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起義後僅一周時間,分別以工、農、兵為主體的三個團,都遭挫敗。講起來令人感到痛心,卻又是無情的事實。


    從中國共產黨中央、第三國際、中央湖南省委和秋收起義領導者們,當時期望的那種起義軍所到之處,到處歡聲雷動,群眾熱烈響應,成千上萬的青年農民踴躍參軍的場麵,並未出現。致使幾千人的隊伍孤軍奮戰,而且人員越來越少,剛剛堅持幾天便不得不提出一個嚴峻的問題:起義隊伍向何處去?


    農民打心眼裏擁護土地革命,希望打倒土豪劣紳,因為他們連起碼的生存權都被剝奪……但為什麽絕大多數農民卻沒有起來響應?


    當時是大革命失敗後的低潮。所謂低潮,就是群眾情緒冷落。共產黨剛剛搞得轟轟烈烈的湖南農民運動,被一個“馬日事變”就打了下去,老百姓中,誰敢出頭誰就受到殘酷的報復,不是被殺就是逃離。這時再發動群眾,就不能不有顧慮。何況共產黨此刻的力量比搞湖南農民運動時還弱,就那麽幾個人、幾支槍,而國民黨統治正如日中天,氣焰正盛,想出現那種萬眾歡呼、踴躍參軍的場麵根本不可能。


    經過秋收起義七天的經歷,身為前委書記的毛澤東,已經親身地感受到,也從根本上分析出了其原因。


    但毛澤東和盧德銘都不知道,在武漢的黨中央正派人來湖南開展調查。


    當時中共中央曾對湖南的秋收起義寄予厚望,可是預想能成功的暴動在幾天內就遭失敗,多數起義隊伍潰散,預想的群眾響應和自發暴動都未出現。這種現實,也令正準備向上海搬遷的中共中央負責人感到氣惱。


    於9月中旬,就派任弼時去湖南調查原因。


    任弼時到了長沙,在湖南省委機關見到了同鄉兼熟人夏明翰。


    夏明翰是個熱血漢子,為人坦誠,對黨忠貞不渝,從不隱瞞自己的觀點,他直言相告說:


    “這次我軍所到之地農民並未起來,遠不及北伐軍到時農民的踴躍。大多數農民恐慌不敢行動,恐怕軍隊失敗大禍臨頭的心理充滿了農民的腦筋。秋收暴動部隊的將士們非常英勇,他們為革命勝利,作出了巨大的流血犧牲……”夏明翰說著說著,不由眼眶潮濕了。


    接著,在長沙主持工作的易禮容,也將秋收起義部隊的真實情況作了詳細匯報,並將毛澤東寫給省委的一封信,交給任弼時審閱。


    這一封信,正是毛澤東徹夜未眠,在瀏陽上坪所寫。派交通員火速送往長沙。也剛剛送到易禮容的手中。


    任弼時看過毛澤東的報告後說:“一切為革命鬥爭考慮,我不顧及有‘誣衊革命群眾’和‘醜化貧下中農’之嫌,我們黨要的是一切從革命出發,一切從實際出發。毛澤東的報告和決定,以及向湖南省委提出的放棄攻打長沙的計劃,我認為就是實事求是的。”


    第十章 血戰東門(10)


    其實,任弼時這次到湖南來,他的壓力很大,他也深知作為中央特派員毛澤東的壓力則更大,隻是在湖南省委委員麵前,他暫時還不能將中央以及第三國際的立場和觀點,以及對毛澤東的指控透露出來。


    作為毛澤東的老同學,正在長沙主持湖南省委工作的易禮容,聽到中央領導人任弼時這樣一說,似乎為毛澤東舒了一口氣。


    他當然很清楚,在8月18日的長沙沈家大屋會議上,在9月初安源軍事會議上,毛澤東也曾提出過“奪取長沙”的暴動目標。但是主觀與客觀,理想與現實,往往會出現巨大的反差,有時甚至是殘酷的對立。隻有通過以後長期的鬥爭實踐,才能將它統一起來。而毛澤東親自領導了秋收起義,他從革命的實際出發,又提出放棄攻打長沙的主張,實際上已經與湖南省委的意見相吻合!


    夏明翰也似乎鬆了一口氣,為湖南省委,也為毛澤東。


    這些問題,他和易禮容、郭亮等同誌曾經多次討論,達成了共識。


    而他們的這些決定,也得到了中央領導人任弼時的肯定。


    八、


    秋收起義爆發前,中共湖南省委就確定了長沙暴動的計劃,不過能依靠的力量是很有限的。當時被當作暴動主力的有三支,也代表了工農兵三個方麵,然而事實上哪一方麵也不具備一點點暴動成功的條件。市內的人力車工人、泥木工人預定為暴動主力,因為過去他們在共產黨領導下組織過工會,贏得過罷工鬥爭勝利。可是嚴格而論,這些“拉車的”和“泥瓦匠”是分散的手工業工人而不是產業工人,不像工廠礦山的工人那樣有組織。過去能將他們聚合到一起靠的是工會。“馬日事變”後工會被查禁,骨幹逃散,想讓這些人力車工人、泥木工人成為有組織的暴動隊伍是不可能的。何況他們根本沒有槍枝,連警察都很難對付,在正規軍壓迫下怎麽暴動呢?


    郊區的農民被預定為第二支暴動力量,原因是過去那裏農民運動開展得早。實際上,中國近代城市郊區的農民運動雖然能得以開展,卻很難深入,因為那裏的農民在經濟上與城市聯繫緊密,商業氣息濃厚,很難像那些邊遠窮困地區的農民那樣起來捨死忘生地鬥爭。而且由於靠近反動勢力的堡壘城市,這裏農民運動最早受到打擊,在秋收起義前夕長沙市郊的共產黨領導的農民組織根本沒有幾處,隻掌握秘密隱藏的十幾條槍。後來有人指責長沙市委負責人寧迪卿等人思想右傾,隻是解散了幾處團防局和懲辦了幾個反革命,而沒有從政治上、思想上對群眾進行深入的發動,造成大規模的群眾鬥爭。其實,當時根本不存在這種大規模鬥爭的條件。如果不“右傾”而盲目去暴動的話,不僅不可能有一線勝利希望,隻能造成更多的無謂犧牲。市內醫院裏有500名心懷不滿的傷兵,當時也被湖南省委視為可以運用的一支暴動力量。國民黨軍閥歷來視士兵生命如草芥,對負傷的士卒更不關心,近代的傷兵鬧事是家常便飯。長沙醫院裏的傷兵對當局不滿,湖南省委利用這種情緒秘密派人動員他們到省政府去大鬧,許多人紛紛贊同。然而動員他們鬧事容易,在當時的白色恐怖下要他們中的大多數擁護共產黨並參加暴動,實際上也辦不到。何況,這些傷兵既沒有槍枝,又不是健全人,絕無可能指望他們衝鋒陷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金秋烈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喻詠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喻詠槐並收藏金秋烈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