、效率不高的、甚至是極不勝任的司令機關,今後就必須大大的加強起來;過去那種隻重視政治工作(重視政治工作是對的,今後也還必須重視),而忽視參謀工作的現象,必須加以堅定的改變;過去把一些比較弱的、缺乏組織能力的、甚至是犯了一些錯誤而積極性不高的人來做司令機關的工作,因而也或多或少地影響到對司令機關的缺乏威信,影響到若幹指揮人員不願意當參謀長,不願意當參謀,這種現象必須加以根本上的改正。今後必須挑選優秀的、富於組織和指揮才能的指揮員到各級司令機關來,以創造司令機關新的作風和新的氣象。
7月12日上午,軍事學院隆重舉行高、上級速成係第一期畢業典禮。劉伯承在大會上莊嚴宣讀了毛澤東的訓詞,給畢業學員頒發了畢業證書,給15名品學兼優的優等生頒發了獎狀獎品。下午,在南京市人民大會堂舉行了熱烈的慶祝大會。劉伯承在致詞中反覆強調了毛澤東訓詞的重要意義,向畢業學員提出了三點希望:理論聯繫實際,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克服保守觀念,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在黨的領導下作為人民服務的工具,但這個工具必須是有用的工具,是機器工業時代的工具,是現代化的工具;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到各自的崗位上努力工作。
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日理萬機的情況下,時刻關懷著軍事學院的建設。從1951年3月15日起,劉伯承每兩個月都給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作一次軍事學院兩月工作綜合報告。對這些報告,毛澤東都仔細閱讀,親筆批示。
對劉伯承提出的意見和建議,也都及時批轉給周恩來、聶榮臻和其他有關領導人辦理。
這一年的春天,毛澤東到南方視察,路過南京時,讓劉伯承和總高級步兵學校校長宋時輪,到他下榻的地方,匯報兩校的情況。這一天,正趕上劉伯承不在南京,而在上海治療眼疾,改由副教育長陳伯鉤和政治部主任鍾期光代為匯報。
毛澤東聽完匯報,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延安有個清涼山,南京有個紫金山。”
延安,清涼山,這是說的抗大啊!當年在抗大當過訓練部長和第二分校校長的陳伯鈞,心裏頓時感到熱乎乎的。他一下子想起了毛澤東關懷抗大的許多往事——毛澤東曾為抗大教員題詞:“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毛澤東曾用《西遊記》中小白龍馬的故事勉勵抗大的教員,說:“你們別小看了那匹小白龍馬,它不圖名、不圖利,埋頭苦幹,把唐僧一直馱到西天,把經取回來了”;毛澤東還曾到窯洞裏和抗大的教員們促膝談心,說:你們在抗大當教員教學員,每個隊七八十人,如果他們都當連長,就是七八十個連,如果他們都當營長,就是七八十個營,如果當團長、師長呢?教育工作就是革命工作,要樹立死在延安,埋在清涼山的決心。
延安,清涼山,這些激動人心的往事,一直留在陳伯鈞的心頭,留在許多抗大幹部的記憶中。
幾天後,劉伯承從上海回到南京。陳伯鉤、鍾期光把毛澤東接見的情況向劉伯承作了匯報。劉伯承很快向全院作了傳達,要求大家以南京比延安,以軍事學院比抗大,學習抗大幹部的獻身精神,不圖名、不圖利,一輩子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最後“死在南京,埋在紫金山”。從此,“死在南京,埋在紫金山”這句話,就成了軍事學院教員和工作人員的口頭禪,成為他們獻身於黨的教育事業的座右銘。
1952年7月,高、上級速成係第一朗347名學員經畢業考試後勝利結業。
7月10日,毛澤東給軍事學院發來了熱情洋溢的訓詞。訓同高度評價了軍事學院業已取得的成績:“軍事學院的創辦及其一年多以來的教育,對於建設正規化、現代化的國防部隊,是有重要貢獻的。這是劉院長的努力,全體蘇聯顧問同誌的努力,以及全體指揮員、政治工作人員、後勤工作人員、教員和學員共同一致努力的結果。”
訓詞正確地分析了革命戰爭時期,軍隊建設一直處於低級階段的客觀原因和表現,要求全軍和軍事學院必須利用已經變化了的條件,進行現代化、正規化建設:“我們現在已經進到了建軍的高級階段,也就是進到掌握現代技術的階段,客觀條件己完全具備了這種可能,隻需加上不疲倦的主觀努力,就一定可以實現。與現代化裝備相適應的,就是要求部隊建設的正規化,就是要求實行統一的指揮、統一的製度、統一的編製、統一的紀律、統一的訓練,??必須加強整個工作上、指揮上,而首先又應該是從教育訓練上來培養的那種組織性、計劃性、準確性和紀律性。”
訓詞還強調了在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中具有重要意義的司令部建設,指出“為了組織這種複雜的、高度機械化的、近代的戰役和戰鬥,沒有健全的、具有頭腦作用的、富於科學的組織和分工的司令機關不可。過去那種不健全的、效率不高的、甚至是極不勝任的司令機關,今後就必須大大的加強起來;過去那種隻重視政治工作(重視政治工作是對的,今後也還必須重視),而忽視參謀工作的現象,必須加以堅定的改變;過去把一些比較弱的、缺乏組織能力的、甚至是犯了一些錯誤而積極性不高的人來做司令機關的工作,因而也或多或少地影響到對司令機關的缺乏威信,影響到若幹指揮人員不願意當參謀長,不願意當參謀,這種現象必須加以根本上的改正。今後必須挑選優秀的、富於組織和指揮才能的指揮員到各級司令機關來,以創造司令機關新的作風和新的氣象。
7月12日上午,軍事學院隆重舉行高、上級速成係第一期畢業典禮。劉伯承在大會上莊嚴宣讀了毛澤東的訓詞,給畢業學員頒發了畢業證書,給15名品學兼優的優等生頒發了獎狀獎品。下午,在南京市人民大會堂舉行了熱烈的慶祝大會。劉伯承在致詞中反覆強調了毛澤東訓詞的重要意義,向畢業學員提出了三點希望:理論聯繫實際,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克服保守觀念,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在黨的領導下作為人民服務的工具,但這個工具必須是有用的工具,是機器工業時代的工具,是現代化的工具;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到各自的崗位上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