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毛澤東的部署確定了:以劉鄧領導的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千裏躍進大別山;華東野戰軍和陳謝集團配合向中原推進,共同實施戰略進攻的任務,並規定陳謝集團挺進豫西後歸劉鄧指揮。毛澤東充分考慮到南進後的困難,要求劉伯承、鄧小平:“立即集中全軍休整十天左右,除掃清過路小敵及民團外,不打隴海,不打黃河以東,也不打平漢路,下決心不要後方,以半月行程直出大別山,占領大別山為中心的數十縣,肅清民團,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吸引敵人向我進攻打運動戰。”
久戰疲憊的晉冀魯豫野戰軍急需休整補充。魯西南戰役結束的當天,劉伯承、鄧小平致電中央軍委:因南渡後連續作戰,損耗甚大,傷亡約1.3萬,炮彈消耗殆盡,新兵沒有來源,俘虜至少需20天教育爭取方可補充,以補足傷亡;當前敵人現有17個旅,除整編第四十帥外,戰鬥力均不強,山東敵人又難西調,仍有內線殲敵之機會,故積極作南進準備立即休整半個月,第一步依託豫皖蘇,保持後方接濟。第二天,毛澤東電復。同意劉鄧全軍休整半個月和第一步依託豫皖蘇的計劃,兩個月後看情況,或有依託地逐步向南發展,或直出大別山。
但敵情很快發生了變化。蔣介石決心暫緩山東方向的進攻,改集大軍於魯西南,企圖與劉鄧大軍進行決戰。8月初,他從山東、洛陽、鄭州、西安等地連續抽調大批兵力,加上原在魯西南的部隊,拚湊成5個集團共30個旅,分5路向鄲城、巨野地區撲來。蔣介石想沿用過去“圍剿”紅軍的所謂“分進合擊”的老戰術,一舉把劉鄧大軍殲滅在黃河與隴海路之間,或逐回黃河以北。此舉不成,他還準備決堤開壩,用滔滔黃河水來淹劉鄧大軍。
8月1日起,魯西南又是連日大雨,黃河猛漲。在金鄉縣趙家樓村的晉冀魯豫南征野戰軍的指揮部裏,劉伯承焦慮不安地注視著敵情和水情的變化。戎馬注熄,他仍不忘及時提高指揮員的戰術素養,利用作戰間隙校譯了蘇軍《合同戰術》一書,並撰寫了《重校前言》,在這個前言中,他預見到實行戰略進攻後將要麵臨的大兵團作戰,提出了下決心的基儲進行主動的靈活的機動、協同動作與通信聯絡等三項重要的作戰原則,以指導部隊爾後的作戰行動。
8月2日水情報告:黃河灤口水位由2米增至30.3米,每秒流量達2034立方米。同日的敵情報告:張塗集團整編第七、四十八師已由魯南車運抵達商丘、碭山地區;王敬久集團整編第三、五十八、八十五師和邱清泉第五軍進犯鄆城;羅廣文第四兵團整編第三、四十師及騎兵第一旅迸犯新集,劉汝明集團整編第五十五、六十八師隨後跟進。敵人擺出一副數路鉗擊的態勢。
軍情緊急,水情逼人。劉伯承、鄧小平決心提前實施躍進,率領大軍直插大別山。
就在這一天,劉伯承,鄧小平召集各縱隊和冀魯豫、豫皖蘇軍區負責人開會,討論和部署南進行動。會議討論階段的氣氛很熱烈。不少人主張在魯西南或豫皖蘇再打一個大仗,理由是依託根據地作戰有利條件很多,有人民群眾的支援,物資彈藥補充以及地形也都便利,加上華東野戰軍外線兵團的5個縱隊已到達鄆城、巨野地區,力量上更加強大。部隊雖經連續作戰,消耗較大,也很疲勞,但在連戰連捷的鼓舞下,士氣旺盛,求戰情緒很高。而且如能再給敵人一個大的打擊,殲敵越多,對戰略躍進就越有利,南下的包袱也就減輕了許多。
劉伯承、鄧小平全神貫注地傾聽著大家的議論,臉上時而微笑,時而嚴肅,人們的不同認識牽動著他們的思緒。劉伯承間或拿起放大鏡,走到牆上的地圖跟前查看著什麽,思考中張開手掌,用拇指和中指在地圖上上下左右計量著。
討論完畢,劉伯承對大家講話。他說:我和小平同誌一致認為,躍進大別山,是黨中央、中央軍委賦予我們的戰略任務,是我們考慮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把戰爭引向蔣管區,徹底粉碎敵人的重點進攻,有利於扭轉全國的戰略局勢,因此困難再大也要克服。當前敵集重點於魯西南和隴海路,企圖與我決戰。我們也曾考慮在魯西南再打一仗,再殲滅它幾萬人。但當前隴海路南至長江邊廣大地區,敵兵力薄弱,後方空虛,正是我躍進大別山的大好時機,所以要當機立斷,抓緊時間,越早越好,越快越好,以發揮戰略突然性的奇效。機不可失,時不我待。黨中央要求我們一定要先敵進入大別山,先敵在大別山展開。他一口氣講述了提前躍進的道理,最後講到兩個“先敵”時,特別加重了語氣,表明了把躍進提前的關鍵所在。
鄧小平接著講話,他說,毛澤東對我軍千裏躍進大別山估計了三個前途,一是付了代價站不住腳準備回來;二是付了代價站不穩腳,在周圍堅持打遊擊;三是付了代價站穩了腳。我們要從最困難方麵著想,堅決勇敢地戰勝一切困難,爭取最好的前途。當然我們馬上行動,會有很多困難,但在黨中央正確領導下,在全國各戰略區特別是陳粟、陳謝大軍的有力配合下,有廣大指戰員的艱苦奮鬥,任何困難都是可以克服的。
隨後,劉伯承講了躍進大別山的部署。他說,為了保持行動的隱蔽突然,造成敵人的錯覺和不意,確定野戰軍主力分3路南進:以第一縱隊指揮中原獨立旅為西路,沿曹縣、寧陵、拓城、項城之線以西南進,直插豫南;以第三縱隊為東路,沿城武、虞城、鹿邑、界首之線以東南進,直插皖西,中原局、野戰軍指揮部和第二、六縱隊為中路,沿單縣、虞城、界首、臨泉之線以西南進。5000餘名地方幹部隨各縱隊行進,以便於迅速開闢地方工作。
久戰疲憊的晉冀魯豫野戰軍急需休整補充。魯西南戰役結束的當天,劉伯承、鄧小平致電中央軍委:因南渡後連續作戰,損耗甚大,傷亡約1.3萬,炮彈消耗殆盡,新兵沒有來源,俘虜至少需20天教育爭取方可補充,以補足傷亡;當前敵人現有17個旅,除整編第四十帥外,戰鬥力均不強,山東敵人又難西調,仍有內線殲敵之機會,故積極作南進準備立即休整半個月,第一步依託豫皖蘇,保持後方接濟。第二天,毛澤東電復。同意劉鄧全軍休整半個月和第一步依託豫皖蘇的計劃,兩個月後看情況,或有依託地逐步向南發展,或直出大別山。
但敵情很快發生了變化。蔣介石決心暫緩山東方向的進攻,改集大軍於魯西南,企圖與劉鄧大軍進行決戰。8月初,他從山東、洛陽、鄭州、西安等地連續抽調大批兵力,加上原在魯西南的部隊,拚湊成5個集團共30個旅,分5路向鄲城、巨野地區撲來。蔣介石想沿用過去“圍剿”紅軍的所謂“分進合擊”的老戰術,一舉把劉鄧大軍殲滅在黃河與隴海路之間,或逐回黃河以北。此舉不成,他還準備決堤開壩,用滔滔黃河水來淹劉鄧大軍。
8月1日起,魯西南又是連日大雨,黃河猛漲。在金鄉縣趙家樓村的晉冀魯豫南征野戰軍的指揮部裏,劉伯承焦慮不安地注視著敵情和水情的變化。戎馬注熄,他仍不忘及時提高指揮員的戰術素養,利用作戰間隙校譯了蘇軍《合同戰術》一書,並撰寫了《重校前言》,在這個前言中,他預見到實行戰略進攻後將要麵臨的大兵團作戰,提出了下決心的基儲進行主動的靈活的機動、協同動作與通信聯絡等三項重要的作戰原則,以指導部隊爾後的作戰行動。
8月2日水情報告:黃河灤口水位由2米增至30.3米,每秒流量達2034立方米。同日的敵情報告:張塗集團整編第七、四十八師已由魯南車運抵達商丘、碭山地區;王敬久集團整編第三、五十八、八十五師和邱清泉第五軍進犯鄆城;羅廣文第四兵團整編第三、四十師及騎兵第一旅迸犯新集,劉汝明集團整編第五十五、六十八師隨後跟進。敵人擺出一副數路鉗擊的態勢。
軍情緊急,水情逼人。劉伯承、鄧小平決心提前實施躍進,率領大軍直插大別山。
就在這一天,劉伯承,鄧小平召集各縱隊和冀魯豫、豫皖蘇軍區負責人開會,討論和部署南進行動。會議討論階段的氣氛很熱烈。不少人主張在魯西南或豫皖蘇再打一個大仗,理由是依託根據地作戰有利條件很多,有人民群眾的支援,物資彈藥補充以及地形也都便利,加上華東野戰軍外線兵團的5個縱隊已到達鄆城、巨野地區,力量上更加強大。部隊雖經連續作戰,消耗較大,也很疲勞,但在連戰連捷的鼓舞下,士氣旺盛,求戰情緒很高。而且如能再給敵人一個大的打擊,殲敵越多,對戰略躍進就越有利,南下的包袱也就減輕了許多。
劉伯承、鄧小平全神貫注地傾聽著大家的議論,臉上時而微笑,時而嚴肅,人們的不同認識牽動著他們的思緒。劉伯承間或拿起放大鏡,走到牆上的地圖跟前查看著什麽,思考中張開手掌,用拇指和中指在地圖上上下左右計量著。
討論完畢,劉伯承對大家講話。他說:我和小平同誌一致認為,躍進大別山,是黨中央、中央軍委賦予我們的戰略任務,是我們考慮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把戰爭引向蔣管區,徹底粉碎敵人的重點進攻,有利於扭轉全國的戰略局勢,因此困難再大也要克服。當前敵集重點於魯西南和隴海路,企圖與我決戰。我們也曾考慮在魯西南再打一仗,再殲滅它幾萬人。但當前隴海路南至長江邊廣大地區,敵兵力薄弱,後方空虛,正是我躍進大別山的大好時機,所以要當機立斷,抓緊時間,越早越好,越快越好,以發揮戰略突然性的奇效。機不可失,時不我待。黨中央要求我們一定要先敵進入大別山,先敵在大別山展開。他一口氣講述了提前躍進的道理,最後講到兩個“先敵”時,特別加重了語氣,表明了把躍進提前的關鍵所在。
鄧小平接著講話,他說,毛澤東對我軍千裏躍進大別山估計了三個前途,一是付了代價站不住腳準備回來;二是付了代價站不穩腳,在周圍堅持打遊擊;三是付了代價站穩了腳。我們要從最困難方麵著想,堅決勇敢地戰勝一切困難,爭取最好的前途。當然我們馬上行動,會有很多困難,但在黨中央正確領導下,在全國各戰略區特別是陳粟、陳謝大軍的有力配合下,有廣大指戰員的艱苦奮鬥,任何困難都是可以克服的。
隨後,劉伯承講了躍進大別山的部署。他說,為了保持行動的隱蔽突然,造成敵人的錯覺和不意,確定野戰軍主力分3路南進:以第一縱隊指揮中原獨立旅為西路,沿曹縣、寧陵、拓城、項城之線以西南進,直插豫南;以第三縱隊為東路,沿城武、虞城、鹿邑、界首之線以東南進,直插皖西,中原局、野戰軍指揮部和第二、六縱隊為中路,沿單縣、虞城、界首、臨泉之線以西南進。5000餘名地方幹部隨各縱隊行進,以便於迅速開闢地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