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皇帝又問:“百姓口碑如何?”說完看了一眼站在班叢前麵的首輔楊廷和。
徐文華討好地說:“稟皇上,白蓮邪教反賊起事於正德十四年,剿滅於今日,百姓皆贊當今皇上英明,愛民如子,救民於水火也,微臣所到之處,皆聽百姓高呼吾皇萬歲……。”馬屁拍得沒邊了。
楊廷和聽了徐文華的話,臉上的老肉不由自主地動了動。
嘉靖皇帝一高興便大發慈悲起來,他對那幾位侍衛一招手說:“若確實如徐愛卿所說,漏報反賊副首李福達,朕暫且不作追究,但下不得為例……。”
侍衛們放下徐文華出去了。終於化險為夷了,徐文華擦拭了一下頭上的汗,深深地出了一口氣,扯了扯衣服,一揚頭退入了班叢中。
正文 70.武定侯府
更新時間:2010-7-27 9:23:05 本章字數:2843
70.武定侯府
徐文華聽那少年嘉靖皇帝說“暫且不作追究”,一尋思,覺得話裏有話,意思是說:沒準還得追究!嘉靖皇帝,人小鬼大,照他的意思,好象這事還沒有完,還沒有了。徐文華知道,自己在朝堂上說的話,皆為胡言亂語,信口開河,隻要嘉靖皇帝差人到山西一問,便可露餡……。想到此,徐文華出了一身冷汗,趕緊手書了一封書簡,交給一位心腹,快馬趕到山西,請江潮和馬碌二位大人一定要如何如何。
那江潮和馬碌二人皆明白,他們已經和徐文華成了栓在一根繩子上的螞蚱,一旦徐文華有事,他們二人也逃脫不了幹係和罪責,自然意見容易統一,於是他們照著徐文華的樣子,也將假話當成了真話,說得斬釘截鐵。
果然,聰明的嘉靖皇帝並沒有完全聽信徐文華的話,他暗中差遣司禮太監張佐帶人前往山西進行核查。這張佐是原安陸州興王府裏的舊人,對皇上是忠心耿耿,絕無二心,嘉靖皇帝對他也信得過,他的話不會有假,不會滲雜水分。沒有想到,在張佐未到山西之前,徐文華的心腹便先一步到了山西,與江潮、馬碌統一了口徑,自然,張佐獲取的信息,就與徐文華在朝堂之上說的一模一樣了。如此以來,嘉靖皇帝就再沒有理由治徐文華的罪了,讓徐文華真正逃過了一劫。
嘉靖皇帝知道,白蓮邪教反叛眾賊已經平定,徐文華也未被治罪,用不了幾日,可能有人又要提議大禮之事了。
今天是正德十六年十月初二,按貫例今天要在文華殿開經筵,嘉靖皇帝得當一天的學生。知經筵事官由首輔楊廷和兼任,六部尚書、左右都禦史、通政史、大理寺卿及學士等侍班,從翰林院選定2位修撰以上的官員為進講官,所講內容都是嘉靖皇帝已經熟讀過的《四書五經》,他又不得不坐下來再抄現飯,旁邊還有好多大臣陪著自己呢!
讓嘉靖皇帝感到心煩的是,其中一位進講官是楊廷和的兒子翰林院修撰楊慎,他沒完沒了地講《禮記》,想藉此機會說服嘉靖皇帝放棄稱自己的生父為皇考,因而,嘉靖皇帝常藉故不去文華殿,並令停止講書。
今天嘉靖皇帝到文華殿,見進講官又是楊慎,心裏就不高興起來。
今天出人意料的講的是《尚書》,沒有講《禮記》,嘉靖皇帝的心稍稍平靜下來。沒有想到,楊慎講《尚書》,卻拿佞宦張永、穀大用、韋彬等人說事,說他們應判重罪,卻因他們大肆行賄就破例赦免了他們的死罪。楊慎還特地選出《尚書》裏的《金作贖刑》這一章,講道:“聖人贖刑之製,用於小過者,冀民自新之意;若大奸元惡,無可贖之理。”
講書事畢,嘉靖皇帝回到華蓋殿,楊慎提到張永、穀大用、韋彬等人,他心裏有些後悔起來,那幾個太監雖有劣跡,可對自己還算忠誠,在議大禮的事情上,他們也沒有像大臣們那樣反對過,那張永、韋彬除江彬有功,穀大用迎自己進京繼統也功不可沒,可都被自己治了罪。
讓少年皇帝感到更加不安的是,自己仍然沒有得力之人的支持者,袁宗皋已去世,王瓚被攆出了京城,想支持也鞭長莫及了,那張璁雖然支持的態度堅決,可職位太低,目前隻是一個觀政,連品級就沒有。自己從安陸興王府帶來的一百餘號人馬,算是心腹,可要麽是內官太監,要麽是武官錦衣衛,負責朕的安全沒問題,可在議大禮中卻說不上話,無能為力了。嘉靖皇帝想起了袁宗皋特別強調的一個人:武定侯郭勛。對,爭取他對朕的支持。
郭勛為開國勛臣武定侯郭英的六世孫,於正德三年(1508年)承襲武定侯爵位,進封翊國公,歷任提督三千營、兩廣總督、京師左軍都督掌團營。武宗駕崩時,曾率兵把守京城九門,助首輔楊廷和平江彬反叛,穩定京城局勢,迎立新君,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別看郭勛為武夫,他卻雅好詩文,熱心整理、編輯、刊刻通俗文藝作品,他刊刻出版了白居易的詩集、文集和《元次山集》等。郭勛還學戰國時期的孟嚐君田文,招賢納士收養門生。他利用那些豢養的失意文士和失籍軍士等各種人才,在京城內外建坊開店,廣開財源,因而其家底殷實。
武定侯府位於皇宮以西,離阜成門不遠。
武定侯府有一位門人,人稱修髯子,實名叫張尚德,關西人,未投武定侯門下前,酷愛民間小說和傳說的收集與抄錄,他手中有一部他親手抄寫的《三國誌通俗演義》全本,此書是從成化年間在北直隸省大名府濬縣任主簿的庸愚子之抄本上原封不動轉抄下來的,首頁是庸愚子的《三國誌通俗演義序》,共有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則,70餘萬字。修髯子愛不釋手,曾四處籌款,欲刊刻全本,終因工程太浩大,財力不濟,而未如願以償。他聽說武定侯熱心整理、編輯、刊刻通俗文藝作品,便投到他的門下,目的是趁機會說服武定侯,勸他刊刻《三國誌通俗演義》。《三國誌通俗演義》早在元末就已成書,在民間流傳甚廣,武定候郭勛也早有耳聞,隻是不被歷代君主認可,害怕自己的江山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覆轍。那些大臣小吏們也不喜歡,因為該書為小說,是野史,不能登大雅之堂……,因而未能引起武定侯的重視。一直等到正德皇帝駕崩之後,少年嘉靖皇帝繼位時,修髯子才趁勢將自己抄寫的《三國誌通俗演義》呈獻給了武定侯郭勛,請主人慢慢細讀。
徐文華討好地說:“稟皇上,白蓮邪教反賊起事於正德十四年,剿滅於今日,百姓皆贊當今皇上英明,愛民如子,救民於水火也,微臣所到之處,皆聽百姓高呼吾皇萬歲……。”馬屁拍得沒邊了。
楊廷和聽了徐文華的話,臉上的老肉不由自主地動了動。
嘉靖皇帝一高興便大發慈悲起來,他對那幾位侍衛一招手說:“若確實如徐愛卿所說,漏報反賊副首李福達,朕暫且不作追究,但下不得為例……。”
侍衛們放下徐文華出去了。終於化險為夷了,徐文華擦拭了一下頭上的汗,深深地出了一口氣,扯了扯衣服,一揚頭退入了班叢中。
正文 70.武定侯府
更新時間:2010-7-27 9:23:05 本章字數:2843
70.武定侯府
徐文華聽那少年嘉靖皇帝說“暫且不作追究”,一尋思,覺得話裏有話,意思是說:沒準還得追究!嘉靖皇帝,人小鬼大,照他的意思,好象這事還沒有完,還沒有了。徐文華知道,自己在朝堂上說的話,皆為胡言亂語,信口開河,隻要嘉靖皇帝差人到山西一問,便可露餡……。想到此,徐文華出了一身冷汗,趕緊手書了一封書簡,交給一位心腹,快馬趕到山西,請江潮和馬碌二位大人一定要如何如何。
那江潮和馬碌二人皆明白,他們已經和徐文華成了栓在一根繩子上的螞蚱,一旦徐文華有事,他們二人也逃脫不了幹係和罪責,自然意見容易統一,於是他們照著徐文華的樣子,也將假話當成了真話,說得斬釘截鐵。
果然,聰明的嘉靖皇帝並沒有完全聽信徐文華的話,他暗中差遣司禮太監張佐帶人前往山西進行核查。這張佐是原安陸州興王府裏的舊人,對皇上是忠心耿耿,絕無二心,嘉靖皇帝對他也信得過,他的話不會有假,不會滲雜水分。沒有想到,在張佐未到山西之前,徐文華的心腹便先一步到了山西,與江潮、馬碌統一了口徑,自然,張佐獲取的信息,就與徐文華在朝堂之上說的一模一樣了。如此以來,嘉靖皇帝就再沒有理由治徐文華的罪了,讓徐文華真正逃過了一劫。
嘉靖皇帝知道,白蓮邪教反叛眾賊已經平定,徐文華也未被治罪,用不了幾日,可能有人又要提議大禮之事了。
今天是正德十六年十月初二,按貫例今天要在文華殿開經筵,嘉靖皇帝得當一天的學生。知經筵事官由首輔楊廷和兼任,六部尚書、左右都禦史、通政史、大理寺卿及學士等侍班,從翰林院選定2位修撰以上的官員為進講官,所講內容都是嘉靖皇帝已經熟讀過的《四書五經》,他又不得不坐下來再抄現飯,旁邊還有好多大臣陪著自己呢!
讓嘉靖皇帝感到心煩的是,其中一位進講官是楊廷和的兒子翰林院修撰楊慎,他沒完沒了地講《禮記》,想藉此機會說服嘉靖皇帝放棄稱自己的生父為皇考,因而,嘉靖皇帝常藉故不去文華殿,並令停止講書。
今天嘉靖皇帝到文華殿,見進講官又是楊慎,心裏就不高興起來。
今天出人意料的講的是《尚書》,沒有講《禮記》,嘉靖皇帝的心稍稍平靜下來。沒有想到,楊慎講《尚書》,卻拿佞宦張永、穀大用、韋彬等人說事,說他們應判重罪,卻因他們大肆行賄就破例赦免了他們的死罪。楊慎還特地選出《尚書》裏的《金作贖刑》這一章,講道:“聖人贖刑之製,用於小過者,冀民自新之意;若大奸元惡,無可贖之理。”
講書事畢,嘉靖皇帝回到華蓋殿,楊慎提到張永、穀大用、韋彬等人,他心裏有些後悔起來,那幾個太監雖有劣跡,可對自己還算忠誠,在議大禮的事情上,他們也沒有像大臣們那樣反對過,那張永、韋彬除江彬有功,穀大用迎自己進京繼統也功不可沒,可都被自己治了罪。
讓少年皇帝感到更加不安的是,自己仍然沒有得力之人的支持者,袁宗皋已去世,王瓚被攆出了京城,想支持也鞭長莫及了,那張璁雖然支持的態度堅決,可職位太低,目前隻是一個觀政,連品級就沒有。自己從安陸興王府帶來的一百餘號人馬,算是心腹,可要麽是內官太監,要麽是武官錦衣衛,負責朕的安全沒問題,可在議大禮中卻說不上話,無能為力了。嘉靖皇帝想起了袁宗皋特別強調的一個人:武定侯郭勛。對,爭取他對朕的支持。
郭勛為開國勛臣武定侯郭英的六世孫,於正德三年(1508年)承襲武定侯爵位,進封翊國公,歷任提督三千營、兩廣總督、京師左軍都督掌團營。武宗駕崩時,曾率兵把守京城九門,助首輔楊廷和平江彬反叛,穩定京城局勢,迎立新君,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別看郭勛為武夫,他卻雅好詩文,熱心整理、編輯、刊刻通俗文藝作品,他刊刻出版了白居易的詩集、文集和《元次山集》等。郭勛還學戰國時期的孟嚐君田文,招賢納士收養門生。他利用那些豢養的失意文士和失籍軍士等各種人才,在京城內外建坊開店,廣開財源,因而其家底殷實。
武定侯府位於皇宮以西,離阜成門不遠。
武定侯府有一位門人,人稱修髯子,實名叫張尚德,關西人,未投武定侯門下前,酷愛民間小說和傳說的收集與抄錄,他手中有一部他親手抄寫的《三國誌通俗演義》全本,此書是從成化年間在北直隸省大名府濬縣任主簿的庸愚子之抄本上原封不動轉抄下來的,首頁是庸愚子的《三國誌通俗演義序》,共有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則,70餘萬字。修髯子愛不釋手,曾四處籌款,欲刊刻全本,終因工程太浩大,財力不濟,而未如願以償。他聽說武定侯熱心整理、編輯、刊刻通俗文藝作品,便投到他的門下,目的是趁機會說服武定侯,勸他刊刻《三國誌通俗演義》。《三國誌通俗演義》早在元末就已成書,在民間流傳甚廣,武定候郭勛也早有耳聞,隻是不被歷代君主認可,害怕自己的江山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覆轍。那些大臣小吏們也不喜歡,因為該書為小說,是野史,不能登大雅之堂……,因而未能引起武定侯的重視。一直等到正德皇帝駕崩之後,少年嘉靖皇帝繼位時,修髯子才趁勢將自己抄寫的《三國誌通俗演義》呈獻給了武定侯郭勛,請主人慢慢細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