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肅庵的父親蔣玉表以鹽商起家,在溪口也算得是大戶人家。可是蔣家人丁稀少,對內對外乏人照料,肅庵這個獨養兒子又去了開封:蔣玉表以八十高齡,渴望他兒子回來主持,不料知道媳婦的出身和三發子的身份以後,蔣玉表便非常反對,可是三發子他媽已成了肅庵的有力助手,蔣玉表也奈何她不得,最後年邁力衰,便在光緒二十年十月間死了。但王媽又給蔣家添了一個兒子,取名瑞青。第二年七月間,三發子九歲那年,肅庵也跟著去世,三發子他媽光顧得哭著肅庵,他隻活了五十四歲;孰不知在她河南許州河街後莊故鄉,她的結髮丈夫、三發子他爹,也在那年春天因為戀傷過度而憂鬱死去了。


    正是:夫君窮途潦倒死,妾在深閨那得知。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第三回  鹽商世家長袖善舞 訟師行業足智多謀


    卻說肅庵自回鄉以迄於死,短短一兩年間又幹開了”業餘訟師“。他所以要這樣做,首先當然是為了錢,其次是想利用他同官廳的關係,來保障自己一部分財產,從而增加他財產的數字,顯赫鄉裏,使鄉人和地方政府,對他人丁稀少的戶口不敢欺侮。


    就在這一段期間,光緒十三年中法訂約開龍州、蒙自為通商口岸;十四年康有為上書論政;十五年慈禧太後還政,德宗親政;十六年中英訂哲孟雄條約;十七年初設北洋海軍,十九年孫中山先生上書李鴻章論國政;二十年中山先生赴檀香山創立興中會,是年甲午之戰,清軍大敗;翌年訂馬關條約,清廷承認朝鮮自主,割讓台灣澎湖,賠款兩萬萬兩。康樑上書請求變法維新,中山先生第一次革命失敗,陸皓東等遇害。


    在這一連串巨大的演變之中,小小的溪口也不免受到波動,肅庵能言善辯,見多識廣,鄉人不免把這些喪權辱國的事情向他請教。肅庵老是嘆一口氣,認為清廷氣數已衰,但孫中山這批人秀才造反,也不可能有所成就,洋人有洋炮洋槍大洋船,中國人隻得認命聽任宰割。他這套理論深深地影響了三發子,致使他以後連洋人放個屁都是香的。不過肅庵憑他如簧之舌和一個假功名”候補道“,回鄉之後倒也發了一點小財,鄉裏有糾紛,肅庵總是採用”兩麵戰術“,把甲乙雙方的費用逐步提高,彼此”競爭“,而最後的結果他卻早已同官府暗中說妥,不是各打五十大板,就是輸贏之間相差無幾,勝訴人固無所得,敗訴人也平了這口氣,在《蔣介石先生傳》中記載肅庵說:”仕子清,……晚(年)……掛冠去,遂終焉。“邵元沖說他”好排鄉裏紛爭“;朱大符給他作的墓誌銘說:”錦溪人喜訟,訟輒不休,先生遇有訟者,悉力彌之,使必勝……自先生之歿,鄉人有訟者興,父老往往相與嘆息曰:肅庵先生在,不至是也。“蔣介石特準編印的《中國最高領袖蔣介石》一書中也說:”當鄉民要打官司的時候,他們便喜歡到肅庵公那裏去;肅庵公簡直是一個法庭以外的法官,他的判決是被完全接受的。“


    肅庵是個鹽商也有可靠的證明:”重振鹽業,“(《蔣介石先生的家庭》)”以貨殖起家,兼居積鹽鹺。(蔣介石自撰《蔣玉表行狀》)“經營鹽和茶的批發交易,積蓄了相當的財產。”(《偉大的蔣介石》等書)在鹽商與訟師的家庭中,三發子受了多大的影響,是不言而喻了。


    肅庵在世時憑著他同官廳的關係,接攬了不少訴訟生意。天高皇帝遠,窮鄉僻壤根本談不上什麽法律不法律,公道不公道,何況清朝的皇帝一塌糊塗!於是一些地主豪紳,幫會人物,便變成了老百姓的“父母官”,直接掌握了鄉民的生死之權,而肅庵就變成了統治者的代表,他是“一個法庭以外的法官”。但這種人與人之間的往來,是完全建立在利害關係上的。肅庵一死,人丁稀少的家庭裏沒有人替代他的“職務”,沒有人承繼他的位置,這種特殊的權力也就跟著肅庵帶進了棺材,——因為三發子年紀太小,他隻有九歲。


    肅庵的新夫人早已看在眼裏,可是她沒有辦法,她沒有受過教育,隻在婚後短短一個時間中由肅庵教她念了幾本《孝女經》之類,派不上用處。她怨恨自己是個女流之輩,嘆息三發子年紀太小,又抱怨肅庵活不到他父親蔣玉表的年齡。要是肅庵也能到八十一歲才死,三發子已是三十多歲的人了,兒子三十多歲,她就不再有所畏俱。


    可是事實無情,三發子娘兒倆終得要“節哀應變”,馬上與蔣錫侯分家,由他住溪口大宅報本堂東廂,娘兒倆和瑞青住西廂舊宅。肅庵在世時結交官廳,鄙視鄉民,兜攬訴訟,無事生非。肅庵一死,有錢有勢的人們不再同孤兒寡婦往來了,相反的一切苛捐雜稅同樣分派到了肅庵遺屬的頭上;肅庵一死,無錢無勢的鄉民不再畏懼他的孤兒寡婦了,但他們是善良的老百姓,雖無害於蔣家,可是同蔣家來一個“不合作主義”,用沉默來作為報復:“肅庵這傢夥在世時你們神氣活現,現在他死了,看你們神氣個屁!”


    後來蔣介石陳述這段日子道:“中正九歲喪父,一門孤寡,煢孑無依。其時清政不綱,吏胥勢豪,夤緣為虐,吾家門祚既單,遂為覬覦之的,欺淩脅迫,靡日而寧。嚐以田斌徵收,強令供役,產業被奪,先疇不保,甚至構陷門庭,迫辱備至。鄉裏既無正論,戚族也多旁觀。吾母子含憤茹痛,荼靡之苦,不足以喻。”在這一段記載中,可以看到三發子娘兒倆自豫入浙,在肅庵死後的日子是如何浪狽了:官廳和“地方勢力”欺侮她,作勞役,奪產業,迫辱備至!可是鄉裏們不願出麵打抱不平,戚族也都冷眼旁觀。肅庵的同鄉們仇恨他到這個地步,肅庵生前為人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但三發子她媽卻想到了一個求助的地方:雪竇寺裏的老和尚。原來雪竇寺和尚當時也在溪口大戶人家化緣捐錢,每逢出動,背後總有孩子們一窩蜂跟著瞧熱鬧。某次有一個孤寒財主不肯“隨緣樂助”,同和尚言語不通,大聲說話,孩子們以為不肯捐錢吵了架,大家在旁吶喊助威,三發子便順口唱著他的河南曲調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金陵春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唐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唐人並收藏金陵春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