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頁
宋史疑雲:960年到1279年之兩宋典故 作者:吳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而趙昺的禦船由於過於龐大,被外圍的船隻阻隔在中間,無法突圍,張世傑不得不派小舟前去接應。當時天色已晚,風雨昏霧四起,咫尺不能相辨,陸秀夫唯恐小船為元軍假冒,斷然拒絕來人將趙昺接走。張世傑無奈,隻得率戰艦護衛著楊太後殺出崖門。
宋軍敗局已定,陸秀夫見大勢已去,先逼迫自己的妻子兒子跳海自殺,然後對趙昺說:“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捐軀。德祐皇帝(指宋恭帝)受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隨即抱著九歲的宋帝趙昺投海而死。趙昺身邊的很多大臣宮人也都投海自盡。這就是著名的崖山之戰。宋軍還有完好無損的船隻八百艘,全部落入張弘範之手。張弘範為了記錄自己滅宋的不世之功,派人在崖門的巨石上刻下了“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十二個大字。後來明朝建國後,有人將張弘範所鐫刻的字跡全部鏟去。
第81節:偏安的最後歲月(19)
數天之後,漂浮在海上的屍體多達十幾萬,慘不忍睹。陸秀夫的遺體浮出海麵時,被當地人收葬。元軍在清理戰場的時候,發現一具身穿黃衣的幼童屍體,身上帶有金璽,上書“詔書之寶”四字,送交張弘範,經確認正是趙昺隨身攜帶的玉璽。張弘範大喜,立即派人去尋找趙昺屍體,但已經下落不明。
南宋自宋高宗趙構始,止於宋帝趙昺,共歷九帝,統治一百五十三年,至此滅亡。
張世傑突圍以後,幾天後才得知趙昺的死訊,他還想奉楊太妃為首,圖謀再舉。楊太妃得知趙昺已死,撫胸大哭說:“我忍死漂泊至此,正為趙氏一塊肉,如今無望了!”說罷也投海自殺。
張世傑將楊太妃葬於海濱後,已經完全喪失了信心和希望。當他移師到海陵山(今廣東陽江縣之南海中)一帶時,遇到了強烈的颶風。將士勸他登岸躲避颶風,張世傑嘆息道:“無以為也。”他相信上天有靈,堅持不肯上岸,還登上舵樓祈禱說:“我為趙氏矣,亦已至矣。一君亡,復立一君,今又亡。我未死者,庶幾敵兵退,別立趙氏以存祀耳。今若此,豈天意耶!”(《續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四》)結果風暴越來越大,最後船被風浪打沉。張世傑終於未能實現他收復失地的夙願,飲恨葬身在平章山下大海之中。另一將領蘇劉義出海後為部下所殺。南宋的最後一支軍隊至此滅亡。
據說陸秀夫死後,其最小的兒子陸自立(號復宋)和其他南宋遺民乘番舶外逃至南洋爪哇島一帶,陸自立被眾人推舉為首領,厲兵秣馬,以圖復興宋室。但不久後,爪哇國突然發生內亂,陸自立隻得率眾離開爪哇,來到爪哇北部沿海三百餘裏的順塔,並自立為順塔國王。明永樂九年(1411年),順塔國王曾派遣使者進貢方物給明王朝。
崖山之戰後,張弘範將文天祥押到元大都後,請示元世祖,該如何處置。元世祖忽必烈說:“誰家無忠臣?”命令張弘範對文天祥以禮相待,將文天祥軟禁在會同館。之後,元朝派前宋朝宰相留夢炎勸降,結果卻被文天祥罵走。元朝又派俘虜來的亡國皇帝趙顯去勸降。文天祥隻是連聲說:“聖駕請回。”趙顯也不好再說下去。元世祖大怒,下令將文天祥的雙手捆綁,戴上木枷,關進兵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獄十幾天,獄卒才給他鬆了手縛,又過了半月,才給他褪下木枷。元朝丞相孛羅親自審問文天祥。文天祥始終不肯屈服。孛羅問文天祥:“你現在還有什麽話可說?”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興有衰。國亡受戮,歷代皆有。我為宋盡忠,隻願早死!”孛羅大發雷霆,說:“你要死?我偏不讓你死。我要關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懼,說:“我願為正義而死,關押我也不怕!”
至元十九年(1282)八月,元世祖問議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誰是賢能?”有人回答說:“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於是,元世祖又想起被關押在監獄中的文天祥,親自出麵勸降。文天祥對元世祖仍然是長揖不跪。元世祖也不強迫,隻是勸說道:“你在這裏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慮,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對我,我可以在中書省給你一個位置。”文天祥回答說:“我是大宋的宰相,國家滅亡了,我隻求速死,不當久生。”元世祖又問:“那你願意怎麽樣?”文天祥回答:“但願一死足矣!”元世祖惱羞成怒,於是下令立即處死文天祥。文天祥從容赴柴市(北京城北)刑場,南向再拜,從容引頸就刑,時年四十七歲。死後在他的衣帶中發現一首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文天祥的《正氣歌》、《金陵驛》均成為傳世名作,充分體現了光輝的民族氣節和不屈精神。然而,盡管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義壯烈,卻也有“零丁洋裏嘆零丁”的傷感悲憤,掩飾不住亡國背後的種種悲涼。這些作品是對山河破碎的感慨,對壯誌成空的嘆息,體現出最深沉的時代悲哀。比南宋的歌舞昇平、苟且求和的偏安歲月相比,這種悲哀更讓人扼腕痛心。
第82節:偏安的最後歲月(20)
“漢唐宋明大歷史係列”創作緣起
宋軍敗局已定,陸秀夫見大勢已去,先逼迫自己的妻子兒子跳海自殺,然後對趙昺說:“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捐軀。德祐皇帝(指宋恭帝)受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隨即抱著九歲的宋帝趙昺投海而死。趙昺身邊的很多大臣宮人也都投海自盡。這就是著名的崖山之戰。宋軍還有完好無損的船隻八百艘,全部落入張弘範之手。張弘範為了記錄自己滅宋的不世之功,派人在崖門的巨石上刻下了“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十二個大字。後來明朝建國後,有人將張弘範所鐫刻的字跡全部鏟去。
第81節:偏安的最後歲月(19)
數天之後,漂浮在海上的屍體多達十幾萬,慘不忍睹。陸秀夫的遺體浮出海麵時,被當地人收葬。元軍在清理戰場的時候,發現一具身穿黃衣的幼童屍體,身上帶有金璽,上書“詔書之寶”四字,送交張弘範,經確認正是趙昺隨身攜帶的玉璽。張弘範大喜,立即派人去尋找趙昺屍體,但已經下落不明。
南宋自宋高宗趙構始,止於宋帝趙昺,共歷九帝,統治一百五十三年,至此滅亡。
張世傑突圍以後,幾天後才得知趙昺的死訊,他還想奉楊太妃為首,圖謀再舉。楊太妃得知趙昺已死,撫胸大哭說:“我忍死漂泊至此,正為趙氏一塊肉,如今無望了!”說罷也投海自殺。
張世傑將楊太妃葬於海濱後,已經完全喪失了信心和希望。當他移師到海陵山(今廣東陽江縣之南海中)一帶時,遇到了強烈的颶風。將士勸他登岸躲避颶風,張世傑嘆息道:“無以為也。”他相信上天有靈,堅持不肯上岸,還登上舵樓祈禱說:“我為趙氏矣,亦已至矣。一君亡,復立一君,今又亡。我未死者,庶幾敵兵退,別立趙氏以存祀耳。今若此,豈天意耶!”(《續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四》)結果風暴越來越大,最後船被風浪打沉。張世傑終於未能實現他收復失地的夙願,飲恨葬身在平章山下大海之中。另一將領蘇劉義出海後為部下所殺。南宋的最後一支軍隊至此滅亡。
據說陸秀夫死後,其最小的兒子陸自立(號復宋)和其他南宋遺民乘番舶外逃至南洋爪哇島一帶,陸自立被眾人推舉為首領,厲兵秣馬,以圖復興宋室。但不久後,爪哇國突然發生內亂,陸自立隻得率眾離開爪哇,來到爪哇北部沿海三百餘裏的順塔,並自立為順塔國王。明永樂九年(1411年),順塔國王曾派遣使者進貢方物給明王朝。
崖山之戰後,張弘範將文天祥押到元大都後,請示元世祖,該如何處置。元世祖忽必烈說:“誰家無忠臣?”命令張弘範對文天祥以禮相待,將文天祥軟禁在會同館。之後,元朝派前宋朝宰相留夢炎勸降,結果卻被文天祥罵走。元朝又派俘虜來的亡國皇帝趙顯去勸降。文天祥隻是連聲說:“聖駕請回。”趙顯也不好再說下去。元世祖大怒,下令將文天祥的雙手捆綁,戴上木枷,關進兵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獄十幾天,獄卒才給他鬆了手縛,又過了半月,才給他褪下木枷。元朝丞相孛羅親自審問文天祥。文天祥始終不肯屈服。孛羅問文天祥:“你現在還有什麽話可說?”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興有衰。國亡受戮,歷代皆有。我為宋盡忠,隻願早死!”孛羅大發雷霆,說:“你要死?我偏不讓你死。我要關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懼,說:“我願為正義而死,關押我也不怕!”
至元十九年(1282)八月,元世祖問議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誰是賢能?”有人回答說:“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於是,元世祖又想起被關押在監獄中的文天祥,親自出麵勸降。文天祥對元世祖仍然是長揖不跪。元世祖也不強迫,隻是勸說道:“你在這裏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慮,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對我,我可以在中書省給你一個位置。”文天祥回答說:“我是大宋的宰相,國家滅亡了,我隻求速死,不當久生。”元世祖又問:“那你願意怎麽樣?”文天祥回答:“但願一死足矣!”元世祖惱羞成怒,於是下令立即處死文天祥。文天祥從容赴柴市(北京城北)刑場,南向再拜,從容引頸就刑,時年四十七歲。死後在他的衣帶中發現一首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文天祥的《正氣歌》、《金陵驛》均成為傳世名作,充分體現了光輝的民族氣節和不屈精神。然而,盡管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義壯烈,卻也有“零丁洋裏嘆零丁”的傷感悲憤,掩飾不住亡國背後的種種悲涼。這些作品是對山河破碎的感慨,對壯誌成空的嘆息,體現出最深沉的時代悲哀。比南宋的歌舞昇平、苟且求和的偏安歲月相比,這種悲哀更讓人扼腕痛心。
第82節:偏安的最後歲月(20)
“漢唐宋明大歷史係列”創作緣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