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童年
◆早產兒
1925年初夏,在廣東廣州附近的南海槎頭村(今廣州市白雲區槎龍村。槎念“茶”),一艘像橄欖一樣兩頭尖的“瑪浪艇”(瑪浪艇,廣東語,一種小船。)。女的四十歲,瘦瘦的,眉目清秀,梳著髻,小腳,肚子稍大。
他們為什麽如此行色匆匆呢?
原來,那男的叫彭炳忠,是廣東韶關一家雜貨店裏的夥計。
那女的是他的妻子,叫嚴秀和,比彭炳忠大兩歲。妻子懷孕了,此時隻有七個月,照理離分娩的日子還早著呢,今天突然感到臨產的徵兆,於是急急忙忙雇了船,送往廣州。
船夫是本鄉人,他也心急如焚,不顧汗流浹背,飛快地劃船。隻劃了兩個多鍾頭,“瑪浪艇”就靠在廣州荔枝灣碼頭。柔濟醫院就在離碼頭不遠的地方。
產婦很快被送進柔濟醫院。剛到那裏,就分娩了,生了個男孩子,才三磅重!這一天是農曆4月23日(公曆1925年5月15日)。
大家都很擔心這個又瘦又小的早產兒能否哺養大。彭炳忠也不敢給孩子取名字,想過幾個月看看,如果能夠養活,再取名字不晚。
很巧,柔濟醫院剛剛進口了一隻溫箱,這個早產兒便成為溫箱裏的第一位居民。
算起來,這個早產兒該是第五胎了。按照當時人們重男輕女的眼光看來,彭炳忠的“福氣”是很不錯的,一連五胎竟然都是男孩:
老大因為算命先生說他“命中缺木”,取名“家模”。他在兩歲時死了。
老二因為算命先生說他“命中缺水”,取名“家泰”。“泰”字由“三、人、水”組成,一人有“三人水”,便不缺水了。後來,他改名彭浙。
老三生下不久便夭折了,沒取過名字。
老四生性聰穎,取名“家穎”。
老五精瘦如猴,以驚人的生命力,居然在溫箱中活了下來。
他滿月了。
彭炳忠和妻子抱著瘦小的老五,坐著“瑪浪艇”,回到了槎頭。
鄉親們見到這個早產兒平安長大,都來賀喜,紛紛問起孩子叫什麽名字。
直到這時,彭炳忠才決定給老五取個名字。取什麽名字好呢?
按照彭家“榮作炳家憲,祖枝宜恆敏”,老五屬“家”字輩。彭家的“家”字輩先後多達70多人。
彭炳忠意味深長地給老五取名“家睦”;即“家庭和睦”之意。
為什麽要取這樣的名字呢?
原來彭炳忠的父親叫彭作演,祖父叫彭月華,彭月華家境貧寒。用廣東的話來說,出生的時候家裏隻有一條褲帶!彭月華在廣東韶關一帶做點小生意過活。後來,他把兒子彭作演托人薦到韶關一家雜貨店裏做“火頭軍”——夥夫。在興建粵漢鐵路之後,韶關是終點站,頓時韶關生意興隆起來。彭作演除了當夥夫之外,做起小生意來,家境小康。
彭作演的妻子王氏死後,娶過填房。填房難產而死,又娶了一個江西女人。彭作演共有11個兒子,8個女兒,彭炳忠是老大。在這樣一個大家庭,子女同父異母,矛盾重重,經常爭吵不休。彭炳忠作為長兄,吃夠了家庭不睦之苦。正因為這樣,彭炳忠給兒子取名“家睦”,以此祈求“家庭和睦”。
1956年,當彭家睦積極報名參加考察隊去邊疆工作時,改名彭加木,意即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添草加木”,也意味著跳出小家庭圈子。加木兩字合起來是“架”,也意味著為建設邊疆鋪路架橋。
◆在大自然的懷抱中
槎頭,是彭家睦的故鄉。
槎頭,安謐而清秀的水鄉。這裏有“湧”——廣東人把小河叫做“湧”,這裏有鄉間小道,這裏有田園,這裏有一座小山——叫做“後山”。
彭加睦兩三歲的時候,還是那樣又瘦又小,但是非常機靈。由於瘦弱,那雙眼睛反而顯得又大又明亮。
人們都喜歡這個頑強地活下來的早產兒,一看見他,總是親熱地叫他“阿睦”,或者拖長聲音喊聲“睦——”,把他抱了過來。
“阿大”(即母親)格外疼愛這個最小的孩子。特別是在家睦之後,“阿大”又生了個女兒,這個女孩子生下不久便離開了人世,“阿大”便更加細心照料阿睦,生怕他再有三長兩短。這時候,阿睦不大看見“爸”(即父親,廣東人用一個字“爸”——念作“把”)。“爸”到哪裏去了呢?他在韶關,不常回家。
他的“爸”彭炳忠,又名彭中蘊,是一個精明強幹的人。起初,他在韶關雜貨店裏當“後生”(即學徒),給老闆倒痰盂,看孩子,掃地,奉茶敬客。他在空閑時跟人學文化,漸漸粗識幾個字,會記帳算帳。
雜貨店裏的生意越來越興隆,老闆決定派一個人到廣州去負責採購海味、津果、山貨、紅棗、片糖之類南北貨。然而,老闆為了選擇合適的人而絞盡腦汁,派去的人要靈活能幹,又要忠實可靠。他每天經手大批錢貨,人品不可靠,後果不堪設想。
經過老闆與夥計們反覆磋商,一致推舉彭炳忠。
◆早產兒
1925年初夏,在廣東廣州附近的南海槎頭村(今廣州市白雲區槎龍村。槎念“茶”),一艘像橄欖一樣兩頭尖的“瑪浪艇”(瑪浪艇,廣東語,一種小船。)。女的四十歲,瘦瘦的,眉目清秀,梳著髻,小腳,肚子稍大。
他們為什麽如此行色匆匆呢?
原來,那男的叫彭炳忠,是廣東韶關一家雜貨店裏的夥計。
那女的是他的妻子,叫嚴秀和,比彭炳忠大兩歲。妻子懷孕了,此時隻有七個月,照理離分娩的日子還早著呢,今天突然感到臨產的徵兆,於是急急忙忙雇了船,送往廣州。
船夫是本鄉人,他也心急如焚,不顧汗流浹背,飛快地劃船。隻劃了兩個多鍾頭,“瑪浪艇”就靠在廣州荔枝灣碼頭。柔濟醫院就在離碼頭不遠的地方。
產婦很快被送進柔濟醫院。剛到那裏,就分娩了,生了個男孩子,才三磅重!這一天是農曆4月23日(公曆1925年5月15日)。
大家都很擔心這個又瘦又小的早產兒能否哺養大。彭炳忠也不敢給孩子取名字,想過幾個月看看,如果能夠養活,再取名字不晚。
很巧,柔濟醫院剛剛進口了一隻溫箱,這個早產兒便成為溫箱裏的第一位居民。
算起來,這個早產兒該是第五胎了。按照當時人們重男輕女的眼光看來,彭炳忠的“福氣”是很不錯的,一連五胎竟然都是男孩:
老大因為算命先生說他“命中缺木”,取名“家模”。他在兩歲時死了。
老二因為算命先生說他“命中缺水”,取名“家泰”。“泰”字由“三、人、水”組成,一人有“三人水”,便不缺水了。後來,他改名彭浙。
老三生下不久便夭折了,沒取過名字。
老四生性聰穎,取名“家穎”。
老五精瘦如猴,以驚人的生命力,居然在溫箱中活了下來。
他滿月了。
彭炳忠和妻子抱著瘦小的老五,坐著“瑪浪艇”,回到了槎頭。
鄉親們見到這個早產兒平安長大,都來賀喜,紛紛問起孩子叫什麽名字。
直到這時,彭炳忠才決定給老五取個名字。取什麽名字好呢?
按照彭家“榮作炳家憲,祖枝宜恆敏”,老五屬“家”字輩。彭家的“家”字輩先後多達70多人。
彭炳忠意味深長地給老五取名“家睦”;即“家庭和睦”之意。
為什麽要取這樣的名字呢?
原來彭炳忠的父親叫彭作演,祖父叫彭月華,彭月華家境貧寒。用廣東的話來說,出生的時候家裏隻有一條褲帶!彭月華在廣東韶關一帶做點小生意過活。後來,他把兒子彭作演托人薦到韶關一家雜貨店裏做“火頭軍”——夥夫。在興建粵漢鐵路之後,韶關是終點站,頓時韶關生意興隆起來。彭作演除了當夥夫之外,做起小生意來,家境小康。
彭作演的妻子王氏死後,娶過填房。填房難產而死,又娶了一個江西女人。彭作演共有11個兒子,8個女兒,彭炳忠是老大。在這樣一個大家庭,子女同父異母,矛盾重重,經常爭吵不休。彭炳忠作為長兄,吃夠了家庭不睦之苦。正因為這樣,彭炳忠給兒子取名“家睦”,以此祈求“家庭和睦”。
1956年,當彭家睦積極報名參加考察隊去邊疆工作時,改名彭加木,意即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添草加木”,也意味著跳出小家庭圈子。加木兩字合起來是“架”,也意味著為建設邊疆鋪路架橋。
◆在大自然的懷抱中
槎頭,是彭家睦的故鄉。
槎頭,安謐而清秀的水鄉。這裏有“湧”——廣東人把小河叫做“湧”,這裏有鄉間小道,這裏有田園,這裏有一座小山——叫做“後山”。
彭加睦兩三歲的時候,還是那樣又瘦又小,但是非常機靈。由於瘦弱,那雙眼睛反而顯得又大又明亮。
人們都喜歡這個頑強地活下來的早產兒,一看見他,總是親熱地叫他“阿睦”,或者拖長聲音喊聲“睦——”,把他抱了過來。
“阿大”(即母親)格外疼愛這個最小的孩子。特別是在家睦之後,“阿大”又生了個女兒,這個女孩子生下不久便離開了人世,“阿大”便更加細心照料阿睦,生怕他再有三長兩短。這時候,阿睦不大看見“爸”(即父親,廣東人用一個字“爸”——念作“把”)。“爸”到哪裏去了呢?他在韶關,不常回家。
他的“爸”彭炳忠,又名彭中蘊,是一個精明強幹的人。起初,他在韶關雜貨店裏當“後生”(即學徒),給老闆倒痰盂,看孩子,掃地,奉茶敬客。他在空閑時跟人學文化,漸漸粗識幾個字,會記帳算帳。
雜貨店裏的生意越來越興隆,老闆決定派一個人到廣州去負責採購海味、津果、山貨、紅棗、片糖之類南北貨。然而,老闆為了選擇合適的人而絞盡腦汁,派去的人要靈活能幹,又要忠實可靠。他每天經手大批錢貨,人品不可靠,後果不堪設想。
經過老闆與夥計們反覆磋商,一致推舉彭炳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