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回 巫盅獄丞相滅門 泉鳩裏儲君斃命


    第七十七回 悔前愆痛下輪台詔 授顧命囑遵負扆圖


    第七十八回 六齡幼女竟主中宮 廿載使臣重還故國


    第七十九回 識詐書終懲逆黨 效刺客得斃番王


    第八十回 迎外藩新主入都 廢昏君太後登殿


    第八十一回 謁祖廟驂乘生嫌 囑女醫入宮進毒


    第八十二回 孝婦伸冤於公造福 淫嫗失德霍氏橫行


    第八十三回 泄逆謀殺盡後族 矯君命殲厥渠魁


    第八十四回 詢宮婢才識酬恩 擢循吏迭聞報績


    第八十五回 兩疏見機辭官歸裏 三書迭奏罷兵屯田


    第八十六回 逞淫謀番婦構釁 識子禍嚴母知幾


    第八十七回 傑閣圖形名標麟史 錦車出使功讓蛾眉


    第八十八回 寵閹豎屈死蕭望之 惑讒言再貶周少傅


    第八十九回 馮婕妤挺身當猛獸 朱子元仗義救良朋


    第九十回 斬郅支陳湯立奇功 嫁匈奴王嬙留遺恨


    第九十一回 賴直諫太子得承基 寵正宮詞臣同抗議


    第九十二回 識番情指日解圍 違婦言上書惹禍


    第九十三回 懲諸舅推恩赦罪 嬖二美奪嫡宣淫


    第九十四回 智班伯借圖進諫 猛朱雲折檻留旌


    第九十五回 泄機謀鴆死許後 爭座位怒斥中官


    第九十六回 忤重闈師丹遭貶 害故妃史立售奸


    第九十七回 莽朱博附勢反亡身 美董賢闔家同邀寵


    第九十八回 良相遭囚嘔血致斃 幸臣失勢與婦並戕


    第九十九回 獻白雉罔上居功 驚赤血殺兒構獄


    第一百回 竊國權王莽弒帝 投禦璽元後覆宗


    自序


    吾國之有史,繇來舊矣。自漢司馬遷創作《史記》,體例獨詳,遂為後世史家之祖。班固因之,輯成《漢書》,而遷固之名乃並著焉。竊案遷《史》起自黃帝,訖於天漢,大旨在敘古從略,敘秦漢從詳,綜計得百三十篇,共五十二萬六千餘言。班《書》則始於秦季,終於孝平王莽,凡百二十卷,計七十餘萬言,視遷《史》為尤繁矣。後之學者,慕其名,輒購《史》《漢》二書而庋藏之,問其熟覽與否,則固無以應也。蓋二書繁博,非旬月所能卒讀,且文義精奧,淺見之士,尚不能辨其句讀,一卷未終,懵然生厭,遑問其再四尋繹乎?他若《涑水通鑑》、《紫陽綱目》,以及《通鑑紀事本末》、《通鑑輯覽》、《綱鑑會纂》、《綱鑑易知錄》等書,編年紀事,歷姓相承,而首數卷間,各列秦漢事實,讀史者輒舉而窺之,固求其提要鉤玄,記憶不忘者,亦罕有所聞。至如稗官野史之紀載,則一鱗一爪,或猶能稱道之,是無佗,稗史之引起觀感,令人悅目,固較正史為尤易也。鄙人不敏,嚐借說部體裁,演歷史故事,由今追昔,溯而上之,以至秦漢。秦自始皇至子嬰歷國三世,第十有五年耳。依事演述,寥寥數回,不足以成卷帙;且名為一朝,但聞暴政,未底於治,實為由周至漢之過渡時代,附入於漢,存其名而已足矣。漢則兩京迭嬗,閱年四百有餘,而前漢二百一十年間,有女寵,有外戚,有方鎮,有夷狄,有嬖倖,有閹宦,有權奸,蓋已舉古今來病國之厲階,匯集其中,故治日少而亂日多。其尤烈者,則為女寵,為外戚。高祖以百戰成帝業,而其權且移於宮闈;文景懲之,厥禍少殺;至武帝尊田蚡,貴衛青,女寵外戚,於此復盛;至許史盛於宣元,王趙丁傅盛於成哀;平帝入嗣,元皇後老而不死,卒貽王莽篡弒之禍;然則謂前漢一代與女寵外戚相終始,亦無不可也。本編兼采正稗,貫徹初終,所有前漢治亂之大凡,備載無遺,而於女寵外戚之興衰,尤再三致意,揭示後人,非敢謂有當史學,但以淺近之詞,演述故乘,期為通俗教育之助雲爾。班馬可作,當亦不笑我粗疏也。惟書成倉卒,不無訛詞,匡而正之,是在海內之通儒。中華民國十四年立冬之日,古越蔡東帆敘。


    第一回 移花接木計獻美姬 用李代桃歡承淫後


    皇有皇猷,帝有帝德,史家推論史事,首推三皇五帝。其實三皇五帝的本身,並未嚐自稱為皇,自稱為帝,後人因他首出禦宇,創造文明,把一個渾渾沌沌的世界,化成了雍雍肅肅的國家,真是皇猷丕顯,帝德無垠,所以格外推崇,因把皇字帝字的徽號,加將上去。是意未經人道,一經揭破,恰有至理。到了夏商周三朝,若大禹,若成湯,若周文武,統是有道明君,他卻恐未及古人,不敢稱皇道帝,但降號為王罷了。及東周已衰,西秦崛起,暴如嬴政,憑藉了祖宗遺業,招攬關隴間數十百萬壯丁,橫行海內,蠶食鯨吞,今日滅這國,明日滅那國,好容易把九州版圖,一古腦兒聚為己有,便自以為震古鑠今,無人可及,遂將三皇的皇字,五帝的帝字,合成了一個名詞,叫做皇帝。


    咳!這皇帝兩字的頭銜,並不是功德造就,實在是腥血鑄成。試看暴秦歷史,有甚麽皇猷?有甚麽帝德?無非趁著亂世紛紛的時候,靠了一些武力,僥倖成功,他遂昂然自大,惟我獨尊。還有一種千古紀念的事情,就是我國的君主專製,實是嬴政一人,完全造成。從前黃帝開國以來,頒定國法,原是君主政體,歷代奉為準繩,但究未嚐有“言莫予違,獨斷獨行”的思想。堯置諫鼓,立謗木,舜詢四嶽,谘十有二牧,禹拜昌言,湯改過不咎,周有詢群臣詢群吏詢萬民的製度,簡策流傳,至今勿替。可見古時的聖帝明王,雖然尊為天子,管轄九州,究竟也要集思廣益,依從輿論,好民所好,惡民所惡,才能長治久安,做一位昇平主子,貽謀永遠,傳及子孫。看官聽說!這便是開明專製,不是絕對專製哩。聲大而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前漢演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清]蔡東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清]蔡東藩並收藏前漢演義最新章節