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師長的餘灑度,情緒激動地侃侃而談,此時仍是力主進攻。他慷慨激昂地說道:
“暴動以來,部隊傷亡很大,但我們還有力量,還有一千五百餘人。還沒有輸到不剩一兵一卒嘛!我看還要打,還要進攻。中央、省委不是要我們拿下長沙嗎?一次不成,再打!不打長沙就沒有出路!前委應該再組織力量,打下瀏陽,再直搗長沙!”
副師長餘賁民有些猶豫,態度也不很明確。不過從他的傾向看,還是主張繼續在當地打下去,不大讚成退卻。
三團團長蘇先駿這時顯得神情沮喪,他雖然在瀏陽東門失利後提出要繼續打長沙,可是此時見到一團、二團的情況,好像沒有了主意,隻是表示說:
“現在部隊很亂,士氣低落,軍威不振。打也打不贏,退也退不成,實在難辦……”此時在蘇先駿的心中,湧出一股悲觀喪氣的情緒。
軍事總指揮盧德銘,早已成竹在胸,他不急於反駁餘灑度,隻是明確表示:“我們先聽聽前委書記毛澤東的意見。”
毛澤東按照先聽眾人的意見再表態的習慣,待大家說完後就明確表示:
“我不贊成再打長沙。難道我們非要等到輸盡一兵一卒時才肯罷手?”
餘灑度這時又提出,“不打長沙,至少也要先打瀏陽!”
毛澤東當即擺出不利情況說:“打狗還要靠麵牆,現在,張國威的兩個團正在瀏陽屯兵守城,還有兩個團駐守長壽街,而我們就剩這點血本,難道還要雞蛋往石頭上碰?現在客觀情況變了,我們的計劃也要跟著變,不變就要吃虧。我們現在最需要養精蓄銳,保存實力,留下這點革命的種子,以圖東山再起!”
聽到毛澤東態度如此堅決,一些前委委員也有點感到費解,不正是這位前委書記在起義前傳達的方針,要奪取長沙嗎?如今怎麽帶頭變了?
其實,這正體現了毛澤東尊重實際的優點。從9月9日到19日這不過10天的光景,毛澤東的頭腦便轉過了幾道彎。
早在“馬日事變”後,毛澤東便提出過“上山”的意見,顯然是不主張以弱小的力量去進攻大城市。但是當時國際代表羅明納茲和中共相關領導人卻提出“中國客觀上早已到了俄國1917年的時候了”,加上聽到一些人激昂的表態,他一度也認為自己原來的想法不對,於是在8月20日致中央的信中不僅提出要奪取湖南全省,還要“迅速的取得全國的勝利”。
第十一章 會師文家市(6)
人的認識不可能始終都是正確的,然而深入實際的人最容易迅速察覺並糾正自己的誤差,使主觀與客觀統一。
毛澤東是個理想主義者,但他更是一個現實主義者。
秋收起義雖猶如一聲驚雷炸響,但又像一聲驚雷轟鳴而去。失敗的事實是極其嚴酷的。三個團剛剛舉事就遭挫敗,說明了原先對形勢的估計過於樂觀。眼下,不要說取得全國勝利,也不要說奪取長沙,就連醴陵、瀏陽這樣的縣城都攻不下。而且自己的隊伍正麵臨危機,當務之急不是攻城略地,而是如何保存這支隊伍。
考慮到以上情況,毛澤東於是在前幾天的東門失利後,就提出要停止打長沙,要求部隊南撤,避開眼前的強敵。至於撤到哪裏,當時還無法確定,不過要向羅霄山脈方向走,總之是要“上山”找有利的地方。
為了使前委們達成共識,不致於在這關鍵時刻引起矛盾,在這次會議上,毛澤東語重心長,娓娓道來。說了很多很多……
但是,毛澤東“把目光從城市轉向鄉村的偏遠山區”這一見解,頓時使前委委員們感到意外,也感到新鮮。有的人表示不可理解,有的則表示贊同。
五、
好在,盧德銘總指揮和一團黨代表宛希先,立即表示支持毛澤東關於撤退的意見。
餘灑度對毛澤東的這一建議卻仍然持反對態度,不過他卻拿不出什麽理由,反反覆覆講的還是什麽“攻打長沙是省委決定了的。我們現在全軍會師了,應該立即反攻瀏陽,再直取長沙。”
盧德銘說:“金坪之戰的實例,已經說明了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不能攻打城市的道理。我們的一些領導同誌,在現在這種關鍵時刻,更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能意氣用事,否則,就會連現在這點兵力都會喪失光。”
餘灑度顯然根本聽不進毛澤東和盧德銘兩個人的意見和勸告。他仍堅持說道:“金坪之戰並非失敗,敗在不反攻,這是軍事上的大忌。我們現在也同樣是這樣,不反攻瀏陽直取長沙,這更證明我們的失敗是徹底的失敗,而退到農村去躲起來,是典型的逃跑主義!”
毛澤東則繼續說,“我們在湘贛邊界舉行了秋收起義,就等於在中國的大地上播下了革命的火種。星星之火雖小,乃可燃燒萬頃之田。我們這革命的火種,一定能夠將舊社會燒個稀巴爛。但是,目前中國的中心城市敵強我弱;廣大農村,敵弱我強。如果死抱昨天的決定不放,不承認革命形勢處於低潮,不承認暫時敵大我小、敵強我弱的客觀事實,不了解官兵的反戰情緒,主張拿這點武裝到大城市去與敵人硬拚,盲目搞中心城市的武裝暴動,勢必要葬送我們這支秋收起義部隊,勢必導致我們這次湘贛邊界秋收暴動的徹底失敗。”
“暴動以來,部隊傷亡很大,但我們還有力量,還有一千五百餘人。還沒有輸到不剩一兵一卒嘛!我看還要打,還要進攻。中央、省委不是要我們拿下長沙嗎?一次不成,再打!不打長沙就沒有出路!前委應該再組織力量,打下瀏陽,再直搗長沙!”
副師長餘賁民有些猶豫,態度也不很明確。不過從他的傾向看,還是主張繼續在當地打下去,不大讚成退卻。
三團團長蘇先駿這時顯得神情沮喪,他雖然在瀏陽東門失利後提出要繼續打長沙,可是此時見到一團、二團的情況,好像沒有了主意,隻是表示說:
“現在部隊很亂,士氣低落,軍威不振。打也打不贏,退也退不成,實在難辦……”此時在蘇先駿的心中,湧出一股悲觀喪氣的情緒。
軍事總指揮盧德銘,早已成竹在胸,他不急於反駁餘灑度,隻是明確表示:“我們先聽聽前委書記毛澤東的意見。”
毛澤東按照先聽眾人的意見再表態的習慣,待大家說完後就明確表示:
“我不贊成再打長沙。難道我們非要等到輸盡一兵一卒時才肯罷手?”
餘灑度這時又提出,“不打長沙,至少也要先打瀏陽!”
毛澤東當即擺出不利情況說:“打狗還要靠麵牆,現在,張國威的兩個團正在瀏陽屯兵守城,還有兩個團駐守長壽街,而我們就剩這點血本,難道還要雞蛋往石頭上碰?現在客觀情況變了,我們的計劃也要跟著變,不變就要吃虧。我們現在最需要養精蓄銳,保存實力,留下這點革命的種子,以圖東山再起!”
聽到毛澤東態度如此堅決,一些前委委員也有點感到費解,不正是這位前委書記在起義前傳達的方針,要奪取長沙嗎?如今怎麽帶頭變了?
其實,這正體現了毛澤東尊重實際的優點。從9月9日到19日這不過10天的光景,毛澤東的頭腦便轉過了幾道彎。
早在“馬日事變”後,毛澤東便提出過“上山”的意見,顯然是不主張以弱小的力量去進攻大城市。但是當時國際代表羅明納茲和中共相關領導人卻提出“中國客觀上早已到了俄國1917年的時候了”,加上聽到一些人激昂的表態,他一度也認為自己原來的想法不對,於是在8月20日致中央的信中不僅提出要奪取湖南全省,還要“迅速的取得全國的勝利”。
第十一章 會師文家市(6)
人的認識不可能始終都是正確的,然而深入實際的人最容易迅速察覺並糾正自己的誤差,使主觀與客觀統一。
毛澤東是個理想主義者,但他更是一個現實主義者。
秋收起義雖猶如一聲驚雷炸響,但又像一聲驚雷轟鳴而去。失敗的事實是極其嚴酷的。三個團剛剛舉事就遭挫敗,說明了原先對形勢的估計過於樂觀。眼下,不要說取得全國勝利,也不要說奪取長沙,就連醴陵、瀏陽這樣的縣城都攻不下。而且自己的隊伍正麵臨危機,當務之急不是攻城略地,而是如何保存這支隊伍。
考慮到以上情況,毛澤東於是在前幾天的東門失利後,就提出要停止打長沙,要求部隊南撤,避開眼前的強敵。至於撤到哪裏,當時還無法確定,不過要向羅霄山脈方向走,總之是要“上山”找有利的地方。
為了使前委們達成共識,不致於在這關鍵時刻引起矛盾,在這次會議上,毛澤東語重心長,娓娓道來。說了很多很多……
但是,毛澤東“把目光從城市轉向鄉村的偏遠山區”這一見解,頓時使前委委員們感到意外,也感到新鮮。有的人表示不可理解,有的則表示贊同。
五、
好在,盧德銘總指揮和一團黨代表宛希先,立即表示支持毛澤東關於撤退的意見。
餘灑度對毛澤東的這一建議卻仍然持反對態度,不過他卻拿不出什麽理由,反反覆覆講的還是什麽“攻打長沙是省委決定了的。我們現在全軍會師了,應該立即反攻瀏陽,再直取長沙。”
盧德銘說:“金坪之戰的實例,已經說明了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不能攻打城市的道理。我們的一些領導同誌,在現在這種關鍵時刻,更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能意氣用事,否則,就會連現在這點兵力都會喪失光。”
餘灑度顯然根本聽不進毛澤東和盧德銘兩個人的意見和勸告。他仍堅持說道:“金坪之戰並非失敗,敗在不反攻,這是軍事上的大忌。我們現在也同樣是這樣,不反攻瀏陽直取長沙,這更證明我們的失敗是徹底的失敗,而退到農村去躲起來,是典型的逃跑主義!”
毛澤東則繼續說,“我們在湘贛邊界舉行了秋收起義,就等於在中國的大地上播下了革命的火種。星星之火雖小,乃可燃燒萬頃之田。我們這革命的火種,一定能夠將舊社會燒個稀巴爛。但是,目前中國的中心城市敵強我弱;廣大農村,敵弱我強。如果死抱昨天的決定不放,不承認革命形勢處於低潮,不承認暫時敵大我小、敵強我弱的客觀事實,不了解官兵的反戰情緒,主張拿這點武裝到大城市去與敵人硬拚,盲目搞中心城市的武裝暴動,勢必要葬送我們這支秋收起義部隊,勢必導致我們這次湘贛邊界秋收暴動的徹底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