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手難遮天下目,分封要費個中思。


    畢竟項羽欲封何人,須待躊躇,小子且暫停一停,俟至下回發表。


    沛公身入鴻門,為生平罕有之危機,項羽令焚秦宮,為史冊罕有之大火,於此見劉項之成敗,即定楚漢之興亡,鴻門一宴,沛公已在項氏掌握,取而殺之,反手事耳。乃有項伯為之救護,有張良樊噲為之扶持,卒使項羽不能逞其勇,範增不能施其智,雖曰人事,豈非天命!天不欲死沛公,羽與增安得而殺之?若羽之焚秦宮,愚頑實甚,秦宮之大,千古無兩,材料無不值錢,散給民生,正足嘉惠黎庶,焚之果何為者?武王滅紂,不聞舉紂宮而盡焚之,越王沼吳,又不聞舉吳台而盡焚之,羽果何心,付諸一炬?甚且殺子嬰,屠鹹陽,掘始皇塚,烹韓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安往而不敗亡耶?秦之罪上通於天,羽且過之,故秦尚能傳至二世,而羽獨及身而亡。


    第二十一回 燒棧道張良定謀 築郊壇韓信拜將


    卻說項羽欲分封諸將,想了多時,自己不能決定,隻好仍請範增商議。範增雖為了鴻門一役,有些懊惱,但總不忍遽去,尚為項氏效忠。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增何不三復斯言,潔身早去。既聞項羽召請,便即入帳相見。項羽與增密議道:“我欲按功加封,別人都不難處置,隻有劉季一人,封他何處,請君為我一決。”增答道:“將軍不殺劉季,實是錯著,今日又把他加封,是更留遺患了。”項羽道:“他未嚐有罪,無故殺他,必致人心不服,且懷王又欲照原約,種種為難,君亦應該諒我。並非我不肯從君!”增又答道:“既經如此,不如封他王蜀,蜀地甚險,易入難出,秦時罪人,往往發遣蜀中,便是此意。且蜀亦關中餘地,使為蜀王,也好算是依照舊約了。”項羽點首稱善。增又道:“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皆秦降將,最好令他分王關中,使他阻住蜀道,他必感恩效力,堵截劉季,就是將軍東歸,亦可無虞。後來偏不如所料,奈何!羽喜說道:“此計甚妙,應即照行。”說罷,復與增妥議各將封地,及所有名稱,一一決定,增始退出。


    適由沛公遣人探信,至項伯處詳問一切,項伯已聞項羽定議,封沛公為蜀王,乃即告知大略。來人忙去回報沛公,沛公大怒道:“項羽無禮,竟敢背約麽?我願與他決一死戰。”樊噲周勃灌嬰等,亦皆摩拳擦掌,想去廝殺。獨蕭何進諫道:“不可,不可!蜀地雖險,總可求生,不至速死。”沛公道:“難道去攻項羽,便至速死麽?”蕭何道:“彼眾我寡,百戰百敗,怎能不死?湯武嚐服事桀紂,無非因時機未至,不得不因屈求伸。今誠能先據蜀地,愛民禮賢,養精蓄銳,然後還定三秦,進圖天下,也未為遲哩。”沛公聽了,怒氣稍平,因轉問張良。良亦如蕭何言,但請沛公厚賂項伯,使他轉達項羽,求漢中地。為暗渡陳倉伏案。沛公乃取出金幣,派人遣遺項伯,乞將漢中地加封。項伯已陰助沛公,且有金幣可取,樂得代為說情。項羽竟依了項伯,把漢中地加給沛公,且改封沛公為漢王。於是頒發分封諸王的命令,列記如下:


    沛公為漢王,得巴蜀漢中地,都南鄭。 秦降將章邯為雍王,得鹹陽以西地,都廢邱。 司馬欣為塞王,得鹹陽以東地,都櫟陽。 董翳為翟王,得上郡地,都高奴。 魏王豹徙封河東,號西魏王,都平陽。 趙王歇徙封代地,仍號趙王,都代郡。 趙將張耳為常山王,得趙故地,都襄國。司馬卬為殷王,得河內地,都朝歌。 申陽張耳嬖臣先下河南迎楚。 為河南王,得河南地,都洛陽。 楚將英布為九江王,都六。 楚柱國共敖曾擊南郡有功。為臨江王,都江陵。燕王韓廣徙封遼東,改號遼東王,都無終。 燕將臧荼從楚救趙,且隨項羽入關。為燕王,得燕故地,都薊。 番君吳芮芮為英布婦翁,曾由布招芮,從羽入關。為衡山王,都邾。 齊王田市徙封膠東,改號膠東王,都即墨。 齊將田都從楚救趙,隨羽入關。為齊王,得齊故地,都臨淄。 田安故齊王建孫,下濟北數城,引兵降楚!為濟北王,都博陽。韓王成封號如舊,仍都陽翟。


    項羽自稱西楚霸王,擬還都彭城,據有梁楚九郡。一麵派遣將士,迫義帝遷往長沙,定都郴地。郴音琛。郴地僻近南嶺,比不得彭地繁庶。羽欲自去建都,怎肯使義帝久住,所以將他逼徙,好似遷錮一般。另撥部兵三萬人,託詞護送沛公,即令西往就國。此外各國君臣,皆一律還鎮。


    沛公既為漢王,此後敘述,應該以漢王相呼。漢王就從霸上起行,因念張良功勞,賜金百鎰,珠二鬥。良拜受後,卻去轉贈項伯,並與項伯作別,還送漢王出關。就是各國將士,或慕漢王仁厚,也盡願跟隨西去,差不多有數萬人,漢王並不拒絕,一同登程。好容易到了褒中,張良意欲歸韓,即向漢王說明,漢王乃遣良東歸。兩下告別,統是依依不捨。良復請屏左右,獻上一條密計,漢王也即依從。良即拜辭而去,漢王仍然西進。不料後隊人馬,統皆喧嚷起來。當下問為何因?有軍吏入報導:“後麵火起,烈焰沖天,聞說棧道都被燒斷了!”漢王絕不回顧,但促部眾西行,說是到了南鄭,再作後圖,部眾不敢違慢,隻好前進。旋聞棧道為張良所燒,免不得咒罵張良,說他斷絕後路,永不使回見父老,真是一條絕計,太覺忍心。那知張良燒絕棧道,卻是寓著妙算,與庸眾思想不同。一是計給項羽,示不東歸,好教他放心安膽,不作準備;二是計禦各國,杜絕出入,好教他知難而退,不敢入犯。當時拜別漢王,與漢王秘密定謀,便是這條計策。良之決送漢王,也是為此。漢王已經接洽,自然不致驚惶,一心一意的馳赴南鄭去了,既至南鄭,拜蕭何為丞相,此外將佐亦皆授職有差,不必細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前漢演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清]蔡東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清]蔡東藩並收藏前漢演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