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係列繁重的工作,一般都是由彭加木和助手小趙負責。他們常常幹到深夜,甚至通宵。經過連續幾天的剁呀,搗呀,濾呀,離心呀,最後才提取到了一點點純淨的病毒。


    在結束一次提純病毒的實驗之後,還要把工作過程中用的幾十種試管及燒杯等儀器一個個洗妝(要用自來水洗,去汙粉擦,最後用蒸餾水洗三遍)。而且每提取一種病毒,很少一次成功。常常要走失敗——重做——再重做,一直至勝利的道路。每重做一次,要多搗幾萬次石臼。如抽提甜瓜花葉病毒,就是失敗了二十多次才獲得成功的。


    這種繁重、瑣碎、單調的工作,有的研究人員交給助手去做。而彭加木在這方麵卻從來不撒手,他總是身體力行,與助手一起做。有時,他甚至還騎著自行車,到一兩百公裏之外,親自採集樣品。


    就這樣,彭加木和助手們一起處理過上百個病毒樣品,從中提取了玉米、甜瓜、大麗菊、蘋果、燕麥、小麥等作物的病毒。如果要統計這一過程中彭加木手持菜刀剁了多少次,用石臼搗了多少遍,洗了多少支試管、燒杯,恐怕不得不求助於電子計算機了!


    至於小關,彭加木更加耐心地從頭教起。因為小關是個高中畢業生,基礎較差。有一次,彭加木和小趙經過多次抽提,得到一小試管樣品。試管中上半部是溶液,下半部是渣。要提取的病毒,是存在於溶液之中的。小關不懂,竟把千辛萬苦得來的上半部溶液倒掉了,剩下無用的殘渣。對此,彭加木並沒有斥責小關,而是耐心地把原理講給小關聽。


    由於彭加木針對四個助手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循循善誘,所以助手們進步很快,不久就能獨立工作了。彭加木看到助手們的進步內心十分高興,但是,為了使他們不致自滿,除了對吾爾尼沙之外,他很少當麵表揚,相反總是嚴格要求。


    在彭加木的帶領下,助手們奔赴新疆各地,行程萬裏,他們的足跡遍及塔城、奎屯、石河子、伊犁、阿克蘇、吐魯番等地。他們共同努力,寫出了許多關於新疆植物病毒的論文,填補了中國植物病毒學上的空白,並為發展新疆的農業生產起了一定的作用。


    他的助手曾用這樣發自內心的話語,稱譽彭加木:


    不曾見過彭先生畏懼困難,也不曾見過他頹廢懊喪。結果不滿意時,他總是說:“我再做做看。”“我來做給你看看!”“不要急,好事多磨嘛。”


    不曾見過彭先生擺過架子,也不曾見過他支使別人。雖然他是研究員,可是從田間採樣、刷洗試管到沖洗照片,他都樂於親自動手去做。他常講:“我們幹的是實驗科學,就是要多動手,不能輕視平凡的勞動。”


    不曾見過彭先生下車伊始,嘰裏哇啦,也不曾見過他指鹿為馬。別人向他請教問題,他總是說:“等我們做做看。”


    不曾見過彭先生居功自傲,也不曾見到他停車靠站。他總是向前看,每當我們獲得了一點進展,彭先生總是興高采烈,但跟著總是說:“下一步……”在他的筆記本上又列上了新的計劃。


    不曾見過彭先生有片刻的懈怠,也不曾見過他虛度片刻光陰。就在他要乘飛機回上海的當天上午,還在和我們一起進行電子顯微鏡觀察;就是在漫長的旅途中,也很少見他打一個盹兒。我們知道他患過癌症,我們知道他天天都在服藥,我們常常聽到他那陣陣幹咳。


    他常說:“艱苦的勞動會帶來豐收的喜悅。”在彭先生的幫助指導之下,我們國內的生物化學家認為新疆的植物病毒研究“打開了局麵”。


    ◆“彭先生是一團火”


    彭加木不僅是一個科學家,更是中國共產黨的好黨員。他常常從政治上關心同誌,做了許多思想政治工作。


    就拿小李來說,她出身於清華大學一位教授之家,大學畢業後主動要求到邊疆工作。她在大學讀書的時候,就寫過入黨申請。可是,由於她父親在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她一直未能入黨。在粉碎“四人幫”之後,她父親的政治問題得到了糾正,但是人們仍用老眼光看她。為了這事,小李感到苦悶,常常影響工作情緒。彭加木知道了她的心事後,多次找她談心,鼓勵她繼續寫入黨申請,爭取進步。小李感動地說:“彭先生是一團火,把別人冷掉了的心烤熱了!”


    陳善明是在彭加木熱情鼓勵之下,於1958年毅然離開上海,到新疆工作的。當時,他的愛人不在上海,家中隻有三個孩子。彭加木和夏叔芳便主動關心這三個孩子。晚上,彭加木常給這些孩子輔導功課,教他們寫字。每隔一兩個月,彭加木給孩子拍張照片,寄給陳善明,使他安心在新疆工作。彭加木很關心陳善明的入黨問題,從50年代起,一直到粉碎“四人幫”之後,彭加木多次鼓勵陳善明寫入黨報告。他幾乎每次來疆,都問及陳善明的入黨問題解決了沒有。


    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的一位同誌,由於在“四害”橫行時,曾被汙衊為彭加木在邊疆“搜集情報”的“特務”,她愛人又因其他問題受到衝擊,因而不幸得了精神分裂症。


    1977年,彭加木重返新疆,立即去看望他們夫婦。這時,他們倆正在聯繫調往南京或成都工作,彭加木一聽,連忙勸他們:“粉碎了‘四人幫’,我們國家有希望了,新疆也有希望了。內地需要人,邊疆更需要人。在邊疆,培養一個科學工作者,不容易啊!你們在這裏工作多年,熟悉這裏的情況,最好還是留在這裏工作,為邊疆的科學事業作出貢獻。”彭加木的一席話,使夫婦倆打消了調離邊疆的念頭。他們說:“老彭受了那麽大的冤枉,還堅持來新疆工作,我們怎麽好意思離開新疆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彭加木失蹤始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葉永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葉永烈並收藏彭加木失蹤始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