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些都難不倒盧鐸這個駕駛員,隻見他與登陸艙的主電腦互相密切地配合著,一邊不斷地根據情況調整著登陸艙的傾斜角度,一邊不斷地打開和關閉一些空阻擋板和進氣孔道,為的就是通過這些複雜的操控可以讓登陸艙完美地按著預設的軌道前進。
顯然這些年來遠程航天公司頻繁的太陽係內勘測讓他們掌握了極其先進的登陸技術,現在的登陸艙再也不是趙一飛初次試航時的那種直通通的降落方式了。相比於那種方式來說,這種扁盤式的登陸艙可以更好地利用空氣阻力來減緩登陸艙的降落速度,這樣就達到了盡可能地利用一些可能的條件為我所用,雖然下降的速度要慢很多、時間要多消耗很多,但安全性和故障率卻大大下降,很好地保障了太空人的人身安全,因此也受到越來越廣泛地使用。
看著圓盤式登陸艙在天空中不斷畫出的“之”字形軌道,“淘淘號”上的主電腦不斷地比較著實際飛行軌跡與預設軌道之間的差異,然後自動地和登陸艙中的主電腦通訊調整。在初期的緊張調整之後,趙一飛和駕駛登陸艙的盧鐸都放鬆下來,現在已經基本上可以交給電腦自動操作了。下麵就要等著低空懸停並著陸時再大顯身手了。
宛如在空中跳著美麗的華爾茲舞蹈一樣,登陸艙不斷地劃著名“之”字形的軌跡,總的看起來,其在空中的軌跡好像是一條完美的漸近線一樣緩緩地向目標地點收縮。時不時地從登陸艙中噴出的白色高壓氣體不斷地調整著登陸艙的路線,這些白色高壓氣體就好像地球上噴氣式飛機劃過高空的尾跡一樣,在晴朗的天空中留下一道道美麗的風景。
很快地,通過一圈一圈的盤旋,登陸艙距離目標降落區域的距離已經不到10公裏了,而其現在也正處於5000米左右的高空之中。就在看到標度尺顯示到了5000米高空的同時,盧鐸輕巧地一拉操縱杆,自動控製在一瞬間轉變為手動控製。現在盧鐸要在眾人麵前展示自己的高空降落技巧了,與此同時的是,隨著轉變的完成,扁盤式登陸艙外緣上、下兩麵的擋板全部打開,旋風機已經咆哮著啟動起來,發出巨大的“嗡嗡”聲。
隨著旋風機的全力開動,登陸艙本來已經減緩很多的下降速度進一步地減緩起來,其形成的漸近線收縮幅度也越來越小,顯然現在已經到了最後降落的關鍵時刻了。
隻見盧鐸輕巧地駕駛著登陸艙在空氣之中滑翔著,雖然現在旋風機已經開啟了,但還沒到時候降落,一向不肯輕易地浪費一絲燃料的盧鐸這時展示出了他那完美的駕駛技巧。登陸艙像一隻漂亮的蝴蝶在草叢中翩翩起舞,隨著不斷地降低著高度,起伏的過程讓登陸艙內的其他人居然沒怎麽感覺到下降時的波動感。這種操控登陸艙的水平真正是讓在座的眾人生出一種難以望其項背的感覺。
實際上,盧鐸之所以能夠擁有如此完美的降落技術,一方麵是因為自己勤於練習,畢竟練習是最好提高技術的手段;另一方麵還在於他本來就是航天專業出身,在加入到遠程航天公司之後更是頻繁地參與了太陽係內各行星的考察和扁盤式登陸艙的設計。
而盧鐸所使用的這種降落方式除了平穩之外,還有一個在他自己看來最大的益處——那就是可以最大可能地節約燃料,畢竟不是所有的星球都擁有可供馬上開採和提煉的原料的,當麵對一些比較貧瘠的星球時,節約燃料顯然是最好的方式和最穩妥的保障。
即便是對於像“女媧1號”這種被大氣包裹的星球,即便它的上麵很可能有著智慧生命,但誰都不能夠保障這裏的智慧生命就一定是以氧氣為基礎的,而地球的動力燃料燃燒必須需要氧氣,所以登陸艙內的燃料係統都是自帶的壓縮氧氣,如果不懂得節約的話,萬一發生不夠用的時候該怎麽辦?萬一有危險出現需要立即升空返回卻發現燃料不足該怎麽辦?正是出於這些考慮,盧鐸才會有這種盡可能地節約燃料的行為。
登陸艙預設降落的地方是一個看起來像是地球上的草原之類的地方,其最大的好處就在於平整,而且這種較為平坦的地方一般來說兇猛的野獸較少,畢竟生存條件較為寬鬆的環境下物種之間的競爭壓力也比較小,因此兇猛動物的基因也不一定就能得到優先發展。
和紫藍色的“女媧1號”不同,“女媧2號”行星的整體顏色以綠色為主。如果按照地球觀念照搬過來的話,顯然在這個星球上應該有大批的森林覆蓋著。
不過在盧鐸駕駛著登陸艙緩緩地懸停在平原上之後,透過透明的舷窗他們才發現這裏的平原居然和地球上的概念完全不同。本來以為是充滿著綠色草地的草原,實際上卻是一些好像是地衣狀的不明綠色植物體大片大片的覆蓋在那裏。而更加奇怪的是,在這附近居然沒有發現任何可移動的生命體的跡象。
看到這種情況,盧綱開始擔心起來,畢竟這裏是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而且是一個陌生的沒有聲音的世界,不知道為什麽,在這個看起來異常寧靜的草原怎麽都給人一種隱含著濃濃殺機的感覺。難道這些“植物”有什麽問題?還是自己的感覺有錯誤?
顧不上繼續思考這些,畢竟時間是非常寶貴的。盧綱把自己腦海中的這些念頭撇掉,他吩咐大家立即開始進行各種檢查和測量。第一個要考察的就是這裏的地表能否承載住登陸艙的重量,其次就是空氣中的各種成分的含量,最後就是附近如果有植物和動物的話,它們的攻擊能力如何,是否可能對考察隊員的人生安全構成傷害等等。
顯然這些年來遠程航天公司頻繁的太陽係內勘測讓他們掌握了極其先進的登陸技術,現在的登陸艙再也不是趙一飛初次試航時的那種直通通的降落方式了。相比於那種方式來說,這種扁盤式的登陸艙可以更好地利用空氣阻力來減緩登陸艙的降落速度,這樣就達到了盡可能地利用一些可能的條件為我所用,雖然下降的速度要慢很多、時間要多消耗很多,但安全性和故障率卻大大下降,很好地保障了太空人的人身安全,因此也受到越來越廣泛地使用。
看著圓盤式登陸艙在天空中不斷畫出的“之”字形軌道,“淘淘號”上的主電腦不斷地比較著實際飛行軌跡與預設軌道之間的差異,然後自動地和登陸艙中的主電腦通訊調整。在初期的緊張調整之後,趙一飛和駕駛登陸艙的盧鐸都放鬆下來,現在已經基本上可以交給電腦自動操作了。下麵就要等著低空懸停並著陸時再大顯身手了。
宛如在空中跳著美麗的華爾茲舞蹈一樣,登陸艙不斷地劃著名“之”字形的軌跡,總的看起來,其在空中的軌跡好像是一條完美的漸近線一樣緩緩地向目標地點收縮。時不時地從登陸艙中噴出的白色高壓氣體不斷地調整著登陸艙的路線,這些白色高壓氣體就好像地球上噴氣式飛機劃過高空的尾跡一樣,在晴朗的天空中留下一道道美麗的風景。
很快地,通過一圈一圈的盤旋,登陸艙距離目標降落區域的距離已經不到10公裏了,而其現在也正處於5000米左右的高空之中。就在看到標度尺顯示到了5000米高空的同時,盧鐸輕巧地一拉操縱杆,自動控製在一瞬間轉變為手動控製。現在盧鐸要在眾人麵前展示自己的高空降落技巧了,與此同時的是,隨著轉變的完成,扁盤式登陸艙外緣上、下兩麵的擋板全部打開,旋風機已經咆哮著啟動起來,發出巨大的“嗡嗡”聲。
隨著旋風機的全力開動,登陸艙本來已經減緩很多的下降速度進一步地減緩起來,其形成的漸近線收縮幅度也越來越小,顯然現在已經到了最後降落的關鍵時刻了。
隻見盧鐸輕巧地駕駛著登陸艙在空氣之中滑翔著,雖然現在旋風機已經開啟了,但還沒到時候降落,一向不肯輕易地浪費一絲燃料的盧鐸這時展示出了他那完美的駕駛技巧。登陸艙像一隻漂亮的蝴蝶在草叢中翩翩起舞,隨著不斷地降低著高度,起伏的過程讓登陸艙內的其他人居然沒怎麽感覺到下降時的波動感。這種操控登陸艙的水平真正是讓在座的眾人生出一種難以望其項背的感覺。
實際上,盧鐸之所以能夠擁有如此完美的降落技術,一方麵是因為自己勤於練習,畢竟練習是最好提高技術的手段;另一方麵還在於他本來就是航天專業出身,在加入到遠程航天公司之後更是頻繁地參與了太陽係內各行星的考察和扁盤式登陸艙的設計。
而盧鐸所使用的這種降落方式除了平穩之外,還有一個在他自己看來最大的益處——那就是可以最大可能地節約燃料,畢竟不是所有的星球都擁有可供馬上開採和提煉的原料的,當麵對一些比較貧瘠的星球時,節約燃料顯然是最好的方式和最穩妥的保障。
即便是對於像“女媧1號”這種被大氣包裹的星球,即便它的上麵很可能有著智慧生命,但誰都不能夠保障這裏的智慧生命就一定是以氧氣為基礎的,而地球的動力燃料燃燒必須需要氧氣,所以登陸艙內的燃料係統都是自帶的壓縮氧氣,如果不懂得節約的話,萬一發生不夠用的時候該怎麽辦?萬一有危險出現需要立即升空返回卻發現燃料不足該怎麽辦?正是出於這些考慮,盧鐸才會有這種盡可能地節約燃料的行為。
登陸艙預設降落的地方是一個看起來像是地球上的草原之類的地方,其最大的好處就在於平整,而且這種較為平坦的地方一般來說兇猛的野獸較少,畢竟生存條件較為寬鬆的環境下物種之間的競爭壓力也比較小,因此兇猛動物的基因也不一定就能得到優先發展。
和紫藍色的“女媧1號”不同,“女媧2號”行星的整體顏色以綠色為主。如果按照地球觀念照搬過來的話,顯然在這個星球上應該有大批的森林覆蓋著。
不過在盧鐸駕駛著登陸艙緩緩地懸停在平原上之後,透過透明的舷窗他們才發現這裏的平原居然和地球上的概念完全不同。本來以為是充滿著綠色草地的草原,實際上卻是一些好像是地衣狀的不明綠色植物體大片大片的覆蓋在那裏。而更加奇怪的是,在這附近居然沒有發現任何可移動的生命體的跡象。
看到這種情況,盧綱開始擔心起來,畢竟這裏是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而且是一個陌生的沒有聲音的世界,不知道為什麽,在這個看起來異常寧靜的草原怎麽都給人一種隱含著濃濃殺機的感覺。難道這些“植物”有什麽問題?還是自己的感覺有錯誤?
顧不上繼續思考這些,畢竟時間是非常寶貴的。盧綱把自己腦海中的這些念頭撇掉,他吩咐大家立即開始進行各種檢查和測量。第一個要考察的就是這裏的地表能否承載住登陸艙的重量,其次就是空氣中的各種成分的含量,最後就是附近如果有植物和動物的話,它們的攻擊能力如何,是否可能對考察隊員的人生安全構成傷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